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1-08-22 06:26杜长青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使课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对新知识、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79-02

引  言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加之自身认知、感悟能力的不足,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思想行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但目前其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对此,教师应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利用程度低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大量的知识道理,且部分知识内容经过延伸拓展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但现阶段很多教师的关注重点是中考,以学生的固定知识架构为中心,使得教学更偏重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知识板块分布等方面缺少了解,难以提高课本教材的利用程度。

(二)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主观意识较强,且更看重课时教学任务,导致大量教学时间用于课本知识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学习想法等需求不予重视。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相比较其他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具有固定性、严谨性等特点,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很容易产生乏味感。现阶段,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为“多媒体+板书”的方式,即使在课中加入小组合作,也仅是对问题进行简单讨论,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班级整体学习效率。

(四)教学生活化应用效果不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源于生活,但很多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合理连接,在引入生活元素时也没有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导致教学生活化应用效果不足。

(五)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以及完善自身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不能只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学习效果,还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行为等方面加以评价考核。但目前,很多教师对教学评价缺少正确认知,使得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缺少合理性。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教师要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应用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提高对该教学模式的重视度,清晰认识到有效运用该模式能够更高效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价值,以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评估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做好教材的分析规划工作,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资源,提高课本知识与生活资源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评估班级学生的情况,首先通过分析试卷成绩、课堂学习状态等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及个体能力进行大致判断;其次,由于初中生有较强的叛逆心理,且性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发展需求时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采取问卷调查、匿名纸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相关需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以获取学生的相关需求。

(三)实施小组合作,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教师可开展小组专题合作学习,首先按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等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保证各小组之间能力均衡,各小组成员能力各异、性格各异,且男女比例平等,以提高各小组的学习综合性;其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资源,并考虑学生的情况设置多个探究问题,以小组合作推动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生活化水平。比如,在教学“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珍视友情的意识,掌握交友的正确方法,以及增强网络交友的安全意识,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在知识预习环节,教师可设计小组预习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朋友重不重要、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等。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达到想法交流、思维发展的预习效果,同时能够对课本知识有初步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听取各小组的预习结果汇报,再对其进行归纳总结,顺势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度,教师可事先收集学生在交朋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想法,以匿名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并让各小组就各个问题展开探究。在讨论后,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方法与技能”部分,对如何交朋友、如何呵护友谊等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置多个问题,配合小组合作,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新奇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使知识与生活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将课本知识内容改编为具有故事情节的剧本,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理解知识、感悟和体会情感。比如,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单元后,教师可以交通为主题,结合课本内容编排一场“交通事故”情景剧,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同的角色对应的知识内容不同。学生在扮演该角色时能够更好地体会该角色的形象,感悟更多的道理。如扮演“酒駕司机”角色的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酒驾的危害性,以及不遵循交通给自身和他人造成的严重后果;扮演“交警”角色的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交警需要在事故发生后立刻保护好现场,并了解事故经过,以及做好相应的事故处理工作。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故以角色扮演活动的形式引入课本教学中,能够大幅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遵循交通规则,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及自己,从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五)引入真实生活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讲解故事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道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教学“亲情之爱”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使其更好地感受家的意味,体会亲情的重要性。在教学“珍视生命”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解战争期间守护生命的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不易。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

教师要在各个环节教学结束后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在评价时,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情况。在评价方法上,除教师评价,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这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获取学生对自身教学的看法,有利于进一步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

结  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该教学模式,并运用小组合作、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讲解真实生活故事等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滕学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31):101-102.

作者简介:杜长青(1978.3-),男,福建泉州人,中学高级教师(专技七级),曾获镇、区“优秀教师”、泉州市“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