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渗透路径

2021-08-22 06:26黄青霞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渗透路径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初中生物教师在此背景下应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科学,并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与探究思维,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77-02

引  言

生物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等内容。核心素养理念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学情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基于学科特征,渗透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更是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生物知识。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命观念,就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探索与感悟生命世界,逐渐形成科学世界观[1]。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学情从以下方面渗透生命观念。第一,巧用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使学生形成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生命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捋顺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层次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例如,在教学“形形色色的植物”相关知识时,生物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该章节概念图,引领学生感悟与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

第二,引领学生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树立生命观念[2]。初中生大多喜欢参与有趣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抓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游戏活动形式引入知识内容,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与掌握知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心脏相关知识时,生物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的新鲜猪心,为学生直观讲解心脏四腔壁薄厚程度及相关功能,使学生对心脏结构与功能产生直观印象。然后,教师为猪心注水,并将其和蛙的心脏结构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进化与适应观。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逐步体会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

第三,运用科学史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属于持续变化的存在。生物学科聚集大量科学史,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究生物知识历程,学生能充分理解科学本质,并掌握探究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家严谨专注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在教学细菌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列文虎克,其认真严谨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并基于此延伸出细菌形态结构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二、基于学科特征,渗透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与生物学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选取、探究课题的能力,并结合自身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基于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方案,并做出客观评价与反思[3]。从上述内容可看出,科学探究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学情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纵观初中生物教学,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与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探究思维活跃程度高于同龄人,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这说明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然而,很多生物教师倾向于理论知识教学,在探究实践方面很少投入精力,换言之,其思维依旧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家长担心过多的探究会在无形中分散孩子的学习精力,故而很少支持孩子的探究活动。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是验证理论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能充分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为后续深层次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生物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传授学生观察方式。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基础组成内容是观察方式,学生具备自主探究意识,可为后续高效探究做好铺垫。同时,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观察是在相应条件下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必要时需运用相关仪器设备并做好观察记录。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学生会经常运用重点观察法、顺序观察法、验证性观察法等,如进行“种子的萌发”实验时可采取对照观察法,借此归纳、总结影响种子萌发条件。无论采取哪种观察方式,学生都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技能,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

其次,指导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如果仅参与某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其所形成的探究思维与能力就较为单一。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知识。学生应在探究实践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与假设,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执行计划后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相关知识时,生物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取“光”“水”“温度”等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点拨学生,如在实验中为何每个器皿不能只放一颗种子?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如何准确记录?为何要在土壤中放入种子?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探究操作并非學生全程独立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细化实验操作方案,及时解决疑惑,从而提高探究活动效率与学生探究水平。

三、基于学科特征,渗透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即根据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参与个人、社会事务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与解释,从而具备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4]。《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强化科学精神、责任感、环境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质量。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虽然对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健康生活等有所了解,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且科学思维薄弱,在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在核心素养指引下结合学生学情优化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社会责任。首先,创设社会情境。从人性需求角度分析得知,人类处于陌生环境时会自动建立自我保护与排斥屏障;反之,处于熟悉环境中会放松情绪,获取愉悦精神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角色,应为学生营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充分学习材料,激发学生认知潜能,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学为例,生物教师可为学生列举采访吸毒者、与吸毒有关的电视新闻播报、吸毒危害调查分析等真实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吸毒对人类与社会的危害。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发表自身见解,教师及时补充,双方讨论得出远离毒品是健康生活基本准则,也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社会真实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关注健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错误生活方式产生的危害等,为创造健康生活做好铺垫。其次,巧借现代化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针对性、高效性、趣味性、直观性特征。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多种图片,强调各种生物的生存基准是适应所处环境,若不适应就会被环境淘汰,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为普遍存在现象。生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中会逐渐适应环境,并与环境成为紧密相连的整体。如果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就无法适应全新的环境,甚至会死亡,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  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探究生物学科内涵,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与思考的现象,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命意识、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林兴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之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81.

李春彤.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560.

伍小琳.核心素养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精品,2019(08):1.

馮晓雯,耿晓翠.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1):103-104.

作者简介:黄青霞(1985.2-),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渗透路径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