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邓清明 不是“主角”的英雄

2021-08-23 02:12宋小芹
中国新时代 2021年8期
关键词:主角乘组飞天

宋小芹

从当初的三十而立到如今的年过半百,这位初心不改的航天员依然在积极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决不会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2021年的6月17日,万众期待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飞向太空,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在太空执行任务3个月,创造我国航天员在太空的最长纪录。

航天员邓清明却并没有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依旧被选入了备份航天员,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选入“备份”。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否则也没有我们的机会。”至今还未登上过太空,邓清明说,“我当然有遗憾,但是也很骄傲。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如今55岁的他,依然奋战在训练一线,“我觉得作为一个军人,基本的素质就是代表祖国去征战太空,战斗到你战斗不动为止。”

与浩瀚太空结缘

1966年,邓清明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东陂乡一个农村家庭,成为家中第一个子女。

父母常年务农,没上过什么学,坦坦荡荡做人、勤勤奋奋学习是他们给孩子们最质朴的人生道理。

小时候的邓清明,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校里,他是班干部;家里,他是大哥。父母挥汗田间,他担负着照看弟弟妹妹们的责任。

高中时,邓清明开始住校。每个星期六下午,他步行十几公里回家,周日,带着母亲做的干粮咸菜,再步行十几公里返回学校。

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他看在眼里,那时他的人生目标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与天空结缘的故事,要从他高三那年讲起。

1984年,当空军招飞的消息从50公里外的宜黄县城传来时,坐在课桌前的邓清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机会,竟会让自己与曾经无数次仰望过的星空结缘。

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邓清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竟然一路顺利通过了各项体检和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

这一年6月,带着憧憬和希冀,邓清明登上了北去的火车,来到河北保定航空兵预备学校学习。

在预备学校的8个月,学习和训练既紧张又辛苦。邓清明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干出个样子,决不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失望。

在邓清明的努力训练下,他顺利完成了从青年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从军人到飞行学员的转变,逐渐对军人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结束后,邓清明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进行航空理论学习。半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开始飞行训练。1987年,邓清明离开了地面,成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1996年,载人航天工程在空军进行首批航天员选拔。作为探索太空的开路先锋,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一流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因此,航天员的选拔标准极高。如果说飞行员是“千里挑一”,航天员无疑是“万里挑一”。经过全面考核,1998年1月,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国旗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航天员的日常

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对人的要求,却是脱胎换骨。面对太空中真空、失重等不确定因素,面对长期与家人、社会隔离的封闭环境,面对动辄数月之久的连续工作时间,无论从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应急决策、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都对航天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一名航天员在“飞上太空”前,都需要经历30多门基础理论知识、8大类140多个专业科目的严苛训练,这被航天员们称为“登天的阶梯”。航天员要在4年~5年内完成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训练、连续7天保持负六度卧姿的头低位卧床训练、低压缺氧、模拟失重等,要突破人的一个又一个极限,艰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中国首位升空女航天员刘洋曾在采访中提到,在第一次参加前庭功能转椅训练时就尝到了苦头,训练到第5分钟时凶猛袭来的眩晕和恶心感让她瞬间面色苍白、满头大汗,但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愿叫苦、不愿喊停,唯有咬牙坚持。邓清明为了圆梦太空,放弃了假期,放弃了业余时间,将家庭托付给妻子,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

训练再苦再难,邓清明都坚持了下来,因为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飞天”的梦想。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创造了历史。作为战友,邓清明在感到自豪之余,也更有了飞天的动力,他希冀着自己在太空舱内遥望地球的日子,能够早日到来。

“飞天”梦想对于邓清明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我国神舟飞船的航天员选拔,不是论资排辈也不是看年龄,而是每次都集中训练参加一样的科目考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人做飞天人选。杨利伟介绍,很多科目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往往只有零點几分;一次任务结束后,大家的分数全部归零,下次任务重新考核,从没有“先来后到”之说。

每一次,邓清明都为飞天任务做好准备,刻苦训练一天又一天,并排除一切可能阻碍他梦想的不利因素。

2013年年底,在“神十”任务后不久,邓清明在体检中查出了肾结石,对于普通人而言,细小结石是不用手术处理的,但航天员却不行。因为在太空中失重的环境下,会产生游离的可能性。邓清明决定接受手术把结石取出来。然而第一次手术并没有完全取出来,于是就在他的肾脏中埋了一根管子,带在身上1个多月尿血1个多月,最终石头被成功取出。那一刻邓清明觉得:梦想重新又点燃了!

主份与备份

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每一个岗位都实行主飞乘组和备份乘组,航天员也不例外。一旦主份出现问题,备份就要第一时间接替主份执行任务。

在之前的“神九”“神十”“神十一”载人飞行任务中,邓清明连续3次入选任务梯队,但最终3次都是进入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备份乘组。

“神十”落选时,邓清明坦言当时他比较难过,因为他不知道“神十一”什么时候来。他不是因为落选难过,而是担心不能继续为梦飞。那一年,他47岁。他说:“当年有5名航天员因为年龄原因,不能飞了,被停航了。”那时,邓清明有了危机感,47岁的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加快追梦的步伐。

但幸运的是,邓清明那颗焦躁的心被队友陈全的一句话抚平了。那年停航的陈全,在“神十”任务时,与邓清明同为备份,并同在一个梯队。在聊起圆梦飞天的话题时,陈全鼓励邓清明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他说“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从此这句话成了邓清明的座右铭,而他的努力从未改变,每次依旧和所有的航天员一起参加训练,在各个项目上力争上游。

在邓清明看来,“神十一”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发射前一天,4名航天员分为两个乘组等待总指挥部最后决定。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最终的飞天人选。会议结束后,4名待命的航天员接到命令,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飞天任务,邓清明则再一次接到了作为备份航天员的命令。

邓清明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听到结果后,我心里确实蒙了,整个大厅安静的出奇,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在谈到当时的感受时,邓清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最后他紧紧抱住景海鹏,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哽咽着说:“谢谢你!”好几分钟里,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邓清明目送自己的战友一次次飞天成功,他的心里不是没有感到过失落。他常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执行任务,而我总是差一点?航天员是我的职业,身为一名航天员却没有执行过神舟飞天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

邓清明一次次地问自己,但任务计划安排却没有给他太多时间整理负面情绪。每次神舟飞行任务成功后,全体航天员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给自己“归零”,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备战下一次神舟飞行任务。

没能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再次成为备选,邓清明不像以往,而是主动给弟弟李清华打了电话,告诉了弟弟自己没能执行“神十二”任务的消息。“说起那个结果时,他十分坦然。”弟弟李清华说。

二十三载,初心不改,时刻准备,为国出征。邓清明常说:“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女儿眼中的父亲

航天员,在一般人的眼中是遥不可及的、神秘的,但在邓满琪眼中,航天员却是近在咫尺的、真实的,并且是亲密无间的。因为,她的父亲邓清明就是一名航天员。

邓满琪从小就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在父亲的影响下,2012年大学毕业后,邓满琪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航天人”,与父亲并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奋斗。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对父亲的不易和坚持有了更多的理解。

2013年准备神舟十号任务时,邓满琪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工作。“神十”发射的前几天,邓清明也作为任务乘组梯队成员来到了酒泉,入住问天阁。父女俩此时已经分别了近1年,彼此都非常挂念。由于航天员乘组在飞行前要进行医学隔离,父女两人约定,每天晚饭后,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见面,相距10多米。每次道别时,邓满琪对父亲说:“爸爸,飞天的梦想只离你一步之遥,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加油啊!”转身那一刻,邓满琪却流泪了。

邓清明永远都记得,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那次他再一次与太空失之交臂。当他回到家里时,推开家门,却看到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桌上摆着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和3杯斟满的红酒,妻子和女儿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邓清明。此时表面风淡云轻的邓清明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任凭哭声和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妻子安慰邓清明说:“不管结果怎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你让我尊敬,你为孩子作出了榜样!”

这天晚上,邓清明收到了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爸爸,你把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与你并肩奋斗的日子让我迷恋,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对女儿来说,她知道航天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她父亲追寻的梦。

2018年年初,英雄航天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现场,邓满琪给父亲邓清明读了一封信,“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號任务执行,你以备份的身份来到发射场。那一次我们隔着围墙说话,你说不论结果如何,你都会努力。那一刻,我才懂得,航天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你追寻的梦。‘神十一任务准备和执行期间,当看到大屏上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我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你20年来不求回报的付出,你的坚持和隐忍让我无比心疼,在大厅里的我再也忍不住压抑多年的泪水。你把你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航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吧,我亲爱的爸爸,让我们一起追梦,你永远是我的榜样,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是邓清明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从当初的三十而立到如今的年过半百,这位初心不改的航天员依然在积极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决不会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猜你喜欢
主角乘组飞天
天宫热闹啦:神舟十五号乘组进驻天宫
神州十四号乘组进驻天宫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传播平凡百姓正能量: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的实践探索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