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8-23 02:35芮虎林左佳
考试周刊 2021年5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芮虎林 左佳

摘 要: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关注班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班主任重要的教育任务,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心理正处于成型与发展时期的中小学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首先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践进行指导与规划。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环境成型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丰富。在缺乏科学的指导情况下,中小学学生常常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难以及时地发现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使得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具备专业心理教育技能的班主任应该及时地承担起为学生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义务,并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对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

一、 善用沟通方式,增强心理教育环节联系

(一)与班级学生沟通,明确心理健康概念

由于以往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概念较为模糊,这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以正确辨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难以自主疏导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积压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良好沟通中明确心理健康概念,并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正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奠定基础。

例如,在中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即可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向学生分享典型的心理问题案例,利用具象化较强的案例向学生明确讲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以及其存在对学生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这种案例式的沟通方式,既能够利用完整性较强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对话,又能切实地使中小学学生从案例中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在沟通中以友善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以此获取学生的信任,使学生能够打开心扉,向教师主动倾诉,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利用沟通方式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自主疏导方法。

(二)与任课教师沟通,关注学生个人状态

在中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做到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相对及时的解决。为此,教师除了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外,还应与班级任课教师做好沟通工作,以此强化自身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做好教育资源共享工作,以此对学生个人学习与实践状态进行密切关注,从学生状态的波动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症结。

例如,班主任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与班级任课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网,从而在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的方式能够使中小学班主任从任课教师的视角更加全面地掌握近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起伏波动状态,以此对学生的班级生活状态建立起更全面的关注。通过与任课教师沟通,获得的学生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波动起伏的原因以及学生近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异常,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分析,快速地锁定学生状态波动的实际问题所在。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更好地辅助学生疏导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与学生家长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环境

学生家长是中小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角色之一,其主导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是构成中小學教育阶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大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以及专业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难以与校园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这不利于环形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建立。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一方面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建立起交互式的信息共享关系,强化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一方面教师还能在沟通中向学生家长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弥补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使学生家长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此与校园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构建起环形心理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有效性与时效性,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工具与家长建立线上沟通关系。线上沟通关系的建立能够使教师与家长在线上群组中快捷地针对学生近期的状况进行沟通,以此加强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使二者能够更快速地发现学生的心理环境异常,并在教师的有效规划下协调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在线上快速地向教师求助,使其能够在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帮助下,更加科学地帮助学生疏解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

二、 创新活动形式,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一)创新集体活动,创造和谐班级环境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利用沟通方式对学生的主观心理进行关注与调节以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客观的心理成长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组织职能,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通过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班级中小学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目标的作用下真正做到互帮互助,进而加强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凝聚力较强的和谐班级,这将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得到更好成长。

中小学班主任可以首先在班级内提出一个活动主题,向班级学生提供一致的目标,以此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在中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将班级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作为活动主题,使班级学生为了美化与建设班级这一统一目标共同努力。在活动的流程之中,学生需要经历共同出谋划策制定方案、共同制作美化班级环境道具以及共同布置与建设班级的过程,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班级学生在同一目标的驱动下能够真正做到互帮互助,以和谐友爱的精神与同学进行友好交流与协同合作,集体目标的提出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班级协同合作过程中的集体和谐的氛围,并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与同学建立起友好的联系,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这可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与人团结友善地相处,从而避免一系列因个人冲突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能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和谐环境中得到有效缓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当代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举隅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