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落子音乐特征研究

2021-08-23 07:25孔令玲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

孔令玲

摘 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上党落子的戏剧性特征、唱腔板式特点以及乐队配置,并对上党落子剧团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深入了解上党落子的艺术特性。

关键词:上党落子;音乐特征;唱腔特点

注: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上党落子艺术特征研究”(YWQN202019)研究成果。

落子在宋代已存在,这与宋代市民音乐的崛起以及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谓落子即“落地唱书”,最初的演出形式以民间卖唱为主。乾隆年间的进士张焘在《津门杂技·唱落子》中也道:“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也就是说落子为歌舞小戏的一种,其演出形式以小场子戏为主,我国较具代表性的落子是河北的莲花落。

上党落子在清代得以流传并发展。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武安的落子艺人将武安落子带到了山西上党地区的黎城一带。在道光年间,上党落子就已经有了民间艺术组织,如“同乐会”“庆元会”等。上党落子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艺人的表演风格、音乐风格不同,起初便形成了南路、西路两个流派,后两个流派又在艺术上互相吸收、借鉴,逐渐统一了风格。

一、上党落子的戏剧性特征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样式于一体,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符合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理想。自古以来,看戏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戏曲用演故事的方式承担起了我国人伦教育的任务。上党落子作为地方剧种,其自身的产生虽然受地域语言、音韵的影响,但仍具有戏剧性特征,即综合性、程式性和象征性。

上党落子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创作元素的生活化、舞台形式的丰富化上。与其他的戏剧形式相同,上党落子的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多种艺术手段。上党落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并借鉴了上党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另外,在剧目的编创上,上党落子多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为题材,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在表演的過程中,上党落子以载歌载舞、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无论是表演安排,还是唱腔安排,都具有程式性。上党落子的板式结构、人物动作、舞台布景以及表演服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种程式性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要求,是大众化的表现。与西方的歌剧类似,上党落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程式性具有双层意义。第一,上党落子的程式性是艺术形式固定化、风格特点明确化,这是通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而形成的,从这个方面来说程式性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上党落子在艺术形式固定之后,就有了模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成熟了的上党落子会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创新,进入衰落期,从这一方面的表现来看程式性又具有消极意义。上党落子作为一种地方剧种,剧目的故事内容十分接地气,只有不断地对剧本、唱腔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继续发展。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下仍有人在继续编创新戏,为上党落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上党落子的唱腔板式特点

上党落子唱腔的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多为跳进,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是上党落子唱腔中的一大特点,整体上呈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属于板腔体结构的综合体剧种。

上党落子板腔体唱腔包括散板声腔、流水板声腔、垛板声腔。散板类声腔比较自由,有散板、哭板、滚白三种,通常用于剧目中的抒情性唱段。其中,哭板多用于表现人物悲伤哭泣的唱段。

流水板声腔包括流水板、清流水板、急流水板、紧流水板、悲板五种,多用于剧目中的叙事唱段。除此以外,还有由流水板派生而来的垛板和昏迷曲。垛板以垛句、垛字为主,常为三四字不等,擅于表现激愤的情绪,烘托气氛;昏迷曲则是人物在神情昏迷状态下的唱腔,一般只有一句,通常为小声清唱。昏迷曲有流水板昏迷曲和散板昏迷曲两种。

上党落子联曲体唱腔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独立性的曲牌组成,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和板腔体联缀使用。联曲体唱腔包括八板声腔、娃板声腔等几种辅助性板式唱腔。八板声腔以八句为一段。娃板声腔包括娃板声腔、彩娃声腔两种。娃板声腔的曲调源自民间歌舞,其结构形式分为头段、中段、末段三部分,是典型的联曲体结构形式。

三、上党落子的乐队配置

“唱念做打”作为戏曲音乐中的重要艺术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分辨戏曲剧种的重要因素。戏曲音乐的魅力除了体现在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上,还体现在戏曲表演气氛的营造上。演奏戏曲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不同,其音色特性是有明显区别的。

起初上党落子的文武场伴奏乐器较为简单,包括打击乐器板鼓、挎板、大锣、小锣等,弦乐器呼胡,后又加入文场乐器二胡、唢呐、笛子、三弦、月琴、琵琶等。伴奏曲调多以明清俗曲和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曲牌。

文场乐器以线性旋律为主,在不同的唱腔中起着拖腔保调的作用,同时也负责间奏和过门音乐。最初呼胡是上党落子的文场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它的形状类似于现在的中音板胡。呼胡的形状和低音板胡相似,琴筒略大,负责低音旋律声部,目前,上党落子的文场通常将板胡作为头把乐器,二胡作为二把乐器。上党落子使用的吹管乐器以梆笛和笙为主。梆笛管身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笙作为吹管乐器中的和声乐器,主要的作用是融合不同乐器的声音。上党落子低音声部的伴奏乐器多为大三弦,其是在传统三弦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

武场乐器在戏曲中主要用来烘托气氛和控制戏曲表演的节奏。上党落子最早的武场伴奏乐器以鼓、锣、镲等为主,后又新增了钢锣以及大提琴、电子琴等乐器。

四、对上党落子剧团的调查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自宋元杂剧开始,戏曲便在吸收其他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受到了夸张的方言艺术的影响。上党落子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山西音乐文化、晋东南音乐文化以及周边地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地方剧种,上党落子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受到了上党地区广大戏迷们的喜爱。宋爱龙的《上党落子音乐》、原双喜的《上党戏剧史摭谈》、徐秉梅《山西民间小戏》和《山西剧种概说》等代表性著作,都是有关上党落子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山西长治红旗剧团为调查对象,该剧团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潞城县民众剧团。1958年,由于该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剧团改名为长治市红旗剧团。1961年,市、县分设,恢复了潞城县建制,该剧团又更名为潞城县红旗剧团。

从发展历程来看,该剧团有过一定的光辉时期,其曾排演的《钢铁民兵》和《十二寡妇征西》剧目较具代表性。1959年,剧团创办了戏剧学校;1961年,剧团派申玉莲、郭琳娜到成都川剧院学习;1971年,特邀京剧演员姜铁林对剧团的演员进行了授艺辅导,使剧团演员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1979年,随着戏曲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成立了新的“潞城大众剧团”;1987年,随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升温,为了争夺演出市场,剧团排演了《青蛇传》,从唱腔设计、音乐舞美、表演程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1991年至1997年间,受改革大潮影响,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一度跌入低谷,面临困境;1997年,在潞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原潞城市文化局对剧团进行了全面整顿,通过排演现代戏完成了对上党落子的改革;2008年6月,上党落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剧团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古装剧《程婴救孤》《唐宫悦》,新编历史剧《朱元璋斩婿》《忠烈千秋》,古装连本戏《隋宫案》《狸猫换太子》,传统戏《忠保国》《两狼山》《骂殿》《进宫》《斩子》《穆桂英挂帅》《青蛇传》《女忠孝》,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丑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小话剧《金榜题名时》《书记住店》,现代小戏《寸草心》《拆照壁》《打虎上山》等。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访了上党落子剧作家陈俊清,他目前仍在继续坚持上党落子的创作,为上党落子的传播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论证依据。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薛首中.山西音乐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3]韩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领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