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先搞定,三个孩子轻松养

2021-08-20 10:11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8期
关键词:嘉嘉乖孩子老二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家庭关系,是一种多元关系,每两个成员就会形成一种互动模式。成员越多,关系就越复杂。

如今,二孩时代、三孩时代接踵而至,而挑起养育重担的,却是独生子女一代。这一代父母,不曾有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很少有机会感受复杂的亲子关系,所以,对同时养育几个孩子少了一些“悟性”,往往眼看着孩子间的“爱恨情仇”却手足无措。

今天,我们选了5种常见的让父母感到困惑的手足关系,邀请心理专家解析和支招,帮助父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轻松迎接三孩时代的到来。

No.1

“乖孩子”和“捣乱鬼”

口述人:王晓彤   双胞胎女儿16岁

我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她们长得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外人很难区分。但是我和老公都知道,她们除了外表,其他地方都不像。

姐姐从小是公认的“好孩子”,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对她赞不绝口,说她乖巧懂事。姐姐每天都得很多“小红花”,妹妹呢,除了偶尔拿个“全勤奖”,什么奖也没得过。进入小学,姐姐的优势更加明显,勤奋、认真,比起经常捣乱的妹妹,简直是老师的“宝贝”。

我和老公总是对姐姐赞赏有加,毕竟,她更像我们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养出来的孩子,安稳、上进。妹妹呢?恐怕是搭错了车才来到我们家的吧!

妹妹除了“不听话”,还喜欢拆台。亲戚聚会,别人都夸姐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浙大”,妹妹不咸不淡地来一句:“高中还没考呢,那么早提大学干吗?”搞得姐姐和亲戚都下不来台。

姐姐劝妹妹:“这是在聚会,你能不能说点儿好听的?”妹妹怼姐姐:“你天天戴着面具生活,累不累?”

转眼间,孩子们上了初三,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乖孩子”姐姐居然出了问题。从青春期开始,姐妹俩开始发胖,妹妹毫不在意,仍然该吃吃、该喝喝,姐姐却时常不开心,下决心减肥。中考前,姐姐瘦到了80斤,因为过度节食,状态非常差,中考发挥失常了。

进入高中后,姐姐经常垂头丧气,抱怨学习累、作业多、老师“表里不一”。再看妹妹呢,高中后一路开挂,成绩提升了很多,还进入了学生会,甚至组建了乐队。眼看“乖孩子”和“捣蛋鬼”越活越颠倒,我们做父母的心情很复杂。

分析与策略:

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孩子,也是完全不同的个体,都有优势和不足。学会接纳和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和行为模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是多子女父母首先要做的功课。当父母能认识到这一点,明确地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信念,孩子们的困惑就会少很多,也能模仿父母更客观和宽容地看待人和事。

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恋情结”,他们本能地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并盲目地认为这才是“乖孩子”。“乖孩子”是父母的最爱,代表着父母的喜好和价值观。父母的一次次强化,让“乖孩子”认为和权威保持一致才更容易获得认可,他们的好胜心比较强,也容易被外界的看法绑架。当“乖孩子”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时,就会陷入某种极端,反而不容易调整自我。

这时候,“捣蛋鬼”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他们从小被认可的机会少,常常质疑父母的绝对思维,也可能会默默地反抗,追寻和父母强加观点相反的理念。比如,妹妹的“故意拆台”,虽然被父母训斥,但这正是在脱离家庭观念建立自己的价值理念。妹妹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适应性更强,也更有可能追寻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如果被父母强化久了,孩子们可能一时无法揭掉身上的标签。这时父母就需要寻找“例外”。比如,妹妹不怼人时,要告诉她“刚刚这顿饭,我们吃得很轻松”。同样,父母也要尊重姐姐偶尔的“叛逆”,比如,某一天孩子突然剪了一个“鲻鱼头”回来,家人也要庆祝她开始淡化他人的看法,做出有勇气的自我挑战行为。

作为父母,要帮每一个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然后告诉他们,我喜欢你们真实和独特的样子。

No.2

“小皇帝”和“小大人”

口述人:段嘉琪  女儿5岁 儿子8岁

都说3岁是两个孩子完美的年龄差,为此,我设定了非常严密的计划。女儿出生后,我非常激动,这回,妹妹可以在哥哥的保护下好好长大了!可谁知,事与愿违。因为,我家这个哥哥太自我了!

“孩子们,关掉电视来吃饭吧!”这时,女儿琪琪就会“颠颠儿”地跑过来,哥哥嘉嘉却好像没听到一样。“嘉嘉,妹妹已经坐好了!”我只得再次提醒,嘉嘉往这边瞥了一眼,仍然无动于衷。我对嘉嘉说:“你来晚了,我就把大块的鸡排给你妹妹了!”嘉嘉似乎没想到会有这种后果,立刻扯着嗓子哭起来:“不行!我要大的!”嘉嘉一边哭,一边推搡我,这时,琪琪赶紧说:“哥哥,你别哭了,大的给你!”

琪琪虽然才5岁,却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两个孩子一起收玩具,嘉嘉总把不好收拾的留给妹妹,琪琪却毫无怨言,有时候还主动帮哥哥。去儿童餐厅吃饭,抽奖得到的小礼物,总是嘉嘉先选,剩下的才给琪琪。

我知道这不公平,可是,我和爱人谁都无法忍受嘉嘉的哭闹。他一闹,我们全家都“缴械投降”。我经常拿琪琪鼓励嘉嘉:“妹妹都能做到,你可以试一下吗?”结果,嘉嘉用他那个年龄孩子特有的坏脾气甩给我一句:“既然她愿意,就让她做吧!反正我不做!”

分析与策略:

父母只是苦恼于两个孩子令人头疼的差异,却没想过自己对待家中不同性格的孩子,可能態度完全不同。比如,嘉嘉经常通过吵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父母又是个听不得孩子哭的人,只能屈从于他的脾气。嘉嘉原本可能只是性格强硬或者有些高敏感特质,但在父母的“屈从”下,越来越不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和不满。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时,家中另一个性格冷静、清醒的孩子,比如琪琪,就会越来越少获得关注,也失去了特权。

其实,对“小皇帝”的屈服和对“小大人”懂事的默认,都是一种伤害。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对“小皇帝”,不妨试着用“描述”事实来替代屈服。对那个骄纵的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截了当,别牵扯另一个孩子。比如,嘉嘉对大人的话充耳不闻时,大人可以说:“我和你说话,你没有回应我,但我知道,你听到了我说的话。”如果嘉嘉因为收拾玩具发脾气,可以说:“每次收拾玩具之前,你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对于“小皇帝”,描述是有力量的,可以让他们看清父母的想法,才有可能反思和改变。“小大人”则需要被父母真正看到,而不是作为一个陪衬的对比者,如果做得好,父母只需要做客观的描述性奖励,“我看到你第一个坐在了餐桌旁,谢谢你的配合”。这就足够了。

No.3

“欺凌者”和“受害者”

口述人:沈心欣  女儿9岁 儿子4岁

早晨送孩子上学,刚走入楼道,就发现忘带手机了,进屋拿的工夫,听到外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急忙跑出去,原来是姐姐把弟弟骗进电梯并按了下楼键。我们家在23楼啊!4岁的呆呆一个人在电梯里得有多害怕!我赶紧按来另一部电梯追下去,幸好没出事。

一路上,我气得浑身发抖,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婉霞这种“恶毒”的行为。

婉霞总是喜欢“欺负”弟弟。呆呆喝水,她出其不意地把水杯往上一抬,水洒了满地,杯沿儿把呆呆的牙龈磕出血了。洗手时,婉霞故意把水温调得很高,呆呆被烫得哇哇直叫。更气人的是,每次呆呆被欺负哭了,婉霞还会讽刺:“除了哭和向爸妈告状,你还会什么?”“弟弟多无辜!”我试着劝说婉霞,她却理直气壮:“怎么会呢!他不是一直有你们帮吗?”

我家的家教比较严格,婉霞越欺负弟弟,我们就对她越严厉。今年,婉霞准备钢琴考级,有一首曲子练不好,我总是吼她。她的数学和英语都不太好,老公给她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常常盯着她做练习册。

很多次,我看到婉霞抱着自己的洋娃娃在阳台说话,表情温柔而落寞。我心里有片刻的心疼,可是想想她对弟弟暴躁的样子,又开始生气。

分析与策略:

看待一段关系,不能只看表面。因为关系中的强者,也可能是受伤的一方。婉霞欺负弟弟,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转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爸妈越是严厉,她就越会把愤怒和沮丧发泄到弟弟身上。父母对此的反应越激烈,她就越觉得自己达到了目的,因为她就是希望看到弟弟弱小无助的样子,进而通过这样的行为映衬父母的“无能”,这是她独特的反击方式。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孩子的欺凌行为,当作一种线索,它提示我们给孩子做了糟糕的示范。也许,正是我们的粗暴教会了孩子恃强凌弱。那么,帮助孩子摆脱欺凌行为的方式,也要从恢复亲子关系入手。

婉霞的父母,需要和孩子保持独特的亲密仪式,比如一起抱着洋娃娃聊天,或者像闺蜜一样约个下午茶。“欺凌者”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暴力,但是,这些充满爱意的行为,会让他们体会到关系中积极、正性的力量。然后,父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这样他们就不会总想着转移愤怒。当然,父母也要关心“受害者”,对于关系中暂时弱小的一方,父母要鼓励他们在强者面前表达自己的态度,勇于反击,这样,兄弟姐妹间才能渐渐走到平衡的状态。

No.4

“大BOSS”和“小跟班”

口述人:丁晓云  大女儿12岁  二女儿10岁

两个女儿相差不到两岁,我曾经担心年龄太相近会争宠严重,但事实相反,她们两个并不争吵,反而好得有些过头。

二福是大福的小跟班,家里所有的事,尤其是坏事,都是两个人同谋。大福6岁时,不愿意睡午觉,每次二福睡着,就把她弄醒。二福很好骗,听着姐姐说“你起床,我陪你玩儿”,就迷迷糊糊地跟着起来了。8岁的时候,大福喜欢玩儿手机,经常偷玩儿大人的手机。二福就充当放风的角色,不小心被父母发现还要帮姐姐找借口:“是我想看《小猪佩奇》,姐姐帮我找呢!”

有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妹妹,大福多幸福啊!但其实,大福只在二福那里“受宠”,在其他方面并不强势。最近,姐妹俩迷上了同一款游戏,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植物”,大福要二福的,二福毫不犹豫就给姐姐。大福想要别人花园里的,就派二福去“公关”。有时,二福为了要来“植物”,就骗朋友说“麻烦你给我吧,我姐姐有抑郁症……”我尴尬到无语,问二福:“姐姐有抑郁症的话,怎么能乱说呢?”二福却可怜巴巴地问我:“她没有抑郁症,为什么总是不开心?”

我想告诉二福,姐姐的不开心是故意做给你看的!但看到10岁孩子天真的样子,嘴边的话又咽回了肚子里。

分析与策略: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两个同性别的孩子,那么老二会容易担心自己不够“特别”,进而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保持独特感。比如,完全顺从老大、拼命讨好,或者处处和老大作对,凸显自己的特别。无论是过度联盟还是拼命对抗,都是不健康的关系。更糟糕的是,家庭中的一个孩子,被定义成弱者时,另一个相对强大的孩子会推动事情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这时候,同胞之间的相互依赖,成为一种“串通”。

二福是妹妹,却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对“被照顾者”提供各种“便利”,希望获得“被照顾者”的依赖。大福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中心,多数建立在妹妹的自我牺牲上。连二福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很容易被姐姐的情绪控制,所以她很难把握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尺度。

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姐妹俩建立清晰的人际关系界限,打破这种不健康的循环。建立界限,要帮孩子区分目标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看到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真实结果。比如,告诉二福:“偷偷玩儿手机虽然很兴奋,但是比起兴奋,把作业写完了再光明正大地玩儿,更加坦然。”这样,二福就會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矛盾”—明明想帮助姐姐,却让姐姐变得焦虑不安。同时,父母可以耐心些,给予二福足够的安全感,发掘她身上的独特性,让她感受到爱和存在感。

此外,父母要帮大福意识到自己剥夺妹妹的自我发展空间、让妹妹来帮助自己,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其实,她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起抢夺别人心爱的“植物”,她们可以多和朋友在游戏中交流,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让更多的朋友感受自己的快乐。当姐妹俩回到良性的互动中时,她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彼此成长。

No.5

“小火炉”和“大冰块”

口述人:吴则雄  大女儿16岁  二女儿14岁

我和妻子一直有个疑问,一个家里养大的孩子,为什么老二热情又体贴,老大却那么凉薄呢?

去年,妻子做了个妇科手术,等病理检查结果的时候,老二每隔半个小时就起身问一次:“妈妈,结果出来了吗?”老大却漠不关心,只会闷头打游戏。

我和妻子都是急脾气,平时吵闹不少,闹得凶时也会提到离婚,问孩子们和谁过,老大丢下一句“我谁也不跟”,就出门了。只有老二坐在妻子身边劝她,老二仿佛习惯了和事佬的角色,任劳任怨。

我家的经济条件一般,妻子体弱多病,我天天忙着打拼,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老二特别体贴我们,初中毕业的暑假,去亲戚的饭店打工,赚的钱给自己和妈妈买了新手机。逢年过节,亲戚聚会,她都会陪着七大姑八大姨唠家常,而老大仿佛不是這家的人一样。有一次,奶奶去买包子,从老大那借了10块钱,后来忘记还,她念叨了一个多星期,我看不惯,骂她冷血。

“五一”假期的时候,我无意间听到老大和老二闲聊。老大说:“我长大后,就离开这个家,天天看爸妈吵吵闹闹,看够了!”老二却说:“我可不敢走,我要是不劝着点儿,这个家就散了。”这些话,早就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听到后还是很郁闷。

分析与策略: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怀,比如家庭发生一些危机,亲人生病或者父母闹矛盾时,孩子们会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久而久之形成了固有模式。

有一类孩子是家庭中的情感渴望者,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来表达对家庭的忠诚,比如老二。家里混乱的状态让她感受不到爱,但她非常渴望来自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所以表现得很积极,像个小火炉。

但是,除了有这类表现的孩子,还有一类像老大这样的情感淡漠者,他们表现得很疏远,看似与家庭格格不入,但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家庭中的混乱局面。他们在逐渐淡化自己的存在,希望自己被边缘化,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内在的感受,他们和渴望者同样在渴望亲情。有些时候,当他们在家庭中毫无收获的时候,会渴望从家庭以外获得爱,或者寻找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爱。

要保护孩子们不在家庭的纷争中受伤,首先要对孩子“一视同仁”。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就不能对这些情感受到伤害的孩子有过多要求。有可能的话,帮助他们在淡漠和渴望中找到平衡。面对家庭压力,孩子们的反应不一致,可以告诉他们,这是在压力下的“自我保护”行为,并不完全是自己的本意。下一次,孩子们应对类似的情景,会更坦然。然后,试着让孩子接受情感表达的复杂性,让他们观察家庭成员关系的远近变化,意识到很多时候,冲突是暂时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渴望者无需奋力改变,冷漠者也会减少隔离、重新融入。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父母还是要减少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要多给孩子们一些关心,少制造一些压力,更不要逼迫孩子站队,做出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选择。

猜你喜欢
嘉嘉乖孩子老二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借钱
郑老二
老二为什么比老大精
长没长大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
我要我的“钓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