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步曲”的项目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

2021-08-19 02:26吴思凡蒋邢飞吕兵兵朱润锴丁兆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步曲校级校区

岑 岗, 吴思凡, 蒋邢飞, 吕兵兵, 朱润锴, 丁兆杰

(浙江科技学院a.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b.学生处,杭州310023)

0 引 言

国外高校大多实行住宿学院制,安排不同专业学生住在同一幢公寓,较为典型的有英国两所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了书院制管理模式,借鉴了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色,吸收了国外住宿学院制度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1-2]。

2014年学院在浙江省安吉县建立新校区,其中主要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在此进行学习。由于新校区与主校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距离,高年级学生、老师与新生不在同一校区,互相之间接触交流较少,对新生进入大学后,向高年级学长寻求学习上的帮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如何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学院安吉校区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与实践,校区发挥中德合作办学特色,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国外住宿学院制的管理经验[3-4],探索书院制的学生管理制度,设立6个书院。通过书院与校区的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打造“一院一品”的特色书院[5]。

课题组结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四步曲”开放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以下简称“四步曲”)研究,与安吉校区学生事务中心一起,探索新形势下以“一院一品”为特色、学生主导为手段、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模式,以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学生生活学习新环境,建立为热爱信息技术实践的学生服务、以科技创新基础实践为目标的“蓝色空间”创新基地(以下简称“蓝色空间”)。同时,“蓝色空间”的建设和实施,也为课题组进行“四步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6]。

2011年,课题组对如何进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7],2013年又对构建开放型项目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8]。如何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良好环境,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将原校区中进行的开放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在新校区进行实践,课题组曾就此进行了研究[9]。安吉校区启动教学后,需要对学生开展应用实践活动,实施“四步曲”教学模式,更需要建立一个以项目实践为基础的学生创新基地,以促进“四步曲”的顺利展开[10]。2015年秋,在安吉校区学生事务中心的支持下,课题组将原来书院的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场地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蓝色空间”,并不断完善,每年都有一批对信息技术实践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其中进行项目实践学习活动,学生以项目实践为平台,参加学科竞赛,并将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大一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学习,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1 关于“四步曲”

1.1 “四步曲”教学模式与创新基地

(1)“四步曲”教学模式。“四步曲”教学模式是课题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经过1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提出来的以创新实践平台为基础,科技创新项目实践为载体,学科竞赛实践为支撑,成果的获取(论文、知识产权等)、提升和推广为效益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11-12]。

(2)“四步曲”创新基地。创新基础实践作为“四步曲”四个阶段中的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大一新生从高中毕业进入高校,需要了解、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并且尽快进入角色。在该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基础实践,提升项目实践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些基本实践技能和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结合专业进行项目实践打好基础。因此,项目实践创新基地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1.2 “蓝色空间”的建立

课题组配合学院安吉校区联合建立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协同安吉校区学生书院制管理,以一院一品为特色,构建一个“以结合专业和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开放型项目实践教学为抓手,以组建实践团队为形式,以信息技术软件基础实践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环境[13]。

“蓝色空间”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专门为大一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基础环境,使同学们从原来高中的学习方式,向大学的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另外,“蓝色空间”的实践作为“四步曲”的第一个阶段,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提升能力,为后续阶段的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打好基础。在书院(学生宿舍生活区)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3 “蓝色空间”运行措施

书院制管理下的“蓝色空间”有很多优势,由于安吉校区都是大一学生,离杭州主校区较远,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专业教师指导、学长“传、帮、带”、两校区资源共享、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课题组采取措施,利用“互联网+”的教学理念,结合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势来保障“蓝色空间”运行。主要措施如下:

(1)成员加入。“蓝色空间”通过学长、教师宣传、实地参观,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每年组织一次招新活动,并经过教师或学长组织的面试选拔进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才能确定为正式学员。“蓝色空间”实行的是实践团队制。团队成员如在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发现自己不适应,可以退出,原团队其他人员可以自己补充团队成员,教师可以推荐介绍其他学生加入,协助各团队进行调整。

(2)交流措施。由于安吉校区与杭州主校区间隔较远,而专业教师主要都在主校区,两校区师生交流出现困难。课题组采取目前已有的互联网技术构建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学长与新生之间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项目指导教师和学生项目助理导师不定时进行线上交流与指导,或在某一校区进行线下指导的方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形式进行交流,“蓝色空间”还组织邀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项目实践教学的导师和优秀的学长、校友到安吉校区进行专题讲座,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导师、优秀校友和学长,之后碰到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

(3)共享措施。“蓝色空间”除存放一些直接与基础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书和优秀实践成果作品等资源外,还有许多在线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数据传播的媒介,借助其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资源管理方便优势,实现异地师生学习资源的及时共享,有效解决教学资源在教学上的滞后性和封闭性。

(4)项目进程管理措施。除了书院不定期了解项目实践进程外,在前往主校区继续学习前,“蓝色空间”会组织项目组进行总结。项目指导教师以线上与线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项目交流,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项目实践的完成进度,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督促和指导遇到困难的学生。在项目创新过程中,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盲目心理,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践项目[14-15]。

(5)环境构建。“蓝色空间”在学生的宿舍楼内,实行门禁系统,采用刷卡方式进行管理,有实践项目的学员可以自由进入,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组队、讨论、实践。针对“蓝色空间”学员均是本科一年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与教师、学长们的交流探讨不够等问题,除了组织引导外,建立一些启发式项目实践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优秀学长风采、优秀成果介绍。通过这些方式,启发学员们的学习思考:他们来“蓝色空间”做什么?能学什么?离开“蓝色空间”后想做什么?现在该怎么做?增加必要的实践硬件设备与仪器,鼓励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基地主要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必要的基础实践公用设备和一些特殊设备,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实践。

1.4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主要有“蓝色空间”的运行管理和“蓝色空间”学员的基础项目实践的管理。具体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基地管理模式流程图

(1)创新基地学生的自主管理。“蓝色空间”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蓝色空间”在书院内,学生在其中进行基础实践很方便,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组建学生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保障创新实践基地日常运行,由以前担任过管理小组的学长担任顾问,线上远程帮助指导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能解决的设备技术和管理问题,书院辅导员、书院院长定期对实践基地的运行进行检查与指导,帮助处理基地管理中管理组不能处理的问题。

(2)基础项目实践的管理。学生在参加开放型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主动向书院提出参加自主创新实践的申请,书院经过审核同意,允许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实践导师或原“蓝色空间”学生助理导师进行技术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通过实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践任务[16]。

2 “蓝色空间”的特色与作用

2.1 “蓝色空间”的特色

“蓝色空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团队性、个性化5个特色。

(1)开放性。在“蓝色空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色。首先是学员开放,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申请加入,不受专业限制;其次是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根据实践的内容,可以进行一个工具使用的实践学习,也可以是一个简单项目的实践,进出相对自由。“蓝色空间”充分体现了实践的开放性。

(2)自主性。在“蓝色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五个“自主性”,即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学习伙伴、指导教师、选择实践时间和项目以及参与基地自主管理的5个自主。实践内容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若干基础开发工具;团队实践伙伴可来自不同专业;可选择一至若干位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或一些有经验的学长进行指导;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实践的起止时间,跨度从1个至多个学期;“蓝色空间”日常管理学生自主进行管理,使学生实践更加方便、有效和灵活[17]。

(3)多样性。在“蓝色空间”进行基础实践,采取的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指导,面授与讲座、座谈与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

(4)团队性。在“蓝色空间”实践是以项目实践为主,在完成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为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一起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整个实践阶段,充分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

(5)个性化。在“蓝色空间”实践中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实践的个性化,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基础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学习,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学员采取先走一步的措施。

2.2 “蓝色空间”的作用与效果

2.2.1 “蓝色空间”的作用

“蓝色空间”以项目实践为形式,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信息类专业为主体,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以点带面进行实践。作为“四步曲”的一个项目基础实践,为后续阶段的项目实践打好了一定的基础,还起到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培养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1)培养作用。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实践基地中,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自主的实践学习热情,为后续项目实践和新团队建立打好基础。

(2)示范作用。“蓝色空间”采取了基地的学生自主管理,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强化实践能力,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考研增添了竞争实力,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学风建设。学校的安吉校区和部分学院纷纷加大了“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数十个学生“创新”俱乐部建设力度,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推动作用。使学生在“蓝色空间”环境下主动进行实践,为后续阶段学生的自主实践增加了信心,推动“四步曲”的进行。

(4)辐射作用。通过在“蓝色空间”实践的同学,影响到其他不同专业学生中,起到了辐射作用。“蓝色空间”学员在进入本科二年级学习后组成新的团队,带动了本专业的同学参加开放型项目实践活动。参加项目申报,成功立项率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好,交叉学科的项目也有很大的突破。

例如2014级的“艺竹”实践团队负责人华某某、2016级的“夜猫”实践团队主要成员,2017级“熊猫”实践团队的丁某某等同学,在各自的专业带动了一些本专业同学,又分别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项目成果作品获得20余项奖,撰写2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等知识产权20余项。还有个别优秀学员被邀请到其他专业帮助指导和合作学习,一起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2.2.2 “蓝色空间”的效果

“蓝色空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通过一些简单项目,学习开发工具的使用、撰写项目申报书、设计并开发简单项目,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基地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5年来先后有不同专业的近300位学员,在劲竹书院的“蓝色空间”参加了全部或部分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其中有100多位学员,在基地中先后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从第一届学员的2项立项,到目前每年有10余项项目立项,另外还有若干个申报没有成功的项目和自主实践项目。在大一获校级以上奖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这些项目的实践,为学员们在进入大二后在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有更多的学员在此基础上获了学科竞赛奖、专利、软件著作和论文等实践成果。“蓝色空间”是目前几个以科技文化为背景的创新基地中建设最快、学习实践效率较高,成果较多。

3 “蓝色空间”典型案例

安吉校区是2014年新生进校时开始启用的。开始只是在书院的办公室组织几位同学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获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安吉校区和校区学生事务中心邀请了当时信息学院院长兼任书院院长。2015级新生到校后,成立了“蓝色空间”。“蓝色空间”每一届都有一些优秀的实践团队,他们又带动了更多的学员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教学活动。

3.1 “一五创新”实践团队

“一五创新”由当时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2位同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1位同学组成,他们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参加“蓝色空间”建设和自主管理的同时,也参加了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在各自原有的校级项目实践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组成项目实践团队。他们先后主持国家级1项,校级2项,参加省级2项,校级2项。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6项,校级奖5项,论文1篇,软著2项。

3.2 “夜猫”实践团队

刚毕业的2020届“夜猫”实践团队是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体,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物联网等专业的10余位同学在“蓝色空间”组成团队。他们不仅自主进行项目基础实践,还负责日常活动开展。在“蓝色空间”实践中,主持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4项,多项项目验收优秀,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各1项,校级奖2项。在离开“蓝色空间”后,团队成员不断将实践成果总结、提升,获得新的成果。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仅自己有较大收获,也带动了学弟学妹们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在他们参与和指导下,学弟学妹们共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2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4项。进入主校区后,又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项,省级4项,校级13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得软件著作授权3项。团队负责人冯天祥同学在2018年8月斯里兰卡科伦坡举办的第13届计算机新科技与教育国际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成为第一位在境外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的本科生。他还分别获得大学生“年度人物”和学校学生的最高奖项“卓越学子奖”。

3.3 “熊猫”实践团队

“熊猫”团队由分别来自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专业的6位同学组成。他们分别负责了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参加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而组成了新的实践团队。在参加浙江省多媒体设计竞赛获得了二等奖后,他们又分别和本专业同学组成新的项目实践团队,继续实践学习。“熊猫”实践团队在“蓝色空间”主持了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项校级3项,离开安吉校区“蓝色空间”到主校区后,分别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主持校级7项,参与5项。他们还分别指导和帮助了同学和学弟们申报项目10余项,获得了学科竞赛奖11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项,省级2项,校级8项,发表论文3篇,其中被EI-C检索2篇;软件著作授权2项,使10余位同学受益。

4 结 语

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教学模式,课题组提出的基于“四步曲”模式的“蓝色空间”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实践环境,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为后续的三个阶段的项目实践打下了基础,使他们能自主地进行后续阶段的实践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先后发表多篇实践教学改革论文和研究专著1部,研究论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一些做法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了交流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蓝色空间”带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参加“四步曲”实践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15年到2020年5年中,仅在“蓝色空间”实践的大一学生,共获得了国家级创新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校级项目33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奖6项,省级奖10项,发表论文5篇等,这些成果又激励和带动了学生持续学习,积极实践,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成果,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习。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本科一年级中,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创新基地,对在高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四步曲校级校区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古诗鉴赏“四步曲”
浙江龙泉:奏好扶贫搬迁“四步曲”
基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教学“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