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态度叫“心不由己”

2021-08-11 01:19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21年7期
关键词:极化班委会冒险

学生在班级群体中,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室内室外,几乎都找不到純粹独处的机会,可以说时时处处都会有他人在场。有他人在场,就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他人在场的心理效应,集中体现在群体决策的过程中,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让个人在讨论中似乎“心不由己”,难以独立思考,从而出现群体思维及群体极化、冒险转移等心理效应。

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冒险转移,是一脉相承的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这些他人在场的心理效应有怎样的表现?

群体思维与班级管理

人们通常都认为,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会做出收效更大更正确的决策。人们通常觉得,群体做的决策会比个体做的决策更好。

然而,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思维的研究,却发现了与此相反的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就开始致力于群体思维的研究。对大量错误的群体决策进行分析后,詹尼斯认为,酿成这些大错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说,关键在于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而压制异议。也就是说,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倾向于高度一致,压制不一致的意见。这种群体决策时思维的倾向性,就是詹尼斯所说的群体思维。

由此可见,群体思维所指的,不是通常的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而是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为了维护群体高度一致而压制异议的一种思维倾向性。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群体思维现象。从正式群体结构角度说,班会、班委会、小组会上讨论问题的时候,难免为了统一思想而压制不同意见,导致决策失误。从非正式群体结构来说,学生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讨论问题更容易压制异议,做出偏激的决定来。

群体思维有哪些特征?

一是无懈可击的错觉。出现群体思维倾向的群体,往往都过分自信,过度乐观主义,认为决策无懈可击,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决策的潜在危险。

二是对群体的道义深信不疑。人们相信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是符合道义的,不认为决策存在伦理道义问题,不理会有人从道义上提出的挑战。

三是合理化。群体形成决议后,人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把决议合理化,越来越认为决议合理,不去对决议重新审视和评价,忽视甚至排斥其他的不同意见。

四是对对手看法的刻板化。陷入群体思维的人们,往往会对对手有刻板的看法,认为对手太难于协商或太软弱愚蠢,因而对决策盲目自信。

五是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群体成员对他们会施加直接压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很多成员都会选择从众。

六是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会让群体表现不统一,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会保持沉默,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七是心理防御。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回避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或者是限制其他人提出不同意见,以此来进行心理防御,以免群体决策受到干扰。

八是一致错觉。由于自我压抑和从众压力,似乎没有了不同意见,由此造成群体意见一致的错觉。

群体极化与班级管理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群体思维,就是在群体决策中追求高度一致的思维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讨论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也就是使某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得到更有力的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会反对得更强烈,最终使群体的意见极端化。

心理学实验证实了群体极化的存在。美国的迈尔斯等人,选择了两组观点不同的中学生作为被试,考察他们在群体讨论前后种族偏见的变化。结果发现,原来种族偏见强的一组被试,讨论后种族偏见变得更强了,原来种族偏见弱的一组被试,讨论后种族偏见变得更弱了。

在班级学生群体中也会有群体极化现象。学校组织看电影后,学生从影院出来难免议论纷纷。有人先开口说:这片子太烂了!有人应和说:就是,特效也太差了!随后,铺天盖地而来的都是恶评,从导演到演员、音乐、故事……这种情况下,即便有感觉电影还不错的人,也往往只能闭嘴。于是,这种讨论的结果让大家对电影的评价更糟了。

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呢?

一是社会比较促进群体极化。当一个群体被成员认同时,群体的价值就会成为每个成员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观点前,会考虑群体中其他人的看法,也就是进行比较。于是,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同时又表明自身的价值,个人往往会选择既能与其他人基本一致,又稍微强化一点的态度。这样,既能表现出自己支持群体的价值观,表现出自己跟群体一致,又能显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

当然,“高明”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喜欢冒险的群体中,“高明”一些就是更冒险一些;在喜欢保守的群体中,“高明”一些就是更保守一些。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超过他人,成员会选择更极端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群体决策也就越来越趋于极端化。

二是讨论互动推动群体极化。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如果有人对多数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就会出现争论和说服行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信息的影响是首要因素。多数派因为人多,往往比少数派容易提出更多的论据,也就是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这样一来,多数人的观点起初可能还会被怀疑,但是,随着争论和说服的互动过程,多数成员的意见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最后,整个群体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观点才是正确的。于是,群体决策也就越来越趋于极端化了。

在群体决策中,是不是必定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呢?也不尽然。如果讨论中观点对立的双方在人数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旗鼓相当,那么,讨论的结果会使双方对立的观点折中。这种现象叫作去群体极化。

冒险转移与班级管理

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群体决策中的特殊表现。群体极化会让群体决策向两极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的一端,但在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后面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冒险转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独自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地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决策。但是,如果改由群体讨论共同决策,会有更大的冒险性。

下面的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冒险转移。

假如一个人身患重病需要手术,做不做手术都有风险,该怎样决策?不用说,手术的成功率直接影响着是否手术的决策。如果让一个人单独决定,往往要确认有较高的成功率,才敢决定手术。如果让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可能不要较高的成功率就敢决定手术。就是说,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

这种冒险转移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也很有普遍性。比如,一个年轻的学生开车,在车上有两三个同伴的情况下,会比单独一个人的情况下更敢于疯狂飙车。这也可以说是冒险转移的表现。

再如,有些校园欺凌,在酝酿成群体欺凌行为之前,群体成员往往有沟通互动。由于是群体行为,沟通互动的结果会让群体做出更冒险的决定,甚至酿成惨剧。

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呢?

一是责任分散。群体决策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如果出了问题,责任由大家分担。责任感降低的直接结果,就是人的冒险性得到鼓励。于是,就导致了群体决策更具有冒险性。

二是群体评价。与个人决策的情境不同,群体决策的情境是一种评价性情境。如果个人过于谨慎,会担心被群体评价为胆小、保守、缺乏气概。于是,为了得到成员的肯定评价,个人就会选择较为冒险的态度,促使群体决策更加冒险。

三是文化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高难度活动,如空中飞人、高空走钢丝、蹦极等,常常会让人赞叹。就人类的文化价值取向来说,敢于冒险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了一起,人们对喜欢冒险的人有较高的评价。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价值的影响,让群体决策更具有冒险性。

最后要说明的是,至于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向更加保守的方向偏移,说到底也是一种冒险。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无论是更为冒险,还是更为保守,本质上都是群体决策冒险转移的表现。

至此,我们给前面的讨论做个小结。

在群体决策中,往往会出现群体思维,也就是出现压制异议而追求一致的思维倾向性;由于群体思维,往往会导致群体极化,也就是使追求一致的思维倾向性被强化而走向极端;由于群体极化,往往会导致冒险转移,也就是最终让群体决策有更大的冒险性。

还可以这样概括:群体决策中,第一步,群体思维会让群体追求一致;第二步,群体极化会让这种一致性走向极端;第三步,冒险转移会让决策更有冒险性。这就是群体决策中群体思维及其连锁的心理效应。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群体决策还是胜过个人决策的。就是说,很多时候,集思广益确实会对问题做出更好的决策,但这不能说是群体思维的功劳,恰恰相反,应该说是群体决策过程中避免了群体思维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在群体决策中群体思维效应是可以预防的。

班级管理中群体思维效应的预防

由于班级群体的心理特点,比如群体凝聚力更强、群体规范的作用更大,以及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比如成熟度较低、独立性较差,因此,学生更容易受到在场他人的影响,更容易“心不由己”,也就更容易出现群体思维及连锁的心理效应。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理应做好群体思维及其连锁效应的预防工作。

我们先看一个小学班级管理案例。

某小学一个男生,因为不遵守公共卫生公约,导致所在班级被撤销了“卫生先进班”称号,红旗被摘走。全班同学闻讯哗然,群起而攻之,纷纷谴责这个男生,要求該男生向全班检讨并单独值日一周。

幸好班主任及时赶到,看到躲在角落里被大家围攻的男生已经无地自容,想到如果任由学生指责,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于是班主任专门召开临时班会,组织大家重新讨论,既教育了犯错的学生,又预防了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的偏差。

接下来再看一个中学班级管理案例。

某初中一个女生,因为母亲病逝,家境不好,吃饭穿衣都成了困难。这是一个团结有爱的班级,学生自发讨论要给予这个女生生活上的帮助。于是,班长召集班委开会讨论。学生有的说无论多少大家都要捐,有的说每人20元,有的说每人50元,有的说每人100元,有的说法更极端。

班主任了解到情况后,当即召开临时班会。老师首先肯定了大家,表示自己也会参加。同时引导大家讨论,认识到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捐款帮助同学必须自愿,必须要从自己的零花钱中省出来,而且最多不能超过10元。这样,既发扬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又避免了由于群体思维导致的极端化决策。

在日常群体活动中,都会面临对问题的群体决策。如果不加防范,群体决策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导致群体决策极端化,甚至出现冒险转移,影响班级群体的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班级管理中怎样预防群体思维及其连锁效应呢?

首先,预防正式群体中的群体思维及其连锁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许多问题都要通过班委会做出决策。指导班委会会议,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委会讨论决策的过程,也难免受群体思维的消极影响。为此,这里就侧重讨论,在指导班委会会议中怎样预防群体思维。

为了在班委会会议中预防群体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班主任应努力做到公正。不首先偏向任何立场以及任何观点,不先行表明或暗示自己的态度。班主任不在场的情况下,就要指导班长这样做。

二是鼓励批评性评价。班委会上应营造出公开讨论的宽松气氛,应鼓励班委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或各种反对意见,应引导大家对各种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

三是安排反对者。众口一词有时候并非好事。我们应允许班委会在讨论问题时有反对派。班主任还可以专门指定某个成员充当反对者的角色,专管挑毛病,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对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并提供一系列建设性批评意见。

四是请“局外专家”。对有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可以请有关科任教师,或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班委会讨论,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

五是利用“第二次机会”。对重要问题,初步形成预备决策后,应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再次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疑问以及对问题的再思考。

六是班主任及时介入。有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交给班委会讨论决定。但是,学生群体不同于成人群体,班主任在班级群体中居于特殊的领导地位,有些重大的班级决策,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教给学生干部,一定要及时介入,正确引导。

其次,预防非正式群体中的群体思维及其连锁效应。

在非正式群体决策中,更容易出现群体思维,更容易导致群体极化和冒险转移,其结果往往是有害的。麻烦的是,非正式群体讨论决策问题的过程,往往是不愿让班主任知情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

一是掌握动态,抓住苗头及早介入。如果我们的班级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就可以随时把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动态,及时了解到非正式群体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可以在初期及早介入,预防他们在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思维效应,避免他们做出极端冒险的决策。

二是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指导工作。关于如何善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前面我们已有专门话题做过详尽的讨论。这里再强调的一点是,有针对性地做好非正式群体中心理重心人物的工作,非常重要。平时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指导工作,往往也可以避免他们由于群体思维导致极端而冒险的决策和行为。

三是做好班级的心理指导工作。班主任应通过日常的心理指导,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群体思维的表现和后果,培养学生防范群体思维的意识。

四是做好班级群体建设工作。说到底,全面做好班级群体建设工作,是预防非正式群体以及正式群體出现群体思维以及做出极端和冒险决策的根本。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猜你喜欢
极化班委会冒险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电子版委会表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预极化线圈的设计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第六章无奈的环球冒险
极化恒等式在向量数量积中的运用
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四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调工作机制研究
等一下,冒险还没结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