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8-13 14:26罗婷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罗婷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今在展开数学教学时,很多数学教师仍然停留在数学概念和基本数学知识的阐述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主动权。基于此,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整体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不同于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才能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教学环节缺乏互动性,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影响学生发展数学学习能力。基于此,数学教师要探究新型的数学教学发展道路,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趣味设疑

问题的解决往往比问题本身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提出問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先利用故事来设置问题:“唐三藏师徒四人一同前往西天取经,在路上,他们又渴又累。这时,孙悟空找到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想要吃大块,他主动要求分西瓜。师傅吃得少,分1/2;猴哥身板小,分1/3;沙和尚较胖,分1/4;自己最能吃,分1/8,你认为猪八戒能够吃到最大块的西瓜吗?”在此类故事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一下子就会被打开,他们会探究问题内的相关要素,最终成功解答。对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设置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探究欲望。

二、大胆猜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出指引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猜想活动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记忆活动,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相关情境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道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有的学生说:“用手中的线绕圆一圈,过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了。”还有的学生说:“先量出圆的半径,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通过画图,学生可以了解了圆的周长的具体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可以由此来导入圆的相关概念,从圆周长公式入手,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归纳。由此可见,通过这一系列的猜想论证过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跳跃性思维,这可以扩宽学生的整体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互助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建立专项的数学学习小组,以合作内容展开数学教学。建立一个更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完成学生的大胆想象。在交流认知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基础,最终完成自我发展。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要求班内的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模式。然后,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不同的讨论结果:其一,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一个梯形的面积;其二,将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又可以算出梯形的面积;其三,将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分别求出面积,相加即可以得到梯形的面积。

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寻找到相关的问题解题套路,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体验,最终爱上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16).

[2]李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 2016(8).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