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 雕的什么虫

2021-08-19 17:20逆风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鸣声蝈蝈韩朝

中国人是非常谦虚的。如果某人在某领域或某方面取得了过人的成绩,受到别人称赞时,当事人往往都会谦虚地说:“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那么为何在这个情况下说这句话呢?有典故说这个用法缘起于唐朝。当时,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十分热心,喜欢帮一些年轻人谋求好的前程,有一次,当时的大才子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诗文,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李白在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

那么,这个“雕虫”,究竟雕的什么虫呢?其实,雕虫的本义并不是指写诗作文,而是另有所指的。

“雕”是刻的意思,而“虫”是什么呢?“虫”怎么能被雕刻呢?其实,这里的“虫”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虫子,而是秦朝时“秦书八体”之一的虫书。《说文解字》记载,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虫书、篆书中的花体,常常铸或刻在兵器、旗帜和符节上,形状像鸟和虫的样子,故称“虫书”。“雕虫”就是指刻写虫书。

到了清朝,一大批“清宫出品”将匠人们手中的“雕虫小技”发扬光大,比如,康熙爷最爱的蝈蝈葫芦。在无法记录声音的古代,在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树叶凋零,北风呼啸之时,想倾听夏虫之鸣是一个奢望。为防刺客,紫禁城内除御花园等地均不栽树,太和殿前,寸草不生,哪来虫鸣?当年康熙皇帝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住得不爽,一国之君,想要保住江山,必须事必躬亲,思想上一刻也不能放松。他时刻期望摆脱精神重压,期望倾听自然之声!于是,一种叫做蝈蝈葫芦的神奇匏器随之诞生。既然叫作葫芦,这种匏器的原型也就是常见的葫芦,只不过形状不同而已。

将硬木事先雕成阴模,按一定法则组装在葫芦幼果上,强迫它长成有模有样的形状,称之为范。葫芦范在模中畸形发展,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模一年只有一次展示身手的机会,失败了就来年再战!入冬以后,宫廷中有专人饲养蝈蝈,七七四十九天,脱壳七层,夜不能寐,将小若黍米的卵培育成成虫,装入葫芦中,揣在怀里,任大雪紛飞,蝈蝈在人为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振动双翅,发出悦耳鸣声。皇上在蝈蝈的叫声中心理暂时得到了安慰,安稳入眠,这种追求逐渐演化成一种时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养夏虫,鸣声,重在感受生命的活力。据说工匠能使蝈蝈在不同葫芦中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用于取悦皇帝。

此后,清朝的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蛐蛐(蟋蟀)葫芦,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紫檀,唯恐不显其贵;工艺上,尽雕工之能,穿枝过梗,以能动而不掉为佳。在外国人眼中,这门艺术不可思议,国人却不以为然,对于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属于雕虫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依仗年代近,恐怕早就自生自灭了,哪儿会有实物留到今天呢!

(摘自《格言》 逆风/文)

猜你喜欢
鸣声蝈蝈韩朝
口袋(外一首)
自制乐器
会唱歌的蝈蝈
解除武装
韩朝组三项联队参加亚运会
长白山地区3种跃度蝗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
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