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的创设方法

2021-08-11 18:21武兴
考试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建构素养

武兴

摘 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历史情境是沟通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重要桥梁,也是正确史观形成的必要途径。创设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历史情境对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一方面,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历史的感性知识,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事实,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史学观念;另一方面,历史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该主题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方式;建构;素养

情境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通过结合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或感受,进而创设出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情感基调的教学氛围,最终激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力和学习欲望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与一般教学情境不同的是:历史情境在内容选择上,往往以一定的史料为基础,情境的铺陈方式也多以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影像资料、角色扮演等形式展开,然后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思维活动。

一、 初中课程中历史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创设情境,避免捏造或伪造历史事实,保证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史实。同时,在将历史素材加工整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虚构的历史。然后在这些情景化的活动中感知历史,学会历史的思维方法。与此相反的是: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课堂的趣味性,捏造违背史实的教学资料,则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和不严肃的历史观。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无论是引用文字性的历史古籍,还是影像类的历史录像,都应该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可以抛开历史背景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历史过度解读。如果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本身是假的,或者放大或缩小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使从中得出结论也是错误的,同时也违背了历史问题分析的基本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

充满历史趣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长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关注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满趣味的历史情境也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应了初中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表现出另一个特定时间背景下的历史事实,生动形象是历史情境创设的第一要义。教师要开展历史情境教学时,要对文字类情境、影视类情境、图片类情境、问题类情境进行结构化重组,然后引导学生从视听的感官出发获得基础的情感体验,进而将感性的历史观念上升到理性的历史认知层面上来,最终接近历史的真相。简单地说,教师在讲山顶洞人时,学生较难理解在另一个时空背景下山顶洞人是如何生活和生产,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山顶洞人在体态结构、生产工具等方面比北京人更加进步的原因。那么,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结构复原图以及相关的生活遗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出山顶人与北京人相比更加进步。由此可见,即使是普通的历史素材也能在教学中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

(三)启发性原则

历史不是听听故事那么简单,所谓的“故事”背后往往深藏着对人类生活轨迹的种种反思。历史情境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创设的历史问题情境中,一方面,要创设有意义、有价值、能引发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情境,避免庸俗化和世俗化;另一方面,在问题类情境的创设中,可以尝试创设具有一定层次的多个问题,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递进,可以是因果,甚至可以是转折。最好的问题一定是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要确保问题本身既具有探究价值,回答问题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此外,启发式问题的出现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只有当学生做好身心的全部准备,包括之前情绪的铺垫和思维准备的时候,启发式的问题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也愿意从思考中有新的收获,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新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育性原则

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历史的核心是人,历史本身带有相当成分的教育价值。即通过历史的学习,学习者不仅收获了历史知识,获得了正确的历史认知,而且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掌握历史问题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当然,其中的后者往往是容易被人忽视且重要的部分。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人的教育必须要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情境教育在学生历史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培养上就有先天性优势,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感同身受地体会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某种选择的幸运或不幸。

二、 历史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严肃的历史叙事法

叙事法是历史情境铺设常规且朴素的教学手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用叙事的口语讲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获得了历史的感性认识。因为教师的讲述中有“故事”,学生有“好奇”。因此,语言的直白叙述很容易让学生获得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真相的冲动感。语言文字与其他直观教学方式相比,语言文字尽管不如图片、影视资料直观,这使得好多历史教师在选择情境的铺设方式时,更倾向于选择直观的教学方式。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一味地图片展示或视频播放等直观手段容易让学生停留于历史的表层,学生习惯“一眼见底”的历史故事,懒得去深入思考。这样,历史的趣味会少了很多,学习思维也容易停滞和僵化。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叙事的口吻描述鸦片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借用《炮子谣》中的“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等词句创设情境,就能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启发式的问题链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情境中贯穿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问题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开发潜力巨大,學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深层次思考而形成的历史素养是其重要形成方式。在问题链的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前后问题之间的相互独立,即前后问题之间不能存在包含关系。其次,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前后问题之间可以要具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或者并列关系等。同时,为了突出问题链的逻辑结构,尽可能要保证问题链中内部逻辑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尤其对于转折关系的出现时机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因果逻辑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地反思,大胆试错,不断创新,就能够用小方法解决大问题。

猜你喜欢
建构素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