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2021-08-11 01:52吴楠
学周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激励机制班级管理

吴楠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应的集体意识,对于集体生活也没有完全适应,本身又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若是没有进行良好的班级管理,班风就会变得松散、混乱,学生也就很难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很难被有效培养起来,因此班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堵不如疏,唯有小学生自己感觉到应该如此行事才能够保证班级管理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来进行班级管理,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管理。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85

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固定场所是班级,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班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场所。以往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多数采用的是制定统一的班级行为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此时学生多是被管理者的身份,主动性不足。因此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很好地形成是非观念,只是认为这是教师不允许发生的行为,若是班级管理一直都以这种形式开展,那么很难保证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励要比批評更有效,为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的良好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明确目标

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教师需要明确激励机制的一些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激励机制,教师也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了解应该树立哪些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努力的方向。此时教师可以从班级管理的细节入手,先将最简单的行为纳入激励之中,然后与学生一起制定激励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班级生活之中才会时刻根据目标落实各项行为规范,同时为了提升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需要将学生也纳入班级激励机制的建立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一起制订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主要包括卫生、学习、思想品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短期目标则是这几个行为规范中涉及的细节。教师可以自己制定长期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期目标,来思考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借此制订短期目标,最后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这些短期目标。在明确班级短期管理目标与长期管理目标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商量完成目标后的激励机制的评定标准。其中包括在整个激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中的评判标准,怎样获取相应的奖励以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奖励的不同之处等。在整个奖励机制的完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作为制定机制的主体,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愿望,此时学生想要主动完成班级管理目标的欲望是强烈的,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此外,教师还需要控制班级管理目标的难度,不能什么行为都受到奖励,否则激励机制就是一种无效的机制,会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对于长期的管理目标,教师需要明确评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完成情况的周期,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短期目标可以以一个月为周期,而长期目标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共同激励下,学生就会更加愿意主动去管理自己[1],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利用榜样激励的示范作用构建良好班风

首先,教师需要将自己作为榜样激励的客体,教师是学生主要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认可,小学生会主动模仿其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要尊重,待人接物要礼貌;对于教学要严谨,对学生的要求自己也要做到,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服感,愿意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样不断坚持下去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榜样激励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持续时间也会很长久。

其次,教师可以树立学生榜样,学生有的时候并不了解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明确了解这些内容。小学生的好胜心也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一些小的细节入手,选出各方面品质俱佳的学生,将之树立成榜样,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效仿。为了让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更加有效,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学习班会,为学生详细介绍该名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思维品质中值得表扬夸赞的地方,此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奖品,包括奖状、证书以及一些物质奖励等一起发给学生,这样一来,表现好的学生会更加愿意主动坚持自己以往的行为,而其他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羡慕心理,为了得到相应的夸赞和表扬也会愿意向榜样学习,此时班级全体学生都会朝相同的目标前进与发展,如此便可形成良好的班风。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在班风的影响下,即使部分学生仍然会产生懒惰心理,但在看到其他学生坚持奋斗的身姿后,就会受到鼓舞和感染,自己也会主动去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2]。

三、实施情感激励,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要尊重学生,并且在管理学生的过程当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以理服人,这样学生才愿意主动改正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小学生是很容易被吓到的,对于教师的一些行为会过度解读,若是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总是大喊大叫,学生的情绪也会变得低落,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多于尊重,教师的嗓门越大学生越不愿意去听,学生此时在意的只是教师是否会将怒火发到自己身上,后期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惩罚,而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错,那么班级管理的质量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保证班级管理的质量。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管理艺术,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满足学生在班级的存在感与认同感,这样学生才会认为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才会主动为班级做贡献。尤其是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分别询问涉事学生具体的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调查保证后努力还原事情的真相,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的处理表示信服和认同。教师要以公平公正的情感激励学生,让学生可以得到良性发展。通过情感激励,小学生会更加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行为的自我控制,从而愿意为了教师而向更好的方向提升自己,这样班级管理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3]。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激励机制班级管理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