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探析

2021-08-11 13:49于洁
天津教育·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劳动教育融合

于洁

【摘  要】紧扣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劳动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在从不同角度探析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功能实现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学实例的分析梳理,提出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地理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1-0131-02

A Prob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Geography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s

(Tianjin Yaohua Middle School,China) YU Jie

【Abstract】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geography of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views, have the necessary labor capabilities, cultivate a positive labor spirit, and develop good labor habi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geograph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nalysis and combing of teaching examp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Labor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tegration

一、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功能实现

(一)劳动经历渗入地理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劳动是在实践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而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这就在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劳动实践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教师应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在学习农业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光、热、地形、灌溉水源等区位条件有所了解。如果具有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了解作物种植的必要条件,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农业区位影响因素。

(二)劳动技能融入地理教学,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劳动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是在综合思维指导下多种创造性行为结合的整体。学生要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作为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要求之一的综合思维,也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劳动技能的习得,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训练的要求如出一辙。

(三)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学生传承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民族传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结合高中区域地理内容中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河南焦作“资源枯竭型产业转型”两个案例,教师可以将上述目标要求融入其中。两个区域在传统资源利用方式下,都未能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而在转换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构建合理产业链分工后,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二、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遵循地理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劳动实践经历,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地形、降水、土壤状况等自然因素和市场、运输、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这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联系个人生活和实践劳动经验,强化对区域理论的认知。

(二)丰富地理教学方法,开发地理教学的劳动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課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将劳动实践创新的思想融入地理知识习得的实践活动中。例如,结合“学农”,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作物生长与物候要素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参与简单的农业劳动,理解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适应的原理,这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劳动意识。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地理教学评价中融入劳动元素

高中地理教育提倡“关注表现性评价”,也就是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纲要》中也強调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当地理教学从教室走向劳动场所,教师就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检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在劳动过程中表现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态度,形成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评价。

三、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课堂创设情境,培养劳动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将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案例,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因此,劳动教育就是要回归生产劳动的本身。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真实劳动情境,能够很好地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

(二)设计地理探究问题,培养劳动思维

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地理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劳动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如在学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容时,在学生掌握了不同地区的地貌特点、地理环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东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等不同地区应该如何开展农业劳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制定农业生产不同的方案选择。在确定某地区农业生产方案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如何推进机械化种植、缩小种植面积”等问题,在开放的教学材料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强化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在劳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

(三)地理实践搭建劳动平台,培养劳动能力

开展课内外地理教学实践是依托学科特色,培养中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有效载体。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校园及周边的环境特征、植物种类等因素,组织开展地理科学小试验。比如,在水分和土壤条件比较好的区域,种植水生植物或近水植物,试验如何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在空气干燥、土壤贫瘠的条件下,如何选种耐旱的植物,观察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将动手操作的劳动教育训练自然地融入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四、结语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与社会生产结合紧密,因此将劳动教育目标寓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科渗透作用具有天然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地理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双重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作林.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劳动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