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控制自己的权利交付于你”

2021-08-13 10:02刘昭
心理与健康 2021年8期
关键词:内化恐惧人格

刘昭

强迫型人格常常会给人一种感觉: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无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还是对待生活和情感的一板一眼,都充分说明了他们“过于控制”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从现實层面看是种优势,因为会让事情趋于稳定和落地,令人放心。可从精神层面说,它就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所以当焦虑升高,一切变得不受控时,强迫型人格的内心体系就会崩塌。

控制能降低强迫吗?

随着对来访者小优(化名)的咨询进行(案例接2021年07期《“只要我动动手,所有的糟糕将迎刃而解”——从防御机制谈强迫型人格》),他的焦虑程度有所降低。也许是因为对“洗手”行为的诠释,让他暂时缓解了焦虑,洗手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可最近出现了一件事,让他的焦虑再次提升。

导师分别给他和新来的高材生不同的项目,要求他们在一周之内交上去。对小优来说,这个项目简单得很,因为很早之前他就做过,所以这次仅用三天,他就交上去了。而高材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这种项目还不熟悉,所以费了好一番力气才做完,而此时早已超过了预定时间。

原本这对小优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凸显了他的能力,可小优的焦虑却因此而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高材生曾求助于他,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但小优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

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不会多想,但小优在事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觉得自己赢得不够光彩,人品也有问题,甚至因此他都无法再去见导师和那个同学,自觉羞愧难当。

于是洗手的频率再次升高,从之前的每天几次升到了至少十几次,他将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了洗手上。而在终于扛不住的一天,他红着眼睛对我说:“你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还是我并没有问题。只要你说一句我没问题,我就没问题。”

小优的这句话,就如同一道难题摆在了我面前。

我意识到他失控了,而单凭自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所以在撑不住的一刻,他把掌控自己的权利交给了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个可以终止的答案。可明知如此,话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因为在当下的场里,我同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被胁迫”的状态,仿佛他的强迫蔓延到了我身上,而我必须服从他,否则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所以,看似是他希望我去控制他,但实际他也在以此控制我。可关键是:控制能降低强迫吗?

被控制与控制是一体两面

强迫型人格的控制欲往往是可追溯的,因为一般来说他们都有类似的背景:父母性格严谨、追求完美、对待孩子过于严苛。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就像被放在了某种模具中,自然而然就会成长为相应的形状。而他们也不敢轻易越界,因为一旦越界,就会担心自己“形神俱灭”。

小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是板着脸,仿佛天生就不会笑。母亲则性格内向、谨小慎微。这样组合起来的家庭,气氛是常年冰冷的。至少在小优的记忆里,就从没有过欢快放松的时刻。

许多人都不明白,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其实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那并非是简单的“跟什么人学什么人”,而是投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投射——我以为这是你的感觉,其实是我的;投射性认同——你将你的感觉放在我身上,而我认同了你;内摄——将你放进我内心,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来解读这三种心理状态,那就是:父母往往会将自己的愿望、理想、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因为需要父母才能生存下去,就会认同他们,甚至将他们的特质“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从这点理解,父母是占有绝对权利的,而孩子因为处于劣势(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发展的程度)几乎没有选择权,他们必然会通过满足父母以期望得到成长环境中更好的照顾。

小优的“控制”,就是这么来的。

他的父亲通过长年的不苟言笑、冷酷无情,控制了这个家的主导权。他不说话就没人敢说话,他发布命令就必须被执行。当一个家里有高高在上的“君主”,下面的人也就只有服从的份。如果说父亲是“硬核”控制,那母亲就是那个“软性”控制的人。因为小优的母亲虽然很爱他,相比父亲是足够温柔体贴的,但她的性子里有过度焦虑的部分,总是很恐惧、忧虑,且有高度的道德约束感。这让她这个人始终生活得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容易产生强烈的罪咎和自责。而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对小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这种影响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母亲的恐惧是内在环境,父亲的严酷是外在环境,所以在小优的世界里,他是没有出口的,只能长期处在精神紧张、高压、被一直束缚的状态中。他不能做错事,一旦做错就会面临双重惩罚: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抱怨。同时他也必须做到父母的要求,比如学习至少要考到多少名,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等。所以,小优其实是被高度控制的。但另一方面,为了帮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他只有认同父母的控制,甚至将其内化进自我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他又学会了控制。

人的成长就是如此复杂,看似小优被控制长大,但当没有人控制他时,他也早将控制内化于心,代替父母继续管控自己。甚至当焦虑过度的时候,他又化身成为父母,通过控制他人来减缓自己的焦虑。所以控制是他学会的、且死死抓住的唯一方式。

打破控制的循环才是治疗

当小优在治疗室对我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于是他变得迫不及待起来,整个人焦虑不安,在治疗室走来走去,虽然偶尔才看向我,但我能充分感受到在他焦灼目光之下的强大逼迫力。

虽然这个过程无比难受,可我最终还是顶住了,没有回答他。只是对他说了我被束缚和逼迫的感受,以及我对他的“控制”是怎么理解的。

小优最初特别痛苦,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话,只是一直以渴求和愤恨的目光看向我,那种眼神既可怜又可怕。但当他感受到了我的坚定,慢慢地、慢慢地就松软下来,直到最后坐回到沙发上,将自己深陷进去。

而不知过了多久,小优才抬起头来,他对我说:

“谢谢你的坚持,我好多了。我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控制之下,我无法想象没有它我要怎么生活。我知道自己洗手是没必要的,但就算如此我也没办法控制。也许洗手本身就是控制自己的方式,我沉迷于控制,是因为我害怕失控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今天,我第一次感受到控制失效后的痛苦难耐,但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即便如此也没那么糟……”

一个人的控制是表象,深层是对恐惧的深深焦虑。正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才会让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去掩藏。小优的焦虑源于他曾经的生活环境和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但当他认同、内化进了控制,甚至发展出强迫,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他更好地生存,可当焦虑升高,控制就会失效,他的人格体系也会随之陷入危机。所以真正能帮助到强迫型人格的并非是加强控制,而是卸下控制,只有耐得住焦虑和恐惧,可怕背后的真相才会呈现,才会让他们打破幻想来到现实,从而意识到:现实没那么好,但一定也没那么坏。

而他,终究是安全的。

猜你喜欢
内化恐惧人格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以鸟喻人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表达恐惧之情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