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以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为例

2021-08-16 07:0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互融课证职业技能

吕 达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2019 年2 月13 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涉及职业教育具体举措20 条,简称“职教20条”.“职教20条”中重点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1].“职教20条”中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2].方案一经出台,很多专家都进行了专业的解读[3-5],较为认可的解读如下:“1”是所取得的学历证书,与专业密切相关,而“x”可以为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个变量,可以与若干专业相关,这个组合既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化、差异化的培养,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又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地促进就业、创业和再就业,从而缓解目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1+x”证书制度不同于 “双证书”制度,且优于“双证书”制度,更加符合新形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经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证书”制度实践取得丰富的经验和大量成果,在此基础上,面对新形式下“1+x”证书制度,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笔者提出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符合资源勘查类专业特点,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培养“能工巧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1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满足“1+x”证书制度这个大背景,也就是在教育部推出“1+x”证书制度下研究探索“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与行企深度合作下,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目标相一致的同时,开发专业相关的无限潜能,多层次地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在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拥有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充分实现学生优质择业的目标,培养拥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锻造更多的“大国工匠”,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笔者以资源勘查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必要条件就是行企校深度融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将资源勘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x”证书深度融合,首先由行企校共同制定“x”证书的种类和考核标准,其代表着资源勘查类专业的职业标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再按照“x”证书制定资源勘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与证书标准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开发与证书标准“互为融合、共生共长”的目的,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行业技术更新而不断升级,在扎实的传统方法基础上,同步行企新技术、新方法,亦反哺行企,真正做到课-证实际意义上的深度互融,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该模式要求做到“x”证书对接专业的多种相关技能,创新“1+x”证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建立“1+x”证书实训基地,培养“1+x”证书制度下的“双师”教师,最后再由行企校组成的“1+x”证书评价领导小组进行评价、认定、颁发“x”证书.“x”证书颁发机构可以是行业、政府机构、各类企业等具有认证和资质的主体.所颁发的证书被社会认可,学生毕业以后即可使用,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

图1 “1+x”证书制度下 “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2 资源勘查类专业“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课程体系的创新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证互融”课程体系的创新,“课证互融”,其中“课”即资源勘查类专业课程,而“证”即“1+x”证书,“1”指代毕业证书,与学历教育相关,“x”证书是职业等级证书,是由政府机构、行业、各类企业等具有认证和资质的机构颁发.所颁发的证书充分体现职业院校资源勘查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确保毕业质量,且被社会认可,学生毕业以后即可使用.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

创新资源勘查类专业的“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课程体系新模式,首先由校、行、企专家或精英对行、企职业能力进行分解、梳理、改造、升级制定“x”证书标准,充分发挥“x”证书中“x”的多元化特点,即多个职业技术技能对接多个职业能力标准,确定“课证互融”课程体系,在分析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设置相关“x”证书例如:区域地质调查员证书(初、中、高);矿产勘查地质员证书(初、中、高);水文地质勘查地质员证书(初、中、高);工程地质勘查员证书(初、中、高);岩矿鉴定员证书(初、中、高)等.

再将多元化的 “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对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中,融入到校行企共同制定资源勘查类专业的课程里,再由校行企专家或者精英进行反复论证后确定“课证互融”的课程,例如:针对岩矿鉴定员技能证书(初、中、高)的专业技能:将具有野外肉眼鉴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技能鉴定标准和室内镜下鉴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技能鉴定标准有机融入到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实物鉴定经验,还能提高校内岩矿鉴定实训、校外野外鉴定岩矿能力,能完成生产单位采集样品岩矿样品鉴定、岩心编录鉴定等工作任务.把技能鉴定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学生综合能力,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 “课证互融”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但能拿到学历证书,还能获得国家认证、行企认可的“x证书”—“岩矿鉴定员技能证书(初、中、高)”,为学生就业提供技术技能保障.

3 资源勘查类专业“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资源勘查类专业“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实训基地,首先要在“1+x” 证书制度下,在校行企深度合作模式下,以培养具有资源勘查类专业多种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原有实验(训)基地的功能升级,按照“育训结合、课证融通”的原则,按照校行企共同制定的“x”证书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技能对原教学实验(训)进行梳理,进行改革,进行提升,开发创新“课证互融”的实验(训)教学内容,加大整合和更新校内外实验(训)基地的力度,在“1+x”证书制度下将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将实践教学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使之日常化、常态化.建构“课证互融”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使实验(训)升级为融教学、考证、自我训练、项目开发,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训)基地.例如我们根据“x”证书类别制定资源勘查类专业 “课证互融”实训教学任务,将矿物岩石采集和鉴定、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化石的野外识别、钻探技能、物化探技能、工程水文地质的勘查技术、地质编录、地层剖面的测量和划分、地质填图等实训项目都与“x”证书有机融合.每一个实训项目都与技能鉴定有机结合,每一个实训项目都由行企直接参与指导和认证.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后,进行考核,给达标者颁发相关“x”证书.这样在实习实训环节上真正做到“课证互融”,拓展了课堂世界,营造了崭新的生态课堂,学生从不爱学到主动学,从学不深到学得好、学得专.除此之外,对应不同的实训技术技能,我们在校内建立了“课证互融”的岩矿鉴定实训室、构造地质资料室、古生物实训室、钻探实训中心、地质编录实训场、数字化地质填图实训室等.校外分别建立了“课证互融”的: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实训基地、安徽省地调院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实训基地、安徽省地调院矿产评估实训中心、安徽省327地质队矿产勘查实训基地、安徽省327地质队地质资料内业整理实训中心、安徽省313地质队工程与环境地质实训基地、安徽省第二水文勘探队水文与环境地质实训基地、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查局能源矿产勘查实训基地等.这些校内外“课证互融”的实验(训)基地不仅是“x”证书考证场地的依托和支撑,还是学生学习新标准、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的前哨.更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的阵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功能转型,到行业、企业代职或者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技能等级鉴定等.教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但进一步了解本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能即时地学习先进技术,并能较好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能.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素质也大大提高了.为此,教师利用节假日到行、企参与生产实践,与行企师傅直接交流,接受行企传递的新信息,进一步深入了解该行业、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技能,为今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什么、应该教学生做什么,应该怎样将教学、技能、测评有机结合,应该怎样去促进“课证互融”等打下了扎实基础.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为教师成功转型成为工匠之师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岩心编录工作中由行企师傅按工作技术标准和要求,按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手把手教学,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实践,将教学、技能、测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到岩石和矿物的理论知识,进行岩心编录工作,整个工作过程都在教师和行企师傅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将岩矿鉴定技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为一体,辨认岩心的岩石种类和特征,从而进行划分和编写,独立完成行企布置的编录任务,提交了相应工作量,学生在反复多次实训以后,积累专业相关实操经验,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最终获得“岩矿鉴定员”中级证书.教师、行企师傅指导学生“课证互融”实训过程中,也是教师提升自我的过程,教师从行企师傅那里获得目前行业的新标准,新规范以及实操相关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理论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行企师傅进行交流,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向行企师傅学习生产实操技能,用实践丰富其理论,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个坚实的认知过程,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使得自己专业技能更加提升.同时鼓励教师申请考评员等资格,真正做到功能转型,成为在“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型”教师.

5 结 论

“1+x”证书制度下“课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产教融合、校行企合作长效机制基础上,根据职业标准即时更新“课证互融”的课程体系,建设“育训结合、课证融通”的实验(训)基地,培养“课证互融”的“双师”型队伍,从而充分发挥了以行、企办学为主体的重要作用,营造崭新的教育生态,提升高职教育的差异性、趣味性、实效性、技术性、技能性,让学生从学不深,到学得好、学得专,学得能,真正做到人人出彩.

猜你喜欢
互融课证职业技能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