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1-08-23 17:27刘啸尘杨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刘啸尘 杨峰

摘    要: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协调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在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者相互作用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理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54-02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并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师教学能力及政策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类课程,聘请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共同参与校内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设立校内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然而,《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为3%~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020年自主创业比例仅3.4%,为近5年最低。因此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均积极倡导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政、产、学三方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分歧[1]。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制定了创业扶持资金政策,但很大程度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企业普遍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认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带来持续经济利益的创新创业项目,因此企业普遍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企业人员主要通过受聘成为创新创业导师,在校内开设讲座或者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是与专业教育一样的知识教育,开设一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缺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践相脱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三方的理念不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合作机制。

(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互分离,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技能难以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模式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陈出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并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给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建设仍然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还是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有过创新创业实践的并不是很多,因此导致很多教学内容均成为停留于教材上的“纸上谈兵”。企业专家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每年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同时,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还不够顺畅,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充分融合。这就导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加强

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政、产、学三方均从不同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三方的合作程度尚浅,良好的合作互动机制不够完善,距离我国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政、产、学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各方的优质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导致难以在三方之间产生合力作用,从而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三螺旋理论最先由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Etzkowitz H)和勒特·雷德斯道夫(Leydes Dorff L)在1995年提出,最初用于探析国家创新战略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最佳形态和结构,认为不同主体都应在系统中扮演多样角色,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和影响,使系统总体螺旋式上升[2]。在三螺旋理论框架下,各主体除了扮演其传统角色外,还需要在合作中創新自己的角色任务,形成三方交叉重叠的混生组织形式[3]。三螺旋理论对于破解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积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专业技能的革新,从而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服务。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创新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通过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帮助学校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产业进步提供后续力量。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更应该看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激发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在此教育理念下,高校、产业和政府的目标是统一的,因此,三方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共享的促进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二)加強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而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这三者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能将三者完全割裂开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离不开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使得三者呈动态的螺旋结构[4]。高职院校在制订课程体系时,需要积极听取政府和企业人员的意见,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各类交叉学科,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应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三)政、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协调者,对于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者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政府制定的各类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校内教师应积极深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运作规律,提升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引进或聘任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不断的相互交流学习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四)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形成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处于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必须与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吸收政府和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建立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做好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5]。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三方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不断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螺旋式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教育,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积极走出校园,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开放式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要高校、产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协同共进的耦合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方印,程佳燕,余珍珍.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校企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途径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4):104-108.

[2]ETZKOWITZ H, LEYDES DORFF L.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Review,1995(14):14-19.

[3]许长青.三螺旋模型的政策运用、理论反思与结构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1-128.

[4]陈军,张韵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层三螺旋模型构建与运行机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4):53-57.

[5]沈中辉,冷雪卓,张紫鑫.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42-43.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