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枯梢病调查及综合防治

2021-08-09 10:55杜亚莉
种子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杜亚莉

摘    要:结合实践,探讨了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症状特点,并对落叶松枯梢病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林区更好地防治落叶松枯梢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枯梢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9-008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63       文献标志码: B

落叶松属于松科落叶松属,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寒、喜光、生长速度较快。落叶松木材材质非常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正因如此,落叶松常被作为速生丰产人工用材林的首选树种。随着落叶松人工林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落叶松枯梢病是落叶松的一种严重病害,传染性强。目前,枯梢病已成为为害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之一,落叶松发生枯梢病,轻则导致落叶松树枝枯梢,阻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病情较重的致落叶松树冠枝梢呈现扫帚状,落叶松成片死亡[1]。近年来,落叶松枯梢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落叶松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作用发挥造成很大阻碍。如何有效防治落叶松枯梢病,现已成为当前落叶松人工林造林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为害树种及症状

落叶松枯梢病对松树为害非常严重,主要为害树种包括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与朝鲜落叶松。落叶松枯梢病主要为害1~35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当年生长新梢,同时该病严重为害6~15年生的落叶松幼林。在发病时间上,主要从7月上旬开始,明显症状出现在7月中下旬,从落叶松的主梢部位开始发病,扩展至落叶松树冠。落叶松感染该病后,初期阶段还没有完全木质化,导致为害部位的新梢嫩茎出现明显的褪绿情况,同时顶部出现弯曲与下垂,生长不良,成为钩状,弯曲部位及顶梢表现为紫褐色以及灰褐色。弯曲部位下部的叶片掉落,干枯缩茎,仅有一小簇叶片残留在顶部位置上,并且发生枯萎,表现为紫灰色。幼树感染该病后,新梢同样经历以上过程最后枯死,而且每年发病。顶部枯萎的叶丛有小黑点密集分布于叶片背面,这就是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和没有完全成熟的子囊壳。顶部叶丛能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季。染病较晚的,由于落叶松新梢在8月份之后已经木质化,此时发病导致枝条下垂、弯曲,并有一些针叶脱落。第二年春季,侧芽小枝生长,将原来的主梢替代,每年都发病,病害较重的导致落叶松树冠出现扫帚枝丛或者五花头,难以正常生长,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

2   落叶松枯梢病发病规律调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林业造林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及重点生态工程的全面启动,落叶松以其喜光、耐寒、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寿命长、木材材质优良及较高的经济价值等诸多优势,在人工造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已成为造林绿化首选树种之一。然而在落叶松人工造林过程当中,时常发生一些病虫害问题,落叶松枯梢病作为一种危险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对落叶松健康生长造成巨大危害。

落叶松枯梢病首次发现于1939年的日本,到了20世纪60年代,落叶松枯梢病在当地广泛传播,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落叶松枯梢病主要在落叶松新生枝梢上发病,通过菌丝或者没有完全成熟的座囊腔以及残存的分生孢子器在落叶松的枝梢、顶梢和残叶部位上越冬,第二年6月份左右,座囊腔不断发育成熟,并有大量的子囊孢子产生,在风雨条件下,这些子囊孢子还有一些残存的分生孢子传播,对落叶松的新生枝梢造成感染,并成为传播落叶松枯梢病的初侵染源。落叶松感染此类病害之后,通常15 d出现病症,分生孢子一般在7月中下旬产生,同时通过分生孢子再次造成侵染,尤其对中、幼龄林落叶松的为害更严重[2]。

不同的发病时间,在发病部位上存在很大差异性,病症刚发时,落叶松新梢还未出现木质化,导致新梢发生萎蔫,嫩茎以及茎轴位置出现明显的褪绿,从淡褐色转变成暗褐色,并表现为收缩变细的特点,上侧部位出现弯曲,表现为下垂的钩状,并溢出松脂;通常3~5 d之内发生枯干,发病部位的叶片枯萎脱落,仅顶部有一些针叶残留,这时因病变部位上部有枯死的枝梢,幼苗没有顶苗。幼树发病的第二年新梢长出后,由于染病还历经相同的过程而发生枯死,长此以往,很多枯梢转变成丛,如同扫帚形状的树形,严重的会完全停止生长。枯萎的叶丛分布于顶部,发病15 d左右,有黑色的小点出现在叶片背面,这便是病菌分生孢子器。9—10月发病的,由于新梢木质化,新梢遭受病害影响出现直立枯死、不弯曲,然而病变以上的针叶会逐渐全部脱落。病枝梢在秋末与第二年春季出现黑色的小颗粒,这就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病菌子囊壳。

3   落叶松枯梢病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和降雨及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与树种、树龄、风力、坡向及抚育管理水平有很大关联。降水偏多,林间具有较大湿度,为子囊孢子萌发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新梢发病进一步加重。坡位较高的区域,由于风力较大,导致病情相对较重。处于迎风面的林分,时常由于多发伤口,发病较重。抚育管理水平较高的林分,发病相对较轻。霜害及冻害也会导致病菌造成伤口感染,加重病害。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落叶松的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性比较大。最易染病的为中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与长白山落叶松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性。通常来讲,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些林分密度较大的枯梢病病情相對更为严重,一些林分密度较小的病情相对较轻。相同的品种与相同年龄、林分生长速度较快的落叶松,由于新梢细长,发病相对比较严重,而生长速度较慢的发病相对较轻。枯梢病和林木枝下高度及下木覆盖度有非常紧密的关联,通常具有较高枝下高度的林分,因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病菌不易积累,对其传播、侵染也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发病相对较轻。没有郁闭的低密度幼林,由于下木覆盖度较低,病情相对较轻,而一些纯林面积较大、密度高,具有较高的下木覆盖度,病情发生较重[3]。

4    落叶松枯梢病防治措施

4.1   加强检疫

构建完善的检疫制度,通过加强检疫,可以控制和减少枯梢病害发生概率。在一些落叶松枯梢病高发区,要合理划分病区及无病区。苗木调运时,要严格检疫苗木质量及枝梢部位,保证无病苗时才可调运。

4.2   科学选择造林地

枯梢病发病和风害有紧密关联,造林地选择过程当中,应当首选离风口较远区域,避免迎风口造成风害,同时在有保护带的区域营造落叶松。

4.3   加强混交林营造,设置保护带

大面积的纯落叶松林发病率更高,为了减少枯梢病给落叶松造成的影响,可以营造带状针阔混交林,减少枯梢病的危害,预防病虫害传播蔓延。同时可将阔叶树保护带设置在种植落叶松林分边缘区域上,对于控制病害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合理保留阔叶树及阔叶树林带,控制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

4.4   采用綜合防治措施。

在苗木生长过程中,每14 d认真检查一次。发现病苗时,及时拔除销毁,苗木封顶前30 d左右不可追施氮肥。8月后要严格控制灌水,避免苗木徒长,影响其抗病性,出圃前应当严格检查苗木,保证其质量[4]。

针对10年生人工落叶松林,要充分做好松土除草工作,全部清除病腐木,全面剪除病梢,控制和减少侵染源。10~20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依照发病情况,合理间伐,全部清除被压木及病腐木,控制和减少病害影响。针对一些生长速度极慢的落叶松,或者发病非常严重、难以成材的落叶松林分,应全部伐除,控制和减少侵染源造成的危害性[5]。

4.5   加强抚育管理

为了确保森林健康,应当充分贯彻落实生态建设理念,认真遵循自然规律。针对10年生人工落叶松林分,实施科学的抚育间伐,发现病源时及时清除,避免病害传播蔓延,发生病情、严重生长不良的林分,可以伐除,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改造。

4.6   药剂防治

①苗圃防治:选择适宜剂量的放线菌酮剂联合有机锡剂,根据100~130 L/667 m2的标准进行喷施。②上山造林苗木:造林工作开展之前,认真检查苗木,发现病菌时将其剪除集中销毁,运用EMP药液浸泡没有展叶的苗木,将苗木取出后覆盖塑料膜,能够有效杀死病原菌。③幼林发病:选择应用1 000倍液8-羟基喹啉在6—7月喷施两次,也可选择五氯酚钠烟剂按15 kg/hm2进行防治,还可选择800倍液40%福美锌喷施防治,能够大幅提高防治成效。

5    结束语

人工落叶松幼林时常遭受枯梢病的为害,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病害对落叶松幼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应当在防治过程当中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调查林分病情,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手段,控制和减少枯梢病对人工落叶松幼林造成的危害,避免病害大面积传播。

参考文献:

[ 1 ] 宋淑梅,马德兰,原贵生,等.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17(2):131-134.

[ 2 ] 尚衍重.落叶松枯梢病菌分类地位的探讨[J].真菌学报,2017,6(4):248-249.

[ 3 ] 刘秀嶶,王峰,刘雪峰.落叶松枯梢病分子检测初步研究[J].植物检疫,2009(2):1-4.

[ 4 ] 赵经周,于文喜,王乃玉.落叶松枯梢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J].林业科技,2018,20(5):23-25.

[ 5 ] 刘国荣,王志明,高长启,等.落叶松枯梢病传播与检疫技术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9,35(4):6-12.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