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经验判断后需强调类比推理

2021-08-09 01:32苏中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验

苏中华

[摘 要]在介绍有关度量单位后,教材一般都会“趁热打铁”地编排有关填写单位名称的配套习题,旨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回顾度量单位大小,巩固量感。通过分析发现,自从学了千米、吨这样的度量单位后,学生选择单位变得异常艰难,这种困难在选择面积单位时达到顶峰。

[关键词]面积单位;对比填空;选取;合适;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42-02

苏教版教材第六册“面积单位”的一道习题: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计量单位。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办公桌的面积大约是64( );快递运货单的面积大约是200( );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这类是学生的易错题,几乎是“必杀技”,主要症结在于面积单位的选取。学生遇到了什么思维障碍?为了查清真相,笔者随访了部分学生。

师:对于“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为什么这里为足球场匹配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呢?

生1:我只知道应该选择面积单位,但具体是哪一个不清楚,只能瞎猜。

生2:我看到3600数字巨大,对应的面积单位应该小些,为了稳妥起见,于是选择平方分米。

师:那填写长度单位时,比如“沙发长2( )”,你怎么就能确定是“米”?

生3:沙发大约有这么长(伸直手臂,碎步移行,比画沙发的长度),1米是这么长(比画),所以猜2米就八九不离十。

师:那“一只山羊大约重45( )”,你又是如何判断?

生4:这里填写重量单位,45吨明显超重,45克明显远远不够,因此选择适中的“45千克”,应该靠谱。

师:为什么45吨明显超重,45克不够呢?

生4:45吨太重了,一头大象体重才5~7吨;45克又太轻了,一枚鸭蛋也有50克左右,它们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师:排除了“吨”和“克”,就非“千克”莫属吗?

生4:我们目前只学了吨、千克和克这三个重量单位,不然还能填什么?

师:还有别的证据能佐证“一只山羊大约重45千克”这说法吗?

生5:我的体重是32千克,如果一只山羊重约45千克,就和我差不多重……

从随访中,笔者掌握了学生思考这类问题的心态。

一、经验直觉造成思维单薄

对于某些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厚的表象,如长度、重量,学生凭借经验和直觉就可以确定,而“面积”则不同,可谓缺少直接经验的沉淀。笔者初步统计后发现,听闻过面积单位的学生约为35%,而也仅是道听途说,主要涉及购房面积,真正知道面积单位的不足5%。因此,在“单位面积”概念建构初期,对于“3600”这样庞大的数据,学生直觉经验忽然断层,无法感知3600平方厘米或3600平方分米、3600平方米的大小。于是,在直觉经验失灵的情况下,“瞎猜”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追溯以往的单位问题,数据小,贴近现实,而且都是“非此即彼”的互斥选项,学生凭经验和联想就能解决。做对了就代表掌握了吗?掌握到什么火候?教师很少一探究竟,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于是,不少学生以为做对就万事大吉,思维越来越浅薄。在这类问题中,量和数本应融为一体,而从千米、吨开始,数据一旦变大,超乎想象时,学生就会将数词与量词拆开来看,大数配小单位,居中调和,凭感觉来猜测,不考虑数据与度量的配套性。

二、排除后的别无选择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面对单位的选择,学生钟情于用排除法逐步甄选。就如随访中学生对于“一只山羊大约重45(  )”的单位选择,“45吨超重,45克远远不够,所以应该是45千克”。查阅教参关于“面积”内容的解析,有如下描述:“第2题(即开篇示例),如学生遭遇困难,可以从旁指点。如快递运货单的面积,必然不会是200平方分米,只需用1平方分米的方块实际测量就会立见分晓,自然也不会是200平方米,因此,除了200平方厘米别无选择。”居然与学生的原始方法不谋而合。试问,排除法是“终南捷径”吗?这样思考真的无懈可击吗?

为什么面积单位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就一定得是“平方厘米”?“因为我们只学了三个,不选它就没得选。”这个理由不牵强吗?用这样的排除法固然能够得出答案,但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暗示是非常深远的。“所用即所学”是知识掌握阶段必要的巩固训练,教师不应该横加干涉,强制规定。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学“除法”时,习惯用除法解决问题,学“分数”时就一味用分数解决问题,再到学比例时就一概用比例解决相关问题,以至于,学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将长度单位的进率偷换成100。这是何故?不单是学生知识建构松散,更多的是教学模式僵化和机械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材中的练习基本都是为学生巩固当堂的知识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强但综合性差,缺乏相关知识的横向联合渗透;学期考试的范围也严格限定在本册的教学大纲内;教师缺乏整合宏大知识背景的勇气和眼界,为了考分,甚至有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如:要求学生在六年级学完比例知识后,不允许用分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如此,教学目光的短浅极大地妨害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发散。

三、类比推理的被动性阻碍了理性思辨的发展

“单位选择”这类问题,可视为“尝试、验证”的开放性问题,具体实施步骤是:勾勒描述对象的表象,猜测度量单位,证明所填单位的正确性。勾勒表象需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猜测度量单位需要以相对敏锐的量感为基础,而检验的过程则需要进行联想推理。学生在检验单位的合理性时,主要依靠想象,“2米有多长,合适吗?”,而“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中,因为数字巨大,学生根本无法想象3600配备任何一个面积单位后的具体大小,此时该怎么思考呢?

将数据化小,便于联想:将3600平方厘米化成36平方分米,或将3600平方分米化成36平方米,再推想36平方分米或36平方米的具体大小。而根据随访反馈的结果来看,在面积单位建立之初,让学生推想出36平方分米或36平方米的具体大小仍然有困难。对此,可引导学生假想拼摆方块,将1平方米的方块摆出6×6的阵形,或借用熟悉的事物类比:客厅面积是63平方米,那么说“一个足球场是36平方米”显然不合适。

假想3600平方米就是一行摆100個1平方米的方块,摆36行。此时,凭靠生活经验来想象,已经无法奏效,需要借助代换、推理、比较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加以辅助。从随访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做这些题时运用过推理、比较的思维策略:“45吨太超重了,一头大象才5~7吨,45克又太轻,一枚鸭蛋也有50克左右,它们都不是一个量级的!”“我的体重是32千克,如果一只山羊重约45千克,就和我差不多重。”不过这样的类比推理是教师步步紧逼“拷问”出来的,学生在初始状态中的对比思考是隐性的,是潜意识的,无法上升为一种“显学”。

如果没有单独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没有成熟,验证就很难开展。当然,这类习题如果安排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后则更加稳妥。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经验
2023年第5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3年第4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乐淘淘“先进”经验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辨证治疗久泻经验
经验|Experience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