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扇文化对唐宋婚仪民俗文化影响研究

2021-08-15 09:54刘茜
艺术品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秤杆团扇新娘

刘茜

一、唐代却扇文化的起源

古往今来,结婚一直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而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婚仪民俗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其婚礼的礼仪程序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礼记·昏义》记载:唐代从议婚至完婚一共包含六种礼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代对这些礼仪均有所沿袭,但名目和内容有一定的更动之处[1]。从这些足以看出唐朝婚礼程序之繁,内容之丰富。

据《西京杂记》记:“初晋,王珉与嫂婢通,嫂知挞之,珉好持白团扇,婢自制《白团扇歌》赠珉云:团扇复团扇,许持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2]。由此可见“以扇遮面”最早源于晋代,唐人直承前朝,乃遗其事,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扩大,席卷各个阶层的民众,发展成为婚礼民俗的一个重要流程内容。

“却扇”是指新娘出嫁时,身穿华服,手执团扇,遮住脸庞,婚礼进行到最后一个流程时,新郎或者傧相须作诗数首,诗词大意是要请求新娘将扇子移去,新娘满意了,才能放下扇子。因此,却扇又可叫作“去扇”。唐人李冗,在其著作《独异志》(卷下)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3]。他将唐人却扇风俗的根源归结为传说中的女娲时代。虽其说法出自远古神话,但神话大都是远古时期发展的雏形,糅合先民荒蛮想象,代代流传而来。因此,笔者认为此说法有失偏颇,但也从中可以证实一点,新娘却扇遮面,最初是为了遮盖含羞的表情。另一说法出自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假谲》:“温峤妻子去世,恰逢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夫婿,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4]。这一古语的意思是指等到成婚之后,新娘用手拨开脸上的纱帐,才与新郎进行交谈。此说法虽仅仅可以窥见以扇遮面的行为南朝时期就以出现,但由婚礼上新娘头戴纱障可以看出,这为之却扇遮面的出典。

二、却扇文化对唐代婚仪民俗文化影响分析

(一)却扇文化对唐代“却扇诗”发展的影响研究

历史不断地往前演进,而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唐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震古烁今的作家,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至今广为传诵,历久不衰。在唐代的文学世界中,作诗吟词可以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处角落。这主要表现在即使是在仪式烦琐的婚礼中,民众也极大地支持婚礼中作“催妆诗” “障车诗” “下花诗”以及“却扇诗”等诗词。这些诗句不但强调出口成章,而且讲究祥瑞生趣、和仄押韵,增加情趣。所以很多人在成婚之时,会请一些能诗善文之人作傧相作诗来增加喜趣。自古以来,生活的需要带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发展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发展,比如,在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方面,在这个背景下,这些诗歌就会反映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总而言之,众多民俗的存在促使诗人们写出了数量众多的民俗诗,通过这些文化的印记,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的风俗文化。

却扇掩面是唐代婚仪礼节中的重要程序,这是有史料可以佐证的,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庾信在《为黄侯世子赠妇》一诗中写道:“分杯障里,却扇床前。”这说明“却扇”一词在南北朝时期的诗或文中已出现,但这只是却扇诗相关的记载,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却扇诗。据《资治通鉴》记载:“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 年),丁巳晦,敕中书、门下、与学士、诸王、驸马入阁守岁,设庭燎,置酒,奏乐。酒酣,上谓御史大夫窦从一曰:‘闻卿久无伉俪,朕甚忧之。今夕岁除,为卿成礼。’从一但唯唯拜谢。俄而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上命从一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5]。这说明唐中宗时期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才出现了真正以“却扇”为主题的诗歌。到了唐顺宗时期,云安公主出嫁时,进士陆畅作为傧相,作了却扇诗、催妆诗数首,其中一首却扇诗《扇》为其代表: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6]。

这首诗可以说是却扇诗的开端,诗词第三句将新娘云安公主与嫦娥进行比较,不仅描写了公主的美貌,并且趣味横生。整首诗词句雅致,语言唯美。实际上,不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民间大众,作却扇诗在当时都很风行,如李商隐的《代董秀才却扇诗》:

莫将画扇出帏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7]。

这首诗风格秾丽,用春山比作新妇的黛眉,构思十分新奇,整首诗淡雅自然,情趣生动,令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总体来说,在唐代“却扇”婚俗的繁荣发展之下,进一步衍生出了却扇诗这一习俗,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却扇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却扇文化对宋代“红盖头”发展的影响研究

到了两宋时期,宋明理学占据了思想统治地位,其崇尚的“礼教”认为,女子抛头露面是大不敬的,各家小姐若还没有出阁,是不能够轻易见人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由于“却扇”不能遮盖全脸,遭到了社会的抵制,所以,慢慢需要用盖头将新娘子的脸遮得严严实实,这也促使却扇风俗演变成了“红盖头”,在此之后受到推崇,开始了广泛使用,成为婚俗用品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婚礼上头戴“红盖头”在现代依然具有特殊意义,在自由恋爱的倡导下,现代人们虽然开放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婚前毫不相识,但是,对婚礼的神秘感和仪式感依然保持着,现代的“红盖头”可以带给我们惊喜和郑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穿越了千年时光后的今天,“红盖头”仍然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三)却扇文化对宋代“喜秤”发展的影响研究

说起却扇文化发展了宋代“红盖头”,自然少不了对“喜秤”的影响。婚仪民俗发展到宋代,部分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却扇”风俗逐渐被取代,唐代盛极一时的却扇诗在宋诗重“意”的潮流下也逐渐落幕。

“喜秤”的说法有很多,一大部分人将秤杆视为“喜秤”。有两个主要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在传统文化中,秤杆象征龙的寓意,新娘佩戴的凤冠霞帔象征凤,用秤杆挑起盖头就是取“龙凤呈祥”的深切愿望。第二层含义主要是为了取其“称心如意”的寓意。事实上,在当时并不只是用秤杆揭开盖头,也可以用剑、箭、筷子、竹尺、机杼和马鞭等。不论用什么物品作为“喜秤”,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寓意,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婚姻都是人生一件重要的事,唐代有“却扇诗”去扇,宋代终有“喜秤”挑盖头,其实,民俗文化的真正意义是它始终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三、结语

却扇文化对唐宋婚仪民俗文化,以至于现代的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婚姻结缔、两姓联姻是在生命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一个家庭建立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家庭建立了,世代才能相传,生命才能继承。更重要的是,种族得以延续发展,也离不开婚姻的支撑。近几年,我国有些地方依然重视“却扇文化”这种婚俗文化,在一些现代中式婚礼形式中,也逐渐兴起新娘手拿团扇或头戴红盖头的婚礼形式,既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也有现代婚礼的特色,这很值得提倡。无论传统与否,这些婚礼礼仪都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值得我们新一代人的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秤杆团扇新娘
一杆老秤挑起尘世的盖头
书法日课
团扇
扇面作画
新娘,你很帅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幸福的“围头新娘”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
荷叶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