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2021-08-23 17:27孙伟斌周新伟程有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孙伟斌 周新伟 程有坤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土木建筑行业科技跨越、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设计理念,打破专业壁垒,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效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塑造新时代土木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勇于创新、强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52-02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组织了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会议强调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在高校教育中启动“新工科建设”,之后又相继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标志着有关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2020年6月15日,天津大学印发了《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2.0》,推进新工科建设从理念倡导到落地实践和质量进阶,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拓展创业发展空间,在校园中构建集教育、科研和创业等一站式培养环境[1]。2020年6月2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20新工科再深化研讨会上,发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教育“II模型”,涉及培养新工科人才相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产学协同育人、通专结合教书育人、国际联合培养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多元交叉下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工科建设思想[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2021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20年虽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但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仍比2019年增长了2.3%,其中建筑业比2019年增长了3.5%,总产值呈上升态势,依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3]。与此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2035年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可见,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是转型升级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经历着深化改革与科技跨越的同步推进和高度叠加。建筑业除了要解决从业人员老龄化、低技术化,招工难,质量控制难等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如何深化产业、加快行业转型的问题。数字城市、互联网+高端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的“新基建”的兴起,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技术和相关行业融合,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建筑业将迎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变革,甚至没有先例可学习,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很多领域亟待突破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而引领未来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在校的青年学生[4],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土木建筑类高级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二、土木建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0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广州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活动并强调,在高校教育中探索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专业和就业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學生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成立起,一直秉承“服务地方、结合行业需求”的办学宗旨,探索以土木建筑类专业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哈尔滨理工大学特色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和行业需求,培养政治素养好、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勇于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复合型土木建筑人才的需求。

(一)重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土木建筑类专业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的原则,修订了土木建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增设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创新实践课+创业实践课,创新、创业与科技竞赛实践等创新创业模块;另一方面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以建筑工业信息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开设了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绿色建筑专题”“装配式建筑专题”和“数字建筑BIM技术及应用”等新课程,尝试将创新意识、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方面,将“通识教育专业化”贯穿在“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实践课”和“创业实践课”等课程中。根据《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毕业要求指标点重塑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替代传统“满堂灌式”教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同向同行。针对部分土木建筑类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重技术、轻市场,重工程技术、轻目标客户群需求分析等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学院界限和专业壁垒,组建了由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学院、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从市场分析、创业机会、创业风险、投融资渠道和节奏、创业法律等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训练,同时补充了土木建筑行业的全产业链中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新型土木建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哈尔滨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类专业培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引导、支撑学生全面发展,依托教学科研及实践实训平台,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评学的双创实训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学与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将相关成果计入创新学分并给予绩点的奖励,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创新实践能力逐年提高,建筑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工作能力在用人单位获得了好评,近三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6.81%,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广大师生搭建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组建了以项目、社团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团队,依托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虚拟现实教学综合实训实践基地等平台,组织“体验绿色建筑”模型设计大赛、创建空间工作室、创客下午茶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双创”实训实践活动。

项目实施以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竞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教杯先进成图大赛、“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黑龙江省“龙建杯”大学生建筑BIM应用技能大赛、立交桥设计制作大赛、测量技能大赛等国际、国内赛事,获得了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百余项。在202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创业竞赛中,由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和建筑学跨专业学生组队的“E建智造”项目获得全国决赛铜奖、黑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建设又上了新台阶。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各类竞赛、大创项目有效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未来工作的展望。

(一)加强教学与考核激励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与学的主客体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学生层面上,部分学生认可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行动力较薄弱,还有部分学生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客观上造成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很难达成目标;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不完全体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里,导致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专业教师自身存在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加大激励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鼓励跨学科参与机制

土木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加快中国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相关专业中,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机电装备制造业、计算机、经管等学科优势较强,有优秀师资力量和杰出校友,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校内外联合的教师队伍,采用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推进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校院两级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

(三)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利用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校内外资源,设立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习示范基地,构建“创客空间”,由训练走向实践,突出“创业苗圃”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培育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建立健全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遴选机制,搭建校院两级实践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创业场所、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指导和企业孵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佳.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发布[N].天津教育报,2020-06-15(1).

[2]大众报业.“哈工大新工科‘II型方案”发布[EB/OL].(2020-06-22)[2020-11-20].http://dzrb.dzng.com/articleContent/39_763580.html.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2021-03-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4]人民网.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EB/OL].(2013-11-09)[2020-11-22].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1109/c25408-23483828.html.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