学写札记

2021-08-07 16:03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共生成语中华民族

文题亮相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成语更是中华文化的标识,如“开天辟地…‘女祸补天…‘精卫填海”等象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的斗争:“杞人忧天”“邯郸学步…‘刻舟求剑”等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哲理思考:“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等昭示了中华民族辨证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都充盈着鲜活的智慧与灵魂。品读成语,是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与未来相期。

请以“成语中的

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此作文题是半命题式作文,对于此命题来说,文体应为评论式或读后感式的札记。在作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成语品评,文化归类。作文题为半命题式——“成语中的____文化”,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成语积累,而且要对积累的成语进行文化归类,如道德文化、处世文化、思辨文化、农业文化、教育文化等,并要填写在空缺的横线上,如:“成语中的思辨文化”。

2.中心突出,论证严密。此文题最易坠入泛泛而谈的窘境,所以构思时我们一定要选准一个角度,确立一个明确的能统率全篇的主旨,并围绕此主旨选择成语,从不同角度或从同一角度的不同方面进行论证,做到中心突出,论证严密。

3.联系现实,阐明启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特别是评论式或感悟式的札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所写的成语引申开来,谈谈它对自己的启迪,对现实的意义,就像文题中所说的,“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都充盈着鲜活的智慧与灵魂。品读成语,是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与未来相期。”

成语中的立人文化

◎邢思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成语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暗含着无数的哲理。接下来我想就“成语中的立人文化”发表一些看法。

“舍生取义”——教我们追求道义。

《鱼我所欲也》中提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句话解释了“舍生取义”的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不乏舍生取义之人:有与家国共存亡、跳海明志的陆秀夫:有批判国民党后走出会堂慷慨赴死的闻一多:亦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一跃.宁死不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作为新青年,既有无数前人做榜样,亦有同龄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作榜样,何以苟且偷生!当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作为新时代青年,既然享受了国家带给我们的安定,必要时便要做到为国冲锋。

“安贫乐道”——教诲我们不追名逐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诲我们莫贪图不义之财,平平淡淡才是真。中华民族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有虽贫穷仍“不改其乐”的颜回,亦有“不爱牡丹”的周敦颐,却也有“失其本心受万钟”之流。站在新时代的路口,面对繁华世界,“安贫乐道”是否仍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箪食瓢饮”。追求物质生活,想让自己过得更好.无可厚非.但不该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赚着靠卖劣质商品得来的黑心钱,良心是否会不安.又是否会有好结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抵制不良诱惑.拒绝不义之财.品孔颜之乐,做时代楷模。

“见贤思齐”,教我们见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胸无城府”,教我们待人接物坦率、真诚。霁月光风,愿我们都为君子。

学习成语.是为了学习前人气节:传承成语精神,是为了继承前人风骨。置身于新时代洪流中,品读成语,发扬成语中的立人精神,定能助力民族腾飞与伟大复兴。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行文结构十分严谨。开篇提出作文中心:成语中的立人文化。首先从“舍生取义”与“安贫乐道”两则成语人手,品析成語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以及从中能得到哪些做人的道理:然后联系现实,谈我们新时代的新青年应怎样从这些成语中获得做人的智慧,明确而深刻。这篇作文在论证观点时所选择的事例也十分经典,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如《鱼我所欲也》中的名言、颜回“箪食瓢饮”的故事,既增加了作文的文化色彩与内涵,又凸显了题旨,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成语中的共生共长文化

◎周一典

青山一道,日月同天。我们同行于一片穹顶下,为这颗星球流淌的每一条河流而欢呼,为每一个青葱碧绿的生命而腾跃。“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共生共长”,这些中国成语中的文化内涵.早已深刻地体现了这一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论断——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成语中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可以从正面和侧面来体现。一切拥有生命的东西,都能有欣欣向荣的梦想与权利。“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众生”,在佛学术语中代表着一切生物,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融合,演变成了中华成语中的“芸芸众生”。众所周知,唐朝之所以繁盛,在于其开放包容、共同进步的对外姿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我们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也以我国丰富绚丽的文化感染着他国。“芸芸众生”不止于“芸芸众生”,而高于“芸芸众生”。其背后的根源,彰显了我国在辉煌的历史时期一以贯之的共生共长的思想.写下了文化交流、和谐共进的生动注脚。

致敬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赓续绵延。如今背靠强大的祖国,头顶文化的星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深入地参与世界文化格局建构。

强国之间,能和谐共处:弱国之间,能相互依存。宣扬共生共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成语中,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领悟先辈鲜活的灵魂与智慧。让成语发扬光大,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毅和友善,有“青山一道同云雨”的气魄和胸襟,有“芸芸众生”“天下大同”的悯人情怀,一定能够拓宽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激活和谐共进的时代伟力,永葆人类命运与共的精神品质。看“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着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看诸多才子才女登上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宣扬共生共长的思想,我由衷地感到自豪。能够生于此,学于此,立于此,我感到十分幸福。

站在新开放的起点上.拥有强大文化底蕴、文化实力的我们定能秉承前人的思想理念,助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立意十分高远,具有宏大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胸怀。首先以“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共生共长”显示了中华民族期盼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智慧与担当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包容性与凝聚力的内因。然后拈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外来成语“芸芸众生”,追根溯源,既谈到了它的文化内涵,又证明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接纳与反哺,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最后联系现实发出呼告,引人思考,具有现实意义。作文很有文采,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陶兴国/供稿】

猜你喜欢
共生成语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季札挂剑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拼成语
猜成语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