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趋势

2021-08-11 19:52李熠晨沈杰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现状分析趋势

李熠晨 沈杰

摘要: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图形元素处理方面能力的不断增强,视觉设计元素的创新构建形式并不局限于平面化的图案传达设计中。加之计算机实体造型技术和智能交互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更是为文化创意产品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创造了全新路径,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内容重构方式与信息表达载体。本文从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在视觉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应用热点入手,多方位剖析文创产品视觉设计转化现状与文创市场诉求之间出现的种种失衡问题,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技术对文创产品视觉语言现代化表述的融合驱动能力,从而提出在数字化技术助力下的文创产品视觉重构设计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现状分析;趋势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前人们追求的主要文化形态,成为一种由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传媒介质载体实现文化传播过程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视觉文化价值观构建与数字化技术驱动下,文创产品将不再是固态化的文化因子携带体,甚至不再是一维层次的定性实体,文创产品与人、场域、时域的关系也在不断更迭变化中。探索文创产品在人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平衡连接作用,引入数字化沟通工具,用虚拟世界的0和1为文化艺术与大众消费搭起一道虚实结合的桥梁,能够为新技术背景下复杂多变的交互关系寻求感官唤醒情感的全新文化传载形式。

1 计算机图形学概述及其设计应用研究热点

1.1 计算机图形学概述

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定义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简称IEEE)认为:计算机图形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制作图形图像的艺术或科学。福利[2]表示,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以图形为中心的研究学科,就是从研究图形元素的传达与表达机理出发,对于图形要素进行预处理以及处理完成后再进行图形化输出,以及完成图形交互呈现表达的构建过程。

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第一,運用计算机相关技术与载体呈现还原客观世界的丰富视觉表现,即通过操作技术工具,结合运算描绘将客观事实重置到计算机中;第二,表达维度建立在计算机对几何图形化的再造能力之上,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动态呈现丰富视觉再现手段,从而以更加多维的视觉效果呈现原本简单抽象的信息与图形元素。

从对图形化元素进行运算编码的维度来看,相关的图像处理过程所进行的编辑生成、矢量化处理以及效果传达决定着模型的编辑转变以及相关几何位置的变换和转移,这些内容隶属三维变化过程。而对于图形的可视化呈现则是通过相关技术将客观现实中的数据进行再现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信息传递工具与载体上可显示元素密切相关的参数进行计算调控,包括视觉可见的颜色配置、颜色呈现的饱和度以及亮度、色调、色相等可控参数,都属于图形视觉调控的二维变化范畴[3]。

1.2 计算机图形学在视觉设计过程中的相关研究热点

1.2.1 实体造型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实体造型技术包括立体构形的三维模型创建、模型细节层次的实时渲染呈现、构形简化工具、参数化编码译码、立体形态的分割集合等实体造型的完成与处理构建过程。近十年,实体造型技术对于数据化编辑架构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功能不断升级,其中对共用混合类型的实体结构、曲面翼状的边缘构形、不完整的边缘呈现结构以及对称形态构形方式等都进行了算法控制上的优化。将图形化编程与实体造型编辑过程融合起来,强化了数据对于视觉形态组织构建的控制能力,实体造型技术在建筑设计、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尤为成熟。

1.2.2 表面造型技术

表面造型技术主要是对立体图形表面内容的创建、材质与肌理还原呈现、色彩配置、光环境模拟、投影效果模拟等一系列物质世界特性进行还原重建的技术。

1.2.3 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通常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图形化呈现的一种技术手段,主要是运用线面组合表达的方式呈现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分析,从而高效直观地呈现出数据内容蕴含的变化趋势与变化结构。相关的技术应用主要为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工具、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与显示工具等。

1.2.4 体视化技术

体视化技术可以看作是可视化技术范围的一部分,两者的区别在于:体视化技术对于输入及反映的数据类型进行了一个初步限定。体视化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以一种直观方式将体数据重构为视觉表达,包括对复杂的数据类型进行统筹梳理与程式化表达呈现、对体数据存储传输进行压缩以及对具备特征性的数据进行分类提取、效果表现增强等过程。

1.2.5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人在真实物质环境中产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仿真模拟的实现方法。虚拟现实技术主要运用的计算机图形学有关技术有人机交互手段相关的图形信息传导与反馈生成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体验感通过一种可进行实时模拟成像的装置,还原各种沉浸场景感知元素,同时能够在观察感受过程中根据体验者的相关移动和动作行为发生即时动态变化。这些动态变化主要是通过位置定位传感装置、加速度传感装置、移动形态变化监视工具进行识别与信息输送实现的。再结合体验场景中对视听要素的及时反馈响应,形成一种真实置入的实态感受。

1.2.6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应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增强现实技术缺少了对体验者动作变换的捕捉过程,依附带有基本摄像功能的硬件工具。主要通过录入摄像头记录下的实际景象,构建一个增强的场景,同时运用屏幕呈现将制作扫描完成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元素变换叠加到场景之上,构成完整的增强现实体验。

2 文创产品的视觉设计现状

尽管计算机图形技术早已成熟应用于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音传播等艺术设计领域,为不同领域表达和表现视觉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制方式,但是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还未广泛应用。当前,文创产品的发展依赖于固有的市场范式和设计惯性,对于文化视觉要素的重构缺乏创新组织构造能力。

2.1 视觉造型方面

文创产品外观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视觉意象特征的转化重构能力弱。当前,许多文创产品是视觉元素的挪移或复制堆叠的旅游纪念品,或者是MINI形态的文物仿制品,既缺乏创意,也没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很难将这些文创产品评定为有创意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缺乏创意的同类产品会使顾客产生“到哪买都一样”的想法。

2.2 视觉设计风格方面

当前,许多文创产品局限于仿古化的简约古风,没有与时代紧密连接,不符合时代背景下广大用户的日用品审美需要,无法适配生活环境的风格化类型。从浅层来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缺乏有特征的文化内涵,从深层来看,在于文化挖掘程度不够,使得产品丧失了特点和风格。

2.3 产品品类方面

大多文创产品功能性与实用性较弱,与日常生活脱节。文创产品品类多以装饰收藏类为主,强调纪念意义,定位为一种可买可不买的生活点缀物。由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发布的《博物馆文创市场趋势洞察》来看,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类仍旧以胶粘用品、书写工具等办公文教用品以及收纳礼品为主,与生活化场景联结性较弱,产品的功能可替代性强而使用价值低。

2.4 视觉动态化体验方面

文创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体验互动大多需要借助多媒体或软件平台。通过APP软件等数字平台实现短时域新鲜体验的互动体验形式,缺乏文化意蕴,用户黏性较弱。硬件产品缺乏互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展现出对视觉表现形式和文化元素的组织变化能力,没有体现出产品的创意及艺术魅力。

2.5 产品受众上考虑不全面

中国的文创产品消费者有大约75.9%为女性用户,男性用户占比不到25%,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群体为消费的主力人群。近年来,文创产品跨界大多围绕美妆、手账、珠宝等品类进行,对年轻男性市场的关注多集中在游戏、影视等影音传媒领域,文创产品领域是一片“他经济”蓝海。

在文创1.0时代的起步阶段,人们对于视觉形态的创造性组织通常没有高要求。但自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胶带,创下十八万卷的销量高峰,文創产品的视觉表达能力成为产品能否占领巨大市场份额的关键。如果博物馆对文化视觉要素的重构缺乏创新组织构造能力,忽视时代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用户诉求与产品设计的适配,那么就会导致文创产品失去时代传递的发展动力。如何使文创产品形成满足主力消费军对“文化体验价值”和“视觉美学价值”的双重需求,使得文创产品具备立足于时代高度的新鲜“视觉力”,是解除文创产品设计创意枯竭危机的重中之重。

3 计算机图形技术助力下的文创产品视觉重构设计趋势

视觉设计元素的转化和应用是文创产品进行创新重构的核心方向,视觉元素通常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被设计者提取和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图像处理、表面/实体造型、可视化、虚拟现实、体视化等多种技术可以快速将图形进行数字化分析、编码、艺术加工处理以及创造性转化。在计算机图形技术助力下,文创产品的视觉语汇注入了更具时代适应性的新鲜活力,呈现出视觉表达感性化、视觉交流双向化、体验形式多维性、视觉风格先锋性四大视觉重构设计趋势。

3.1 视觉表达感性化

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化运算功能将文化意象单元进行数字化转译,从而生成色彩、形状各异的视觉表现形态,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视觉内容生产力。在创意设计时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视觉形态创造更多可能性,利用参数化技术改变简单基础形态单元的组合方式,增强其构型能力,为产品造型赋予柔性的动态感和节律感,同时呈现出充满未来感、自由感的先锋特点。柔态化、感性化、有机形态更有温度的视觉设计,能够成为人们快节奏日常生活中具备情感化能力的文化表达新形态。

3.2 视觉交流双向化

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单向的信息输送方式,具有人机双向即时性沟通的特点,能够满足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众之间实时沟通和交流的需求。应充分利用信息互联、智能感知等互动技术增强视觉表达上的互动性,尤其是要基于结构要素和机能要素,在功能使用上及体验过程中融入数字化视觉传感技术,将结构形态的变化与光、色、形的动态切换结合在一起,呈现跳跃灵动的视觉效果。

3.3 体验形式多维性

在计算机图形技术介入后,实体造型技术的形态塑造能力能够为产品外观造型进行更细致化的设计;多媒体视听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接口等多重技术工具能够实现感官刺激的多重联动,能够与年轻人感兴趣的潮流音乐、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元素进行跨界碰撞;依靠视觉艺术规律、思维和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可视化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以及相关可视化交互技术通过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人体感知觉印象进行视觉化重现,实现多感官之间的相互连接,创造交互性、集成性、沉浸性的多模态互动反馈模式。

3.4 视觉风格先锋性

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文创产品设计风格,增加文化创意题材。不局限于传统语言的传统传播,而是立足于科技与未来的高度,突破当下固有的萌态、抽象几何、精致古风等视觉表述方式,迎合年轻用户喜爱的未来科技、潮玩时尚等内容,呈现充满未来感、自由感的先锋视觉叙事类型,以时代化语汇的表现形式深度发掘和重塑源远流长、历史传承的文化。

4 结语

文创产品的核心设计内容在于对文化呈现形式的重塑,需要立足于文化内容的研究主体之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和升华。以符合时代审美的视觉文化方式重新组织和表达文化美感和底蕴,从数字化重构视觉语汇的角度提出文创产品在当前时代精神背景下重构的可能,开发和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符合当代大众视觉价值取向和审美文化需求的创意作品,这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特性的文创设计革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傅守祥,应小敏.视觉文化的超美学:大众经验的重构与视觉感性的飞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4):15-18.

[2] 福利.计算机图形学导论[M].董士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3.

[3] 何援军.论计算机图形学的若干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04):513-517.

作者简介:李熠晨(199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交互与体验设计。

猜你喜欢
计算机图形学现状分析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