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意统摄字词

2021-08-20 10:10杨世良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者文意源流

所谓以文意统摄字词,是指字词教学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背景中进行,字词理解要为文意把握服务。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有两点理由:

一是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即是把握文意。一位中学老师曾问叶圣陶先生:“语文课的教学,应侧重于章段结构的分析,还是词义的讲解?”先生回答说:“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讲词义和章段结构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字词教学被从文意把握中剥离出来的问题,讲词义没有为文意把握服务。

二是这样做可以逐步根除逐句逐句讲文言文的问题。早在196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我认为教文言文也不应该逐句逐句讲,至于逐句逐句讲语体文,那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逐段逐句讲文言文的情况,目前还是较普遍,不“逐句逐句讲”,那如何做?以文意统摄字词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

按照以文意统摄字词的思路,《小石潭记》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如下:

一、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任务: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小石潭之( )”的格式逐一概括出来(括号里只填一个原文中的字)。

明确:小石潭之(水);小石潭之(石);小石潭之(鱼);小石潭之(源);小石潭之(境)。

小石潭之“源”一项,学生可能找不到适合的字来概括,或用“岸”概括。可相机作引导或点拨,小石潭之“源”的“源”是“源流”之意,“不可知其源”的“源”是“源头,源泉”之意,这里用原文的“源”字是用其字不用其意。

小石潭之“境”一项,学生可能用“树”或“竹”“蔓”来概括,教师相机作引导或点拨,“树”“竹”“蔓”等都只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作者已经明确写到“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二、感知记叙对象特点

任务: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所写对象特点。

明确:小石潭之水:清;小石潭之石:卷;小石潭之鱼:乐;小石潭之源:折;小石潭之境:清。

这里,我们不能只是教“结果”,还必须相机引导或点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小石潭之“水”,学生还可能用“冽”或“鸣”概括,相机点拨:小石潭之水的特点是“清冽”(清凉),“清”即清冽的意思,因为只能用一个字,所以用“清”。相机辨析“冽”与“洌”的不同:冽,与冷有关,如“凛冽”;洌,清,如“泉香而酒洌”,“洌”与“浑”相反(如“莫笑农家腊酒浑”)。

小石潭之“石”,学生还可能用“全”(整块)概括,“全”也的确是小石潭之石的一个特点,但不是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就只用一个“全”字略写,而“卷”因为是最突出的特点,所以用了“坻”“屿”“嵁”“岩”來比拟、来详写。相机探究“坻”“屿”“嵁”“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石壁,高峻的山崖。“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即“成为小洲,小岛,岩石,石壁”。

小石潭之“鱼”,学生还可能用“游”或“动”来概括,需引导学生讨论、作比较以发现写鱼“游”“动”(或不动)都是为了写鱼“乐”的特点。相机辨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中两个“乐”字意思的不同:“心乐之”是心情为之高兴之意,“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之意;“似与游者相乐”是好像与游人逗乐之意,“乐”是动词,“逗乐”之意。

小石潭之“源”,学生还可能用原文的“行”“明”“差”“互”等字概括,引导作比较:行,前行;明,出现(灭,隐藏。明灭,时隐时现);差,长短不齐;互,交错;折,曲折。学生不难发现用“折”字最恰当。时隐时现、交错不齐也的确是小石潭源流的特点,因为要求只能用一个字,所以对用“明”“差”“互”概括的学生对小石潭源流特点的感知,在点评时也应给予肯定。

小石潭之“境”,学生还可能用“寂”“凄”“寒”“怆”“幽”“邃”等字概括,也需引导学生作比较。其实文中作者已经明言“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如果学生没有用这些字来概括,为了相机学习这些词语,可问“除‘清(凄清)外,还可用什么字来概括”,以创设相机拓展的情境。

三、探究文章重点内容

任务:试说说是哪些原因造成小石潭这种凄清的氛围,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感知到的?

明确:

1. 小石潭周围树木茂密。主要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两句可知。相机探究“青”“翠”“蔓”等词语,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译为:青葱的树木苍翠的藤蔓,(互相)覆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相机教学生翻译的几种方法:①组词法,如“青”“树”“翠”“蔓”“摇”分别组词为“青葱”“树木”“苍翠”“藤蔓”“摇曳”;②换词法,如“环合”“披拂”用换词法解释为“环绕”“飘拂”;③诠释法,如“蒙”“络”“缀”“参差”诠释为“覆盖”“缠绕”“牵连”“参差不齐(或长短不齐)”;④字源法,如“络”字为何是缠绕的意思?“络”的篆文为为捆绑的意思,是进犯之意,表示入侵和绑架。这样,了解了造字本义,“络”字为何引申出“缠绕”之意就不难理解了。

2. 小石潭与外界隔绝,人迹罕至。主要从“隔篁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中感知到。相机探究“伐”“取”“下”“寂寥”等词语。对“寂寥无人”重点作探究:同游者有6人之多,为什么说“寂寥无人”?应是说人迹罕至,与外界有一种隔绝之感,凄清之气让人难以抵挡。这里的“无人”是指没有一点儿让人觉得宜停宜留的气息,并非没有人之意。有一次,笔者和一个朋友曾去游过云南临沧邦东龙吟瀑瀑下水潭,尽管是冬春之时,素湍绿潭,风景很美,但我们两个人在瀑底,还是有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充满凄清之气的无边的黑洞,被一种莫名的凄清之感重重包围着——这种感觉,或许就是柳宗元所说的“寂寥无人”之感。

3. 小石潭地势低洼。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几句中感知到,如果水不是从地势高处跌落到地势低处的水潭,是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的。因为小石潭地处低洼之地,所以才需要向下走。

4. 作者的心情郁闷或失落。文中虽有两个“乐”字,一个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另一个是“似与游者相乐”。但从短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作者的心情并不“乐”,而是似乎有些郁闷与失落。先让学生试推测原因,再补充介绍相关背景。

四、品味文章写法之妙

任务:在小石潭之水、石、鱼、源、境中选择至少两个方面说说文章写法之好。

明确:

写小石潭之水,有两处写得最精彩:一处是“如鸣珮环”,写出了小石潭水声之美;另一處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字最妙,在写小石潭之鱼的同时,巧妙地写出了小石潭水之清澈,可谓传神之笔。

写小石潭之石,用一个“全”字写出了小石潭之石是整块状,极为简练而有表现力;用“坻”“屿”“嵁”“岩”四种物体比拟小石潭之石翻卷之奇,写得具体而形象。

写小石潭之鱼,一是写出了鱼儿的自由自在,“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几句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的自由自在;二是将鱼儿拟人化,或“佁然不动”,或“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在和游人嬉戏、逗乐)。

写小石潭之源,主要是比喻和用语新奇。“斗折蛇行”用北斗星的形状和蛇爬行的样子来比喻小石潭的源流,极为新奇且形象生动。写小石潭源流的“岸势”用“犬牙差互”作比也是极为新奇生动。源流的或隐或现,用“明灭可见”状写,“明灭”二字用语也是新奇少见。

写小石潭之境,有两点巧妙之处:①在写小石潭水声之美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小石潭所处之境地势的低洼,从“下见小谭”一个“下”字和“闻水声,如鸣珮环”都可知小石潭所处之境地势之低,如果水不是从地势高处跌落到地势低处的水潭,是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的,这里恐怕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给人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就不奇怪了。②写景与写感受巧妙结合(即情景交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是写景物,可见小石潭与外界已经完全“隔”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写感受,小石潭与外界完全隔开,加之小石潭地处低洼之处,作者又是被贬谪之人,心情处在郁闷失落之中,给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感就更显得很自然真切。

在以上环节中,我们的目标是指向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但相机探究理解了大多数词语,而且字词的理解是为文意把握服务的,也基本避免了逐句逐句讲解的问题。这是一种值得进一步进行实践探究的教学思路。

其实,以文意统摄字词,不仅用于文言文教学,现代文的教学也可尝试这种教学思路。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游者文意源流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菩萨蛮·游鸡公山
林泉幽致
参考答案
晋祠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我与《源流》
发扬光荣传统办好《源流》
虚虚实实总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