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巧引巧用

2021-08-11 17:20谢芳扬
考试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谢芳扬

摘 要:要想学好统编教材里的长课文和难课文,就要整体把握单元内容,且用好单元助学系统。巧思课后习题,细化语文要素,实现长文短教;巧引阅读链接,搭建助学支架,实现难文简教;巧用口语交际,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长文重点教。

关键词:助学系统;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语文要素;语文素养

基于编者意图编写的统编教材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上好统编教材中的长课文和难课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三方面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统编教材的编写围绕语文要素,编排单元导读、课文、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除此之外,略读课文前有导语提示,部分课文后引入阅读链接,习作单元安排习作例文做教学补充,阅读策略单元提出阅读方法、增加了“快乐学习吧”等,这些版块组成助学系统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执教者务必重视和利用好这些板块,备足单元。温儒敏教授在《语文讲习录》中谈道: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不是将几篇课文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组成单元的文字在某一点上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使得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或提高该方面的技能。因此教学长课文和难课文需整单元把握,选择行之有效的助学系统融入教法。

一、 巧思课后习题,细化语文要素,实现长文短教

在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是单元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编者意图的重要形式。基于编者意图,课后习题不再被简单理解成学生课后再去思考完成的题目,或是上完一堂课之后再和学生一起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加以解读和思考,哪些需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哪些可以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落实,哪些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必须借助材料才能理解,哪些是学习课文之后才能够完成的,以及能否使之成为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的切入点,用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长课文的教学时,首先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过,单元语文要素属于粗线条的要求,如何具体到本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基于这个思考,笔者关注到文章课后习题已经提供课文一二部分的两个小标题,要求学生照样子给课文剩下的四个部分取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细心研读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个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只要将概括课文每部分的小标题串联起来,《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便呼之欲出。这个切入点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从这个切入点出发,引导学生根据课后习题出示的“游泳本领高”和“上夜校读书”两个小标题,找出课文这两个部分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画、反馈,明确小标题就是主要事件的概括,以及小标题“语言简洁”的特点,为学习下文做准备。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思考“为什么雨来是小英雄”,指向关注文章重点部分——第四部分,同样找出关键词句,圈画、反馈,明确这个部分主要讲“雨来”和“鬼子”之间发生的事情,提取主要事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巧取小标题,最终讨论出“智勇斗鬼子”作为第四部分的小标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第四部分主要内容的概括。剩下的三个部分,从明确小标题的主要人物都是“雨来”的基础上出发,按照以上的方法概括出小标题分别是“掩护李大叔”“怀念雨来”“机智脱险”。当六个小标题都列出之后,引导学生用上过渡语和连接词,将六个小标题串联起来,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小英雄节选(节选)》这篇长课文从解读、思考课后习题作为切入点用以指导教法和学法,通过巧取小标题,串联小标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突破部分,到解决全篇,实现长文短教。细化了语文要素,最终也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 巧引阅读链接,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难文简教

在教学统编教材难文时,不少语文教师苦于课文的“太难”,无从下手。其实在遇到这类难课文时,执教者应拓宽备课思路,引通俗易懂的相关阅读材料入课堂搭建助学支架,促进理解。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难文的教学中,为落实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梦境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的阅读链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以及补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让学生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为什么要做这个梦?从阅读资料中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运用“引资料,圈画——找对应——联系想”的助学支架当一回鲁迅先生的解梦人,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联系资料的“    ”和文中的“    ”,我读懂了    。如学生从相关阅读资料《方令孺女士〈在山阴道上〉》中“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向往的好的生活”和文中“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讀懂了“他”并不是指人,而是指鲁迅先生想追求的和平、美好、光明的生活。又如学生能从相关阅读资料《郑休白〈山阴道上〉》中“鲁迅先生写这篇《好的故事》是1925年,当时正是中国社会的黑暗期,鲁迅身在北京,情寄故乡,在悲苦中回想山阴道上的美景,在寂寞中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文中“昏沉的夜”读出“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期。再如学生联系材料“1913年6月26日,是鲁迅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他和弟弟乘一只乌篷船,游览了鉴湖、兰亭,一路遍赏美景,尽兴而归。在1919年12月24日最后一次离乡返京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他所挚爱、热爱的故土”和文中的“反复提到的景物”,读懂了鲁迅读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借助资料读梦,解梦,利用助学支架即“引资料、圈画——找对应——联系想”,找到相关资料和文本的关联点,促进学生对课文难词、难句的理解,从而把握整篇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

因此在教学统编教材的难课文时,执教者可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或课外相关的阅读材料来帮助自己备好课文,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联系材料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落实本课的语文要素,实现长文简教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