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

2021-08-11 12:18牛玲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新媒体

摘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南市发电厂基础上,经过艺术改造成为国内第一座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2012年至今的上海双年展主场馆。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殊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空间,与当代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完美结合,一度成为“网红博物馆”,“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在自媒体影响下当代艺术迅速扩张的同时,这也引发了学界对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媒体;发展思考;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于黄浦江边,前身是南市发电厂,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被改造为城市未来馆,其在世博会后被设计成国内第一座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2012年至今上海双年展的主场馆。馆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北侧有一座直径16.8米,高165米的巨型烟囱,总建筑面积达38 000平方米。在发电厂基础上进行艺术改造,并保留了原有的吊车梁、烟囱、天井、起重机、粉尘分离器等工业元素,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颇具特色的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因作品的表现形式、媒介、尺寸等相对固定,展品大多以时间为脉络在较封闭的展览空间中进行展示,在空間的尺度和使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布展的呈现方式都较为单一。然而当代艺术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随着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形式的出现,展品的规模和对空间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巨型装置艺术需要灵活设计展览空间和展示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新尝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于原始建筑的特殊性,打破了常规展览中单一流线的布展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特点创新了展示空间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展览空间创作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展厅,天台被设计成露天展厅与黄浦江景色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保留的烟囱也成为展厅一部分,将排烟的巨型烟囱改造为螺旋式的艺术长廊,结合发电厂混凝土特色将烟囱设计成巨型温度计,这也成了上海的一个重要地标[1]。

展厅内部将艺术空间处理为以白色、灰色为主的中性色调,白色为主调,呈现出场馆无限延伸的空间体系,灰色为辅调,在视觉上呈现出理性与逻辑性。简约的灰白色调使整个建筑的空间得到延展,模糊了公共空间与陈列空间之间的界线,艺术品与展览空间的关系更为有机与紧密。馆外整体建筑以深灰色为基调,保留的四个巨大煤粉分离器在原有的基础上被涂刷成饱和度极高的橘色,色彩十分明亮跳跃,突出了建筑物的时尚与活泼,打破了灰色系的忧郁沉闷感[2]。这种开放式的内外空间,将自然光线引入展厅,使展厅呈现出自然的状态,无形中加强了展厅和观众的互动感。例如在“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中博路斯帕·哈尔帕的装置作品《纪念堂》,策展人利用自然光线,将展品顺应建筑由上而下进行陈列,无形中消除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感”,为观众主动参与展览提供了有利环境。正是场馆多元化的空间感和其与当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要场馆,2018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也一度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博物馆”。

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定位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反映了各个时期、各个区域历史文化的辉煌与灿烂。传统博物馆具有陈列、储藏、建档等功能,多以艺术品展示和艺术教育为目的,致力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博物馆主要功能是藏品展示,因此展厅以封闭空间为主,有明确的内外部空间界限,布展形式受到限制。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和展台的固定性,艺术品变得神圣严肃,参观者对隔着玻璃的艺术展品可能会产生一定距离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新改造为探索艺术家、艺术作品、观众多元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观者打造了一个触手可及的艺术场所,为艺术家创建了一个可以展现创作的平台,为策展人提供了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思路,三者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传统理念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艺术家在策展过程中更注重与观赏者的互动,作品应“触手可及”,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时也不应局限于文化传播功能,而是强调观赏者和艺术家之间要有批判性、对话性、包容性和反思性,由文化传播到文化反思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特征[3]。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当代美术展览机构,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在设计之初就有着非常明确的文化定位:“尽其所能地扩大艺术的影响力”,这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代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当下的艺术,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和独创性,它包含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再受空间、材料、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作品遵从艺术家内心的自由表达,力求个性化和观念化,没有固定特征和模式,因此策展的形式也更为灵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根据场馆建筑的特点和当代艺术的特殊性,将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弱化了传统博物馆的神圣性,结合当代艺术多元化的特点,将当代文化和日常生活融入艺术,形成了一个开放、全方位、多动态的艺术场所。“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因场地的特殊性改变了以往的展览方式,策展人通过多种路线让参观者在不同空间之间探索、停留、遐想,采用无柱式、敞开式的展厅让人们在高一层俯瞰整个楼层的艺术作品。对于此次双年展上的《上海日食》演出,观众就可以在螺旋式的展厅俯视欣赏,这使观展变成一场艺术视觉盛宴。2018年上海双年展中不仅展示、陈列作品,还将“前进”和“后退”贯穿于整个展览,使“无序感”“不确定性”充斥于时间与空间中,《顺时针》《摆荡》等作品削弱了秩序感而是给人以无限遐想,所以探讨多种可能性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新的策展思路[4]。

三、“网红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思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受经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当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展示空间、布展方式和新媒体宣传等,营造出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视觉盛宴。其在“包容性”极强的艺术大都市上海,在艺术潮流中心,结合自媒体的普泛化和传播快的特点,成功吸引了大批的文艺青年和艺术爱好者,也成为众多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其艺术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新媒体的发展下,“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更是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迅速蹿红,“网红”打卡趋之若鹜,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博物馆”,我们在欣赏其个性和美学之余,不乏产生一些思考。

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所网罗的内容不仅是艺术的表述、作品的陈列,更是艺术家的创意、策展人的思路、观众的思考、专家的评论以及艺术的延伸。读懂当代艺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数的参观者没有专业背景与美学基础,对艺术的欣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当代艺术的美学知识普及和宣传,部分当代艺术展就可能会存在走马观花现象,甚至造成艺术的“接受误区”。例如,2018年上海双年展吸引了不少的艺术爱好者,然而大多数青年参观者拍照、“凹”造型多于艺术欣赏,甚至成为网络红人的打卡胜地。在一些热门媒体如微博、小红书等的信息推送中,“双年展”的图文信息多以服饰穿搭、摆拍分享为主,对艺术的评论和分析却寥寥无几。近几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大众越来越关注当代艺术,如何避免当代艺术“快餐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目前的展览规模来看,规模较大的是双年展,其余的展览多为当代艺术家的个展和部分小型展览,且存在部分展览与展览之间衔接不足的现象,如“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闭展之后的“陈福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两个展览之间间隔较长,布展期、空档期等可能会导致观众陷入无展参观的尴尬境地。部分艺术个展如若规模较小,展览宣传不到位或大众对艺术家了解不够,简约的装饰风格和较强的空间感更会凸显场地的空旷,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潜在用途。这些现象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只注重扩大博物馆的艺术影响力,而忽略了传统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功能。对于艺术博物馆,西方国家的要求是具备相对完整、系统的藏品作为艺术教育展示,而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它们不仅具有收藏文物的作用,更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当代艺术宣传、定期的名家讲座、当代艺术的课程学习这些都是保证观者提高艺术修养的最佳途径,通过专家、艺术家的讲解并与其进行交流才能充分让观者了解艺术的本质与内涵。线上艺术宣传也是目前的流行形式之一,例如上海博物馆的微信平台就可以作为当下博物馆的宣传学习典范。利用微信公众号对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展品添加文字和语音的讲解并附导览,能够在使线上观众了解艺术展品的同时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让参观者带着好奇心主动走到博物馆去学习、去探索。艺术展览通过“微电影”“听声音”等新颖的形式,对展览的艺术背景、历史脉络、展品看点等与艺术家共话,同时通过专业人士对展览作品和艺术理念的分析,帮助观众去深入了解展览的背景、艺术画派、艺术感受甚至是启发创作等,能够使艺术博物馆真正发挥其艺术影响力。

当代艺术博物馆,应该同时满足艺术展示、个性表达、珍品收藏及公共艺术教育等多方面条件,尤其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想要真正读懂当代艺术作品就需要观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念,否则只能以大众化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评判,无法真正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本质和美学精神。尽管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新时代下有了新定位,但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普及和引导仍是立足之本,全面开展艺术普及,提升公众艺术素养,才是当代艺术博物馆长足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

牛玲,1993年2月生,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為美术。

参考文献

[1]朱羿郎.为了艺术而转身—浅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策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72-82.

[2]谢金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解析[J].中外建筑,2017(6):40-43.

[3]章明,张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3(Z2):44-59.

[4]李佳一.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呈现与观众审美教育[J].美育学刊,2018,9(4):24-30.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新媒体
关于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
关于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作用的思考
兴业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