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上的艺术教育

2021-08-23 07:25张墨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云端创新创业教育

张墨

摘 要:纵观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近十年艺术类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在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应摆脱趋同化,向创新型艺术发展。文章对艺术教育的新发展、新形态进行了探索,在移动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元化艺术形态人才需求,构建“翼智联”网络平台模式,利用网络流通性优化线上艺术教育创新融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艺术学科;网络平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注:本文系201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翼智联网络平台模式对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研究”(JJKH20191042SK)研究成果。

一、艺术学科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艺术行业逐渐兴盛起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文化艺术人才是现阶段艺术学科教育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前进的新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艺术教育高度技艺化,导致艺术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现代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多元化艺术人才需求给艺术学科教育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艺术市场的创业热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创业就业问题,但创业范围集中、创业层次不高、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层出不穷。艺术市场热潮致使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加重了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优质艺术人才缺失,大批的毕业生待业,我国却仍然处在高精尖艺术人才不足的状态。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带动整个文化艺术大产业的发展。

二、平台式艺术教育创新探索

(一)互联网移动学习技术的历史发展沿革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普及,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且多样化,这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生机。

移动云学习技术是在创新学习领域较早借助互联网等移动学习资源的学习模式。我国移动学习技术始于2004年,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面向校园无线终端范围内的校园网学习项目。随后,高校对移动校园学习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入,我国举办了“中国大学无线高峰论坛”等重要的学术活动,很多相关主题的文章也相继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随着无线教育的发展,很多如“学习通”这样的网站应运而生。2020年初,各个学校的延期开学给我国教育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教育部采用了停课不停学、大力推荐线上教育的方案,倡导学生运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进行学习,并大力支持各类教育门户网站的投放使用。这场考验带动了我国教育移动学习的全国范围普及应用,在教育部大力倡导保证网络教育水平的背景下,我们正在积极优化整合各省市优秀教育资源,我国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二)国内外艺术学科优秀的创新经验

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推出了阿尔托创投计划(Aalto Ventures Programs)。该计划由阿尔托大学教师和商业合作导师主持进行,为学生提供灵感、创业能力等跨学科指导,同时向学生提供网络支持。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跨领域和多学科课程,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灵感与探索、技能知识、创业项目实践,该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艺术设计、创业领导力、创意思维、计划财务和经验分享等20余种跨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不设学科界限,整合了艺术人才。除课程培训外,该项目还组织主题演讲等其他交互活动,并给予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的机会。该项目面向全世界高校师生展开,无国界、业界限制,通过线上整合各方的技术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学生在团队中参与项目,锻炼创业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造价值的技能。艺术学科需要这样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开放思维、更好地完成创新项目。

2013年,清华大学x-lab梦想实验室成立。实验室由校内各专业院系、工作室、合作企业、政府及社会各界投资机构共建,为学生们提供了创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各学科专业资源及人员乃至全球社会各界建立联系,进行跨界整合,设立了专项创业扶持基金,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建立多国国际协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上述经验,我们梳理出一些共同的做法。第一,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资源的整合,有意识地建立共享资源平台,有效的资源整合是促进项目前期产出的重要支撑;第二,这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都十分重视与行业接轨,致力于满足社会需求;第三,这些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项目的孵化支持,聚焦社会力量,为项目研发产出提供必要的资金、推广、孵化等扶持。各个高校都在利用各自的平台式聚焦方式,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

三、基于移动云服务为研究基础构建翼智联

网络创新创业平台

在互联网移动云服务的研究基础上,利用“O2O”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根据艺术学科发展特点和重点需求,我们提出了构建艺术学科“翼智联”网络平台模式的构想。构建“翼智联”网络平台模式,首先我们要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扩充此类网络平台的兼容性,整合艺术学科创新教育所需求的全部资源类型,增加高等教育学前阶段的学科指导,服务对象从还未进入校园的高等教育学前阶段艺考生,延伸至毕业后的工作、创业人士。服务内容具有广普性,既对接优秀的艺术创业者这类高级创业人才,又服务于没有创新创业基础的普通大学生。基于移动云技术,“翼智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享受不受物理空间约束的互动交流,无缝对接企业和政府的创业扶持,提供适合创业者生存发展的网络生态;共享包括师资、课程、资讯等全部与艺术学科创新创业相关的学习资源;利用体验式设计开通网络艺术品展览馆,提供不受地域限制的策展、开展、参展、观展等艺术品展览服务,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设置地域VR访问板块,帮助创作者不出家门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各个地方艺术文化、风土人情,提供创作素材;按地域设置众创空间,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发展特色,设置联创业服务板块,促进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翼智联”拟构建一个本土化、系统化、全面化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学习模式。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发展为艺术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变革,借助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的流通性、海量性、时效性、交互性优势,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成效显著,可见科技互联产生的教育模式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冲击力是不可估量的。科技的进步正推动着教育的融合发展,笔者以艺术学科大学生就业现状、文化创意市场需求导向为理论依托,结合现阶段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及水平展开研究,构建了由融媒体画廊、线上VR展厅、企划训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态、空中教室线上交叉课程及资讯平台五大板块组成的“翼智联”网络平台模式,拟解决艺术学科教法单一,资源受地域、學校限制配比不均,创业路径艰难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利用这一模式的变革,加速艺术创新教育进程,促进艺术创新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5(4):43-47.

[2]胡智锋,周建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5(2):45-48.

[3]安美忱,由田,张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模式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6):225-228.

[4]司思,余悦.艺术管理课程创新与创业型实践平台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6):66-72.

[5]李占平,王宪明,赵永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云创业平台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2-15.

[6]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创新发展研究,2016(7):59-65.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云端创新创业教育
抗疫聚云端 一起向未来
在云端永生
云端旅行
腾讯云与CODING共同推出云端编辑器Cloud Studio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在云端
快乐手套 飞跃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