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麦子

2021-08-09 00:25张新文
莫愁·小作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割麦麦穗岳母

农村土地承包责仼制刚开始时,人们的干劲和热情特别高。天寒地冻的,一大早父亲便将我们姐弟三人叫醒,让我们同他一起下地砸土坷垃。头天,父亲已经用牛翻耕过土地,今天是耙地、撒麦种。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庄稼把式,本来撒上麦种,横耙、竖耙、再斜耙几遍就可以了,但是父亲种地却认死理,相信那句老话“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他自己喊着号子驱赶着耕牛耙地,要求我们见到大的土坷垃就要用爪钩砸碎。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要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就得跟呵护孩子一样,先把麦子种好。当母亲把早饭送到地里时,我们三个已累得躺卧在地头了。父亲说,馍冷了,放在嘴里多嚼会儿,暖暖再下肚,也让麦子的香味多在嘴里留会儿。对于农人来说,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因此,他们习惯于在困境中求生存,比如父亲对付凉馍就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现在想来,不无道理。

曾有一群下放到农村的知青见到遍野的麦子,忍不住说,农村怎么种这么多的韭菜?引来一片哗然,后来被当成笑话,传得很广。也难怪,麦子在幼苗期,跟韭菜长得很像。别说在大城市长大的人,就连我们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有时也很难分清。麦子产量高,可生长周期也长,阳历十月就可以播种,要到来年的五六月才能开镰收割。试想,还有哪种粮食作物,能够像麦子一样这么长久地恋着土地。“一季麦子十年粮”“麦粒进了仓,心里就不慌”,这些反映农人切身经验的谚语,恰恰说明了麦子对于人们是何等的重要。

农忙时,我们通常是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有天下午,烈日炎炎,我们师生去帮一个生产队割麦子。同班一个叫麦子的女生和我相邻着割麦子,本来,大家割的宽度是一样的。可割着割着,她的越来越宽,而我的越来越窄。原来,她在悄悄帮我呢!即使那样,我也没能趕上她割麦的速度。她割到顶头,又回头来帮我,我对她很是感激。只可惜因家庭变故,她早早离开了学校。当我进入高中时,麦子已为人母,见面时,我俩还谈起支农的往事,眉宇间掠过几许岁月的伤痕。

小学时收割的麦子穗子小,那时人们用“苍蝇脑”来形容麦穗的大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仼制后,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过去的红粒麦子逐渐改种为优质的白粒麦子。记得1991年,我第一次登岳父家门,就是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麦子。首次登门,岳父岳母肯定会准备几样酒菜,岳父一向嗜酒如命,那天正是因为他的贪杯,导致大家迟迟不得离席,可心里都特别着急。麦子一旦成熟,南风一刮,一个时辰一个颜色。因为风一吹,即便不割,麦穗与麦穗相互摩擦,也会导致麦粒落下。那天,当我们终于到达麦地准备开镰割麦时,看着哗哗落地的麦穗,岳母忍不住落下了心痛的泪水。她一边埋怨岳父,一边说,现在不能割了,都回家睡觉。我一脸疑惑,这麦子难道就这么不要了?岳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待夜晚露水上来了再割吧,兴许损失会少点。那天下半夜,我们趁着月光,不但割完了麦子,还用平车将麦子拉到了场上。

现今,从种到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然而,每年麦收时节,我总会想起父亲吃凉馍的神态,想到同学麦子,想到岳母因麦子落粒而啜泣不止的神情,有时也会想到母亲过年时蒸的一笼一笼的白面大馒头……与麦子有关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又是麦收时节,又到开镰时,我忍不住轻轻地唤一声:麦子,麦子。

张新文: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太仓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割麦麦穗岳母
彩虹色的雨
割麦客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楚雄书(外二首)
《花乱开》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岳父岳母的爱情
祖国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