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摄影师
——祝融号火星车巡视探测拍摄纪实

2021-08-19 13:32张天翼田鹤南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国际太空 2021年7期
关键词:火星车光谱火星

张天翼 田鹤 南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1 引言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已经圆满实现,祝融号火星车正在这颗红色星球的表面开展巡视探测,已经传回大量图片和其他科学探测数据。

利用火星车拍摄的图片,既可以开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研究,也可以用于确定火星车探测的目标,规划火星车行驶的路线,还可以为工程留下重要的图片、视频资料。为了精心设计拍摄这些图片时的构图,以及选择相机的曝光参数,火星车的地面操作控制人员被培养成了火星摄影师。

火星车上共安装了9台相机,它们是:一对导航地形相机、一台多光谱相机、4台避障相机,以及两台相机集成的WiFi分离探头。

桅杆云台上的导航地形相机(位于两侧)和多光谱相机(位于中间)

2 导航地形相机

两台导航地形相机安装在祝融号火星车桅杆的顶端左右两侧,站得高则看得远,这一对相机对火星车而言十分重要,相机的视场大致是46º×46º。

拍摄了周围地形图像之后,利用两台相机的视差,可以恢复出火星车周边的立体地形图,既可以服务火星车行驶所需要的路径选择,也可以用于开展地形地貌方面的科学研究。

着陆之后,为了尽快确定火星车周围的地形信息,地面安排火星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利用这一对相机拍摄着陆平台周围的情况。第一圈拍摄的是平台附近的一圈,看到图像之后设计师们很兴奋,开始规划未来一段时间火星车的行驶计划,同时还觉得不过瘾,决定第二天在桅杆云台抬起来一些的位置,拍摄包括地平线的着陆平台周围的环境。这两圈图像各幅图片之间均有重叠,经过地面处理,就可以形成着陆点周围壮观的火星地貌全景。

等到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设计师会想知道太阳翼电池片上沉积了多少火星尘土,在火星车顶部的两个集热窗上又积累了多少火星尘土,这与火星车的能量供应情况密切相关,十分重要。把桅杆云台的指向角度再放低些,就可以看到火星车的车体顶部,把图片与刚到火星表面的图像对比,设计师就可以了解个大致。导航地形相机是彩色成像的,公开的彩色照片一般都是由这两台相机拍摄的。

导航地形相机拍摄的火星车顶板状态

导航地形相机拍摄的火星表面(右上角是背罩和降落伞)

导航地形相机拍摄的着陆区全貌

3 多光谱相机

桅杆中央的相机是一台多光谱相机,针对可见光谱段中与矿物成分判断密切相关的8个谱段,设计了只能透过窄带光谱能量的8个滤光片,有点像是左轮手枪,一次可以选择一个谱段进行拍照,也可以根据对巡视区域矿物成分的初步判断,进行部分谱段的拍摄,还可以8个谱段均照。实际上,这个左轮手枪共有9个档位,也就是说,在8个单色档位之外,还有1个特殊的第9档位,这个档位是个全色档,所有颜色的光均会透过,不过光强已经大大减少了,这就是利用了天体拍摄爱好者熟悉的所谓巴德膜减光功能。之所以安排第9档位,目的是为了拍摄太阳,这不是为了去参加摄影比赛,而是为了在火星车遇到确定方向的敏感器出现问题,或者其他无法确定火星车航向的复杂局面时,利用太阳辨识方向,这与荒野求生时利用太阳确定方向的原理是一样的。

目前,多光谱相机已经开始工作,进行了岩石矿物成分分析,但是第9档位拍摄太阳的功能还没有使用。

上述导航地形相机和多光谱相机均兼顾了工程与科学两方面的需求,不过侧重程度不同。

4 避障相机

火星车的车体前方、后方各有一对避障相机,这4台相机的视场很大,大致是100º×100º,四角会有比较大的变形,主要功能是判断车体前后方附近是否有障碍,利用安装在不同位置的一对相机在拍摄时产生的视差进行地形恢复。当年设计玉兔月球车时只有前避障相机,考虑到火星地形复杂,火星车设计时特意增加了后避障相机,目的就是要尽全力确保火星车的行驶安全。避障相机是黑白成像的,照片的四角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形。

后避障相机图片显示火星车已经行驶到火星表面

5 WiFi分离探头

火星车上还有两台相机,集成在一起叫做WiFi分离探头。它安装在车体底部,工作的时候,从车体掉落到火星表面,设备开始工作,两台相机进入静态和动态拍摄模式,可以获得若干张图片和动态视频。

设计这台设备的目的是增加工程展示度。因为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虽然可以自拍,但是照片的视角不好,只能获得火星车的顶视图,无法展示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时的自然视角图片。相关人员提出能不能想个办法,拍一张火星车的火面工作照,为此,设计师绞尽脑汁提出了分离探头方案。

火面工作的第18天,探头与火星车车体分离,落到火星表面上,探头开始拍照。火星车立即做些配合动作,先是后退几米,到达拍摄最佳位置,获得几张火星车的标准照。随后火星车原地转向,再继续后退,到达火星车与着陆平台合影位置。

这个探头自带电池,只能工作几个小时,然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两台相机中,一台是航天产品,视场是方形;另外一台相机的元器件等级偏低,视场是长方形的。两台相机均正常工作,获得了一批静态图片和一段视频,拍摄效果不错,设计师看到从火星传来的合影图片,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稍有遗憾的事情是,相机落到火星表面时,其面对的方向偏转了10º左右,导致拍摄的图片中,右侧的平台梯子没有进入视场,左侧的留白有点多。设计师分析原因,猜想相机右侧可能有个小石子,相机正好碰到它,因此镜头方向发生了偏转。利用火星车的导航地形相机对分离探头进行拍摄,想找到这块小石头,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为什么发生这个10º的左转,可能要成为千古之谜了。可是,也有人认为现在的构图刚刚好,看来大家对最美构图的理解并不一致。

WiFi分离探头拍摄的火星车与着陆平台合影

6 着陆平台拍摄

导航地形一般的拍摄场景使用自动曝光方式就可以了,图像质量效果一般都不错,但是在拍摄着陆平台时,遇到了困难。照片中火星表面和着陆平台的成像效果都不错,只是梯子金属表面反光严重,有些过曝。由于上方“屋檐”的阴影影响,平台上的国旗的曝光有些不足。

大家讨论时提出各种建议,曝光参数选多少合适,在什么时间拍摄国旗亮度均匀,火星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拍摄合适,需要拍摄几张照片才能把着陆平台全部收入取景框……集思广益之后,最终任务交给了火星车的系统设计师。设计师分析火星星历,得出结论,在火星表面10点37分之后拍摄,就不会出现国旗表面存在明暗差异,全部处于平台结构板的阴影中。而在火面的7点之前拍摄,国旗则会完全处于阳光照射之下,可是这时候拍摄对火星车的要求太高了,阳光从东方地平线照来,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车机构的温度也很低,拍摄前需要对机构进行加热,最后决定放弃在早晨这个时间段拍摄。

为了提亮拍摄目标,曝光时间需要增加。火星车的导航地形相机不能调整光圈大小,只能调整曝光时间的长短。已经获得的照片的曝光时间是6.3ms,测量照片中目标的灰度值是50左右,为了使特定目标的曝光合适,需要把灰度值提高到100左右。

经过分析,设计人员决定选择3组曝光参数,第一组仍然是自动曝光,第二组左右导航相机的曝光时间都选择为10ms,最后一组的曝光时间都是15ms。每组照片是相互搭接的3张照片,通过地面处理就形成了着陆平台壮观的完整照片。

第二天,拍摄的照片传回。第一组照片的整体效果不错,国旗还是偏暗。接着第二组照片传来,国旗处的灰度值达到了80,着陆平台整体效果也不错。第三组照片中,国旗部分很鲜亮,灰度值达到了112,但是平台及天空背景过曝严重。大家仔细分析了照片,确认拍摄任务完成,经过地面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拼接后,利用不同时间拍摄的3张图片经过复杂的高动态范围图像(HDR)处理,形成了媒体公布的着陆平台的漂亮图片。

7 结语

就这样,火星摄影师的任务完成了。讲述这些火星表面图片拍摄的过程,就是想为祝融号火星车的研制工作,以及这些火星摄影师们,留下一个剪影。

猜你喜欢
火星车光谱火星
基于三维Saab变换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方法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基于3D-CNN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算法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玩转火星
微视点
火星!火星!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