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传统音乐元素探究

2021-08-23 06:57林佳妮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传统音乐

林佳妮

摘 要: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一百年前就被大规模引进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促进钢琴音乐在我国的沿承和发展。当前,传统音乐元素在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文章就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应用展开探究,从传统旋律应用、传统和声应用、曲式元素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分析。

关键词: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传统音乐

在我国近百年来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对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主要包括民歌旋律、民族器乐旋律、民族调式音阶、和声、戏曲音调、戏曲曲式结构和戏曲板式节奏等。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彩,除了上述讲到的传统音乐元素外,还有很多未被挖掘的音乐元素待我国的钢琴作曲家去发掘。作曲家们可以从传统音乐元素中汲取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养分,从而推进钢琴音乐在我国的不断革新。同时,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应用传统音乐元素,也能促进钢琴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对于提升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加快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一、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应用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从乐曲风格上,还是从乐曲体裁上,传统音乐的特征首先都是在旋律中体现的。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变得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元素被融入钢琴音乐创作中,使我国的傳统音乐元素得到了推广,并加快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我国当前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借鉴了很多传统旋律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民歌旋律的借鉴和应用,以传统民歌的旋律为雏形进行创作。比如作曲家黄虎威创作的钢琴抒情组曲《巴蜀之画》,这组钢琴曲在旋律的应用上以六首四川民歌为主体,是一部极具蜀地生活画面感的音画式钢琴作品。该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巴蜀之画》由六首精致的抒情小品组成,分别是《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坝夜会》。其中《晨歌》采用了四川蒲江民歌《割草歌》的旋律,《空谷回声》采用了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抒情小曲》采用的是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妹穿青》的旋律,《弦子舞》采用了阿坝藏族的民间歌舞曲《弦子》的旋律,《蓉城春郊》采用了汉族民歌《大河涨水》的旋律。作曲家黄虎威在进行该组钢琴曲作品的创作时,直接应用六首四川民歌的旋律,构成了《巴蜀之画》钢琴组曲的鲜明风格特征。该组钢琴曲向听众展现了活灵活现的蜀地风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地方民俗。

二是对传统民族器乐中的旋律元素进行移植和改编,通过移植或改编的形式将传统民族器乐中的旋律元素融入钢琴音乐作品中。比如作曲家王建中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该首钢琴曲改编自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的《百鸟朝凤》,在保留了原唢呐曲旋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钢琴的表现手法,使乐曲更具活力以及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进行《百鸟朝凤》一曲的改编时,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模拟民族乐器唢呐特有的演奏效果,并且在曲调与和声的创作上也没有直接照原唢呐曲生搬硬套,而是进行了二度创作,使钢琴作品在保留传统音乐风格的同时增强了乐曲的层次感。

三是对传统民族调式音阶的应用。比如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该曲也是音乐界公认的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该曲中应用的传统民族调式音阶给整首钢琴曲奠定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基调。该首作品的第一部分,最能体现传统民族调式音阶在《牧童短笛》钢琴曲中的应用,在第一部分的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的旋律中采用了“鱼咬尾”的音阶调式,下方声部的开始音重复第一句的结束音。此类方式在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旋律创作中十分常见,比如作曲家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中运用到了这种音阶调式。

二、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传统和声元素应用

和声是多声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原则。随着人类音乐的发展、音乐流派的更迭、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声对于加强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声能使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获得极其多样的感情色调与色彩,尤其是在同一个旋律中采用不同的和声作为伴奏时,其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我国第一代钢琴作曲家开始,就对民族传统和声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索,一直到现今,这种探索仍未停止。国内钢琴作曲家在对西方和声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加入中国传统和声元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三度重叠和弦。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在调式方面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由于三度叠置结构原则自身的合理性,我国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三度结合与二度四度五度结合同在、和声连接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的情况。如《军民大声唱》最后主题再现,音柱式和弦结合旋律中四度跳动音程与规整的节拍节奏,塑造了边区军民威武刚强的形象。

二是五声式音程与和弦。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音程,此类非三度叠置的“五声式和弦”,无论作为旋律陈述方式还是伴奏织体,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韵味和东方音乐色彩。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用“五声式和弦”和倚音模仿古琴奏法,韵味深长。

在大量作品中使用三度重叠与非三度重叠的不同结构和声,衔接自然,一气呵成。早期作品有瞿维的《花鼓》,《花鼓》钢琴曲改编自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在这首乐曲中,作者将功能和声与传统和声进行交替,使整首钢琴曲突破了西方传统和声的制约。再如作曲家朱践耳的《序曲二号——流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曲目,在这首作品中,和声部分取自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使整首钢琴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品还有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赵晓生的《太极》和林华的《高古》等,这些作品都运用到了传统和声元素,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传统曲式元素应用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戏剧采取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涵盖了音乐、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戏曲种类都是不同的。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曲式元素主要是指不同戏曲种类包含的音乐元素,比如戏曲唱腔、节奏、结构等。在我国众多优秀钢琴作曲家的探索下,我国传统戏曲元素被广泛应用到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曲式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戏曲音调。首先,戏曲音调在钢琴练习曲中的创作。我国的钢琴作曲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勇于突破西方传统练习曲的创作模式,将传统曲式元素大胆融入钢琴练习曲的创作中。如钢琴演奏家倪洪进的《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该钢琴练习曲以四个京剧曲牌为素材。第一首采用的是京剧曲牌《小开门》;第二首采用的是《柳青娘》,作者在创作第二首时主要是运用了该曲牌的音调;第三首采用的是《石榴花》;第四首采用的是《柳摇金》。再如美籍俄裔作曲家齐尔品的《音乐会练习曲五首》,作者将中国传统音阶充分运用到了作品创作中,并实现了曲式元素与民族音乐的相互融合。其次,京剧音调在钢琴乐曲中的创作。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在戏曲音调上丰富多元,具有极强表现力。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诸多优秀作曲家对京剧音调的运用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作曲家江文也的《北京万华集》,该作品由十首钢琴小品组成,其中以第六首《柳絮》的京剧音调运用最为典型。《柳絮》中京剧音调与悠扬旋律的配合,使整首乐曲具有较强的流畅性。该乐曲以D、A为支柱音,配合上倚音和多连音,让整首曲子与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再如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该乐曲在创作中通过对京剧“过门”中的个性化音调进行处理,形成新的音乐表现元素。该曲基于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这五大行当的特点,组成了五个乐章,其中“生”“丑”这两个乐章最具京剧音调的特色。再次,昆曲音调在钢琴乐曲中的创作。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运用昆曲音调不仅有助于发扬昆曲这类优秀的剧种,还能拓宽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边界,为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作曲家将昆曲音调运用到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作曲家丁善德的《序曲三首》。该曲的第三首运用了昆曲《玉簪记》中《琴桃》一折中的昆曲音调,这一运用使得第三首钢琴曲的调性色彩变得十分鲜明。最后,戏曲音调在钢琴伴奏乐曲中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钢琴家殷承宗的《红灯记》,该曲由同名京剧《红灯记》改编而成,作者在进行该首钢琴曲的创作时,戏曲音调被作为伴奏运用于部分钢琴伴唱中。

二是戏曲曲体结构。戏曲曲体结构中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式变奏体,二是曲牌连缀体,这两种曲体结构的形式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被广泛应用。比如作曲家储望华的《春江舟影》,在该乐曲的创作中运用到了板式变奏体,使得整首乐曲的结构极具戏曲特点。曲牌连缀体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具有特点的曲调构成,在每个曲调之前都会加以固定的曲牌作为名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作曲家陈培勋的《思春》和作曲家江文也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这两首钢琴曲都具有明显的曲牌连缀体结构特征。

三是戏曲板式节奏。首先,戏曲板式在钢琴曲中的创作。戏曲样板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在古代音乐术语中将强拍称为“板”,将弱拍称为“眼”,因此强拍和弱拍一起也被称作“板眼”。在戏曲中板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有板无眼类,二是三眼板类,三是一眼板类,四是散板类。在钢琴曲中运用戏曲板式的作品有作曲家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在该曲中,采用了有板无眼的板式类别,使得整首乐曲的节拍变得更加丰富。作曲家曹光平的《赋格音诗》也采用了有板无眼的板式类别,比如在乐曲的第192小节到第219小节中,就只用了强拍,而没有弱拍。另外,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被经常使用的板式节奏还有摇板,摇板是散板类的一种,又被称为紧打慢唱。代表性的作品有作曲家陈钢的《梁祝》,在这首钢琴曲的第二部分,就运用到了摇板。类似的作品还有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和张朝的《变奏曲》等。同时,豫剧的慢二八板也是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被经常运用的板式节奏,对应的作品有钢琴家李其芳的《河南曲牌》。其次,戏曲节奏在钢琴曲中的创作。鼓乐在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主要的鼓乐有花鼓、板鼓和锣鼓等。花鼓对应的作品有奚其明的《湖南花鼓》,该曲就是在湖南花鼓戏的音调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花鼓节奏特色。板鼓对应的作品有曹光平的《赋格音诗》,该曲运用了由慢到快的板鼓节奏风格,为整首作品营造了很强的层次感。锣鼓对应的作品有刘庄的《变奏曲》。最后,音色在钢琴曲中的创作。在钢琴与戏曲的融合创作中,为了充分展现民族特色,作曲家还会对伴奏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如作曲家郭祖荣的《小奏鸣曲——五月歌》,在该曲第一乐章中就对豫剧中坠胡滑音的音响进行了模仿。再如作曲家朱世瑞的《夜深沉——创意曲》,在该曲中主要对京胡的音响效果进行了模仿。

四、结语

我国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一直未停止过对传统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应用的探索,虽然钢琴音乐是由西方传进中国的,但经过百年来众多钢琴作曲家的努力,钢琴音乐本土化的探索历程也已由简至繁。传统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第二部分是传统和声元素的应用,第三部分是传统曲式元素的应用。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梳理,笔者发现作曲家在进行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时,只有以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并将西方音乐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传统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一方面能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加快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与世界音乐的融合,以此让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走向世界,从而实现更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当代传统音乐的钢琴改编与创新[J].今古文创,2020(47):62-63.

[2]刘淑萃.我国钢琴作品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J].黑河学院学报,2020(3):160-162.

[3]金荻.戲曲元素在钢琴曲创作中的运用及启示:以《生旦净末丑》为例[J].音乐生活,2020(7):22-25.

[4]王佳丽,李楠楠.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在中国近现代钢琴曲中的应用[J].艺海,2020(10):50-51.

[5]孟茜.戏曲元素在中国钢琴曲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9(5):103-104.

[6]钦媛.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的有机运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84-87.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传统音乐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关于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几点美学思考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