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主战场

2021-08-09 02:53袁麒麟
重庆与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万州工业绿色

袁麒麟

3月24日,万州召开全区工业大会,并发布万州工业十强企业名单。这是万州推进工业强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集团冲锋动员令。

作为渝东北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万州紧扣“一区一枢纽两中心”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展现了一个区域中心大城强劲的经济韧性,走出了一条聚产成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工业强区价值新走向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成渝地区经济圈连接鄂西、陕南、湘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也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等多项特殊政策的叠加区域。

万州人深知,工业是增强城市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挺起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脊梁,万州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万达开一体化、万开云同城化的战略机遇,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提出建设全市工业强区、“十四五”期间再造一个“万州工业”。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是万州引领区域发展的总体定位。即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立足这一定位,加快构建“一心六型”的绿色发展格局。即以保护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培育智能循环型工业、山地高效型农业、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绿色智慧型物流业、休闲养生型大健康业、功能共享型金融业。并明确将智能循环型工业放在“六型”产业之首,这样的发展定位与产业路径,为万州建设工业强区,打造长江上游绿色智造基地确定了清晰的产业边界。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万州并非“捡到篮子就是菜”,单纯地追求量的突破。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第一要务,从而实现从粗放型到高质量工业发展的战略转型。

为推动绿色发展,万州加快推动落后产能的退出步伐。通过推动烧结砖淘汰落后产能及错峰生产、船舶行业去过剩产能,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地条钢”等专项工作,调减化工园区面积121.68公倾,三阳化工、九棱化工相继搬迁或关停,煤矿企业全部关停,全区无一家违法生产“地条钢”企业,取缔烧结砖瓦窑企业10户、淘汰产能9500万标砖,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20余家企业燃煤锅炉实现煤改气,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化工行业产值比重从原来的28.8%降到去年的9.3%。

与淘汰落后产能相对应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以绿色照明、智能装备、新材料、汽车、食品医药五大产业为重点的智能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纵深挺进。以三雄极光、雷士照明为骨干的绿色照明产业不断壮大,以长江科技、衡远科技、江东机械、昆仑仪表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以长安跨越为龙头的整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金龙集团、威科塞乐为龙头的新材料產业突飞猛进,以迪康长江、鱼泉榨菜等为代表的食品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全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能源建材、特色化工、纺织服装等为主导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调整,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全面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落后产能与先进制造的一退一进,凸显出的是万州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决策智慧与政府意志。

创新赋能:激活万州工业新活力

万州工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领域,除汽车、照明等主导产业有配套外,其他产业多是“单打独斗”。面对这样的现实,万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决策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耦合互动,为万州工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万州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真实难点、痛点和堵点,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开通工业企业政务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建立规模企业定员服务机制和企业问题快速处置机制。区里统筹设立2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大投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降本减负。对招商和建设项目实行“一事一办和特事特办”,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

亮高质量发展成果、亮高品质生活美景的“双亮”,企业评服务效能、评营商环境的“双评”,是万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将发展愿景和成就、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全部置于企业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在评议中改进政府服务,完善营商环境,培植更适宜企业生长的“营商土壤”,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道天然气许可等办理时限压缩幅度高达82%。去年,万州通过“双评”活动帮助企业化解各种问题110件。通过组建驻企工作专班,促进惠企纾困政策应享尽享,累计新增减税降费6.5亿元,兑现稳岗补贴、减免社保费14.4亿元,缓缴社保费9600万元。助力企业降低贷款利率近1个百分点,帮助22户企业获取商业价值信用贷款2855万元,发放转贷应急资金5.5亿元。

研发机构3年倍增计划,是万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3月23日,万州组织区级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专题调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就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问计于企。区里及时出台研发投入和新产品补助奖励等政策,支持企业自建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同时,深挖一线工人的创新潜力,引导企业培育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土专家”。目前,已建成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生态圈、腾讯云数字经济人才创新中心,江东机械、长安跨越等25家企业与香港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金龙集团中科院铜管工程研究中心、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先后落户万州。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万州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分层次推进传统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上云上平台”。雷士照明、大全泰来等企业完成智能化扩能技改,平湖金龙、施耐德等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定。去年,全区新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孵化平台3家,2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复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达到80户、占全区规上企业总数51%,全区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3个,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20家。

决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驱动,靶向突破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为万州工业快速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并形成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工业强区:再造万州发展新引擎

在工业强区的征途中,万州始终保持“开局必须全力加速,起步必须带头带动”的奋进姿态。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工业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事项。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成立专项指挥部,推动重点项目驶入高质量的发展快车道。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万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逆势增长51.2%;今年一季度,万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7.2%。这两个数字,昭示着万州工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渝东北片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万州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总规划面积73.27平方公里,已建成区达23.5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83.8万平方米,按照“一区五园”的空间布局,其主战场和主引擎的作用日益彰显。高峰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节能环保、总部经济;天子园布局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绿色照明、纺织服装产业;五桥园重点发展食品药品、电子信息、临空加工贸易、广告产业;九龙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新田园是全市重要的物流港区,依托新田港和铁水联运系统,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港加工业、煤电和建材产业。截至目前,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入驻企业354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80家。2020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78.4%。

为形成聚产成链的产业森林,万州紧盯五大重点产业,让每一个产业尽可能的“开枝散叶”。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食品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智能装备、绿色照明产业突破5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万州全力营造“年年都是招商年、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招商氛围。按照“缺什么,招什么”的招商思路,找准优势、摸清短板,有的放矢、精准对接。依托对口支援、东西扶贫协作、区域协作、友好城市等招商渠道,精心筹办“支洽会”“招商季”“川渝国企万州行”“知名民企万州行”等招商活动,为主导产业补链强链。通过精准对接央属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吸引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绿色智能项目落户万州。如今,智能循环已经成为万州工业的新名片。

为推动招商项目尽快落地达产,万州按照“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推进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签约引进、落地服务、竣工投产定人定员“一条龙”服務,完善“重点在建项目、重点投达产项目、重点落地项目、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4张清单,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打表推进,绝不让一个招商引进项目因为服务不到位而推进缓慢。

随着川渝合作的深入推进、周边区县的联动发展、综合保税区的建成投运,万州人正以脱一层皮、流一身汗的干劲,推动现有企业“开枝散叶”,传统产业“凤凰涅槃”, 新兴产业“破茧成蝶”、工业项目“立竿见影”,形成了支柱产业“一轮明月”与“满天繁星”相互辉映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万州工业绿色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古城墙的凝望
万州面的乡愁味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追踪绿色的秘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再造绿色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