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叙事艺术 深度解读小说

2021-08-11 08:28陈庆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小说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2021年高考语文Ⅰ卷小说阅读试题,注重选取厚重、形式丰富的阅读文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现代阅读试题《石门阵》为例,探讨在小说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叙事艺术,从而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事艺术;小说阅读;深度解读;石门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注重语文必备的知识能力考查,注重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其中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成为语文小说试题命题的重心。近几年来,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虽然还以小说为主,但是在文体内容表达上更加侧重语言、构思、艺术形式、意蕴情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试题中,小说考查占据了三分之二。小说文本的选择内容丰富,注重将历史文化与精神融入试题情境之中,充分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纵观2021年高考语文8套试题选取的文学类文本,笔者发现小说文本内容选择更为丰富,命题方式更为多元,反套路化的考查逐步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在此,笔者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小说阅读题为例,谈一谈关注叙事艺术,有效落实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线性叙述,挖掘“遮蔽”的内涵

在线性叙述中“遮蔽”人物,注重人物内心表达。小说往往在多线讲述中遮蔽情节、人物。线性叙述可以很好地遮蔽情节和人物,从而吸引读者,使其文本的置身于情节之中,深入文本的人物内心,体会作品的主旨。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一文,小说以木匠王生枝之口讲述八路军设下“石门阵退却鬼子兵”的故事。通读整篇小说,不难发现作者设置了两条线索,分别是:王木匠讲故事;老百姓的心理转变和美好愿景。整篇小说的叙事如同“两寸象牙”,作者以平淡的语言和“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表达出人们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在考场中,学生可以抓住小说整体的叙事,梳理出“王生枝有关叙述‘石门阵”的语句,从而把握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具体如下:

1.“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2.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3.向左看:石头门。

4.向右看:石头门。

5.石頭门。石头门。石头门。

6.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通读上述语句,学生可以抓住叙事视角,揣摩出木匠王生枝在叙述故事过程中内心的转变。学生很容易得出:王木匠从“三国演义八阵图”引入“八路军的石门阵”,在讲述中反复提及“石头门”带着王木匠的“激愤”“昂扬”的斗志;再到最后“守住大门”的坚定决心。可见,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巧妙抓住小说的叙事结构,可以寻找解读人物内心的切入口,进而读懂文本。

二、注重叙述视角,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每讲一个人物通常就以这个人物的视角展开叙事。叙事视角决定着叙述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展开作品,连接着作者和读者。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在文字中不直接显露出叙述者,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在情节以外,从而客观地对情节、事件、人物进行叙述和介绍。学生在考场中需要寻找到叙述视角,挖掘隐性信息,从而做到“拨开云雾见青天”。

在叙事视角中“遮蔽”情节,有效挖掘。叙事视角不同于“人称”,叙述者在叙述的时候为了隐蔽情节的曲折性,往往借助某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进行叙事,致使叙事者的叙述限制在一定的人物感知范围之内。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透过有限的视角探寻小说的结构特点,发掘有限人物在小说情节中“穿针引线”的作用。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八路军退却鬼子兵的故事。同时,在全知视角中,《石门阵》真实地展现了以木匠王生枝为代表的小人物的心理转变和情感态度。在考场上,学生需要条分缕析地梳理出显性和隐性的情节。比如,文章最后提到“木匠王生枝老茧的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学生不妨可以补充留白,来体悟情感。学生还可以抓住“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这一句展开联想,可以得知:因为这个动荡的时代,老百姓常常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就像作品中木匠王生枝空有好手艺却没有办法在家中放置精美的衣橱。作品以全知的视角真实而深情地表达了对在抗战年代百姓生活的同情,也客观公正地赞美了苦难时代中华全民族抗战、军民紧密团结、舍家门保国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平时的小说复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这种叙述方式,做到从“读一篇”学会“读一类”。比如,2014年全国卷《古渡头》就是一种套合式的叙述方式,对话成为故事叙事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从人物对话中找到情节之间的关节点,挖掘被遮蔽掉的情节,从而还原整个故事情节。学生由此得出:小说的主体并不是“我”,而是“渡夫”。小说通过“渡夫”本人的讲述,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以及人在江湖的不得已。最后古渡头“渡夫”豪放的高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诗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三、注重叙事时空,深刻解读文本

在经典小说中,作者往往根据小说主题的需要,对叙事的时序、时距、频率、场景进行多样化的调整,从而形成极具特色的话语时空。这就为命题者设题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在考场上可以从这一个角度,准确解读文本。

首先,注重时距变化,分析表达效果。小说叙事学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叙事与时空”之间的关系。作者往往有意在故事的时空和叙述的话语时空拉开一定的差距,从而造成故事的复杂性,学生需要理清叙事时距和故事时距之间的比值,由表及里地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石门阵》注重叙事的虚实相生,在木匠王生枝的口述以及听众的应答中,完成了八路军退鬼子兵的故事。同时,在人物的言语中,拉开时空差距,许多语言只是王木匠主观猜测鬼子的心理活动。小说中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叙述性。这样的叙述特点凸显出小说的虚构性和叙事性,让情节具有延宕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与追问。

其次,在人物对话中,注重时空转变。小说在人物对话中转换视角,从而引出另一个故事、另外相关的人物。比如,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作者采用的是一种根源于江南的“闲喷”的叙述方式,从一条线索引向另一条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联系着相关的两个或多个人物。2021年全国卷《石门阵》,作品的叙述节奏有缓有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巧妙地抓住对话,从而体悟人物语言背后的内心情感。比如,“石门”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反复出现。“石门”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也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线索,它成为了作者小说叙事的结构枢纽和小说主题的表达载体。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需要紧扣人物对话前后语境,剖析“石门”的内涵,从而解读作品的主旨。学生可以得出:“石门”既指木头门,又指石头门,还指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由此,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深度解读出文本的内涵。

总之,小说凭借个性化的文体特征,成为文学类文本中最常考的题材。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每一篇文本的独特纹理,真正实现知识与素养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黄卫荣.2020年全国卷阅读题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2).

作者简介:陈庆(1989— ),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小说阅读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手段之微探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