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的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之间的联系研究

2021-08-23 02:13李鸣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竹笛

摘 要:竹笛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堪称最早的经典民族乐器之一。竹笛音色悠扬清脆、明亮动听,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与认可。鉴于此,文章针对竹笛音色训练特点、有效方法以及竹笛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之间的相通性进行一定的系统化分析和探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竹笛;音色训练;声乐发声;相通性

注:本文系贵州省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音乐教育专业箫笛艺术黔匠工坊项目(黔财教〔2020〕125)研究成果之一。

一、中国竹笛音色的主要特征与内涵

对中国竹笛的主要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笔者从独奏与合奏两个角度进行延展性论述。首先,在竹笛独奏过程中,竹笛清脆悦耳的声音特色必须全面展示和发挥出来,如同唱歌时,声音不能憋在里面,要全面抒发出来一样。演奏家和竹笛爱好者在日常音色训练以及演奏过程中必须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与音色控制能力,还要有较完善的审美观念和较强的心理素质。综合多种元素和条件才能够确保竹笛独奏清脆悠扬、婉转动听。其次,从合奏角度来看,竹笛合奏通常分为许多种,例如民乐合奏、小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以及管弦乐合奏等。古往今来,竹笛这一经典传统乐器在乐团合奏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当前我国各大型、中型、小型乐团而言,竹笛都堪称乐团合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乐器。在具体的合奏过程中,竹笛需要与其他乐器完美配合,并且合奏时注意声音不能过于响亮,更加注重空灵感与代入感以及和乐团各种乐器之间的默契感,使整个合奏演出更加完美。

二、当前竹笛音色训练的主要策略与方式

(一)科学化、合理化地设置竹笛音色标准

在新时期音乐学科发展大环境下,竹笛音色训练方式与理念与以往相比有了诸多创新和升级。具体来讲,竹笛演奏者以及专业指导者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科学化、合理化地设置一套优质竹笛音色标准。要针对不同音乐类型和竹笛演奏能力的练习者进行分层化训练,绝对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层次的练习者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之后,导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强难度与深度,对竹笛音色训练各个环节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竹笛鉴赏等,让学生深入理解竹笛音色训练的不同技巧和方式,全面提升竹笛演奏综合能力。

(二)必须全面加强竹笛指法的训练

客观而言,在竹笛音色训练过程中,竹笛音高的具体改变和音孔的开闭熟练度紧密相连。具体来讲,六孔笛的半音吹奏必须通过精准娴熟的指法变化进行。由此可见,指法与音准、音色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紧密联系。在演奏过程中,手指抬起,空气柱自身的长度必然会变长,导致音调变低,而当手指落下,空气柱自身的长度会缩短,音调也会变高。这就需要演奏者的竹笛指法更加精准、细致,进而熟练掌握和理解每一种指法应当如何有效应用,让自身手指在吹奏过程中保持完美的弹力,确保竹笛音色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三)在训练时提高练习者“气韵”掌控力

“气韵”指的是竹笛演奏者在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与艺术体会的基础上,结合乐曲的具体演奏,对气息控制较为刻意化的处理与把握。正如同欣赏书法艺术,仔细欣赏与观察每一个字的轮廓、线条与笔锋,欣赏者们都能够感受到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浓有淡的完美艺术展现力与渲染力。在具体的竹笛音色训练过程中,演奏者的每一口气,都与书法作品中每一笔的优美线条一样重要。换气也就相当于书法家的换笔。在竹笛日常音色训练过程中,演奏者通常会用10秒至20秒左右的时间进行“气韵”的调整与掌控,并且在这段时间内,演奏者必须充分、尽情地找出竹笛的音色之美与艺术之韵,并且能够熟练掌控气息的强弱变化,进而让演奏更加流畅和顺利。

(四)在音色训练中应提高练习者演奏技巧

在日常的竹笛音色训练过程中,除了上述三大有效策略与注意事项之外,导师还应当在音色训练过程中注重全面提高练习者的演奏技巧,注重训练过程中的节奏律动训练、手指灵活度训练、气息控制训练以及调式音节训练等。作为一种音色优美且个性鲜明的乐器,竹笛在演奏技巧方面往往具有较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地域特色,其既具有南派竹笛演奏中的颤、叠、赠、打等,又能够完美呈现北派竹笛演奏中的吐、滑、花、剁等風格,可谓南北相融,相得益彰。

三、竹笛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之间的

相通性

(一)二者在听觉训练过程中具备一定相通性

针对竹笛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存在的相通性与紧密联系展开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在听觉训练过程中二者具备一定的相通性。无论是声乐发声还是在竹笛音色训练的具体过程中,听觉方面的训练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内容。在具体训练与实践过程中,导师应当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引导与指导练习者准确、迅速、完美辨别音准与节奏。在经过较为专业化的训练之后,他们应当能够游刃有余地衡量音准与音色,并且能够自行判断音色的纯净程度与节奏的准确程度等。客观而言,听觉训练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导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合理化指导,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或者操之过急。尤其是在竹笛音色训练过程中,导师需要给予练习者充足的理解时间,展开较为系统化的听觉训练。与此同时,在辨别音准、音色方面竹笛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之间也具有相似之处。在日常竹笛音色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必须拥有较强的音准准确度以及音色统一性的判断与辨识力,能够及时调整个人气息与吹奏节奏,进而让竹笛音色达到最佳。想要完美实现这一目标,导师就必须重视练习者的听觉训练。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同样也是声乐发声日常训练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讲,竹笛演奏者在控制气息、嘴唇微调上必须科学、合理且精准,确保竹笛音色饱满、空灵、优美。这和声乐发声过程中的气息控制与调节方式异曲同工,并且具有一定相似性。竹笛演奏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化听觉训练,进而获得较强的音准与音色辨别能力,让自身竹笛演奏的整体水准得到质的提升。

(二)二者在打开喉咙技巧训练过程中具有一定相通性

在新时期音乐大环境下,打开喉咙技巧训练在竹笛音色训练和声乐发声训练中同样重要。从客观上来讲,声乐训练过程中的打开喉咙技巧训练方式和理念也完全能够渗透和应用于竹笛音色训练之中。比如,针对喉咙打开状态的自然程度进行考量可以采用“打哈欠练习法”。这里所谓的“打哈欠”,主要是指哈欠刚刚酝酿出来那一瞬间产生的“半打哈欠”状态。演唱者在这一过程中舌根和后咽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且形成了一个拱形空间,可以出色地完成打开喉咙的具体训练目的。

(三)二者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存在一定相通性

除了上述两大相通性之外,当前阶段,从声乐发声的日常训练体系和策略来看,练习者的呼吸形式通常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与胸腹式呼吸。具體来讲,在胸式呼吸过程中,练习者需要借助肋骨的侧向扩张进行吸气,并且利用自身肋间外肌上举肋骨扩大胸廓。但客观而言,上部肌肉较难控制,并不太适合竹笛演奏。在呼吸训练过程中,腹式呼吸必须让横膈膜上下移动,这同样比较费力且烦琐,也并不适用于竹笛音色训练与演奏。对比之下,胸腹式呼吸方法与竹笛音色训练与演奏最为契合且相通。在胸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训练者能够充分发挥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两种不同呼吸方式的具体优势,不但吸气量更大,而且控制力更强。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节省竹笛演奏者的体能,不会让演奏者感到过度疲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竹笛高、中、低不同音色控制与音质呈现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竹笛音韵不过于微弱也不过分响亮,恰到好处地保持音色悦耳、圆润、清澈、透明。

综上所述,新时期音乐学科大环境下,竹笛音色训练与声乐发声方法之间具备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共性化特点。导师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积极寻找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训练方式与手段,力争让中国竹笛学科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志燕.中国竹笛的音色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浅析[J].北极光,2020(1):17-18.

[2]李小科.基于发声技巧训练的长笛气息训练研究[J].北方音乐,2019(6):62,64.

作者简介:

李鸣,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竹笛
My Mother
竹笛艺术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我国民乐中竹笛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运用民间乐器紫竹笛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雨后山中漫步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我的竹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