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2021-08-23 09:50赵燕云
新传奇 2021年29期
关键词:相国官职丞相

赵燕云

“宰相”和“丞相”有何区别?“宰相”和“丞相”仅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天差地别。“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长官是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宰相。这一官职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不过,有人经常把宰相和丞相画等号,这两者是怎样的关系?能不能混为一谈?

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戰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

相国是秦朝及汉朝廷臣子的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两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国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唐宋两代设置过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胡惟庸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位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被朱元璋处死)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在历史上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

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宰相数不胜数,如李斯、萧何、房玄龄等,他们为国家屡献良策,鞠躬尽瘁,成为后代人传唱的榜样。其中,李斯是秦国的左丞相,萧何是西汉的相国,房玄龄是唐朝的中书令。这使人疑惑不解,明明他们三人都有“宰相”的称号,为什么具体官职不同?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宰相是联结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为了防止宰相独揽大权,采用多相制瓦解宰相的事权成为君权制约相权的重要手段。

明初,朱元璋维持一省制,因胡惟庸专权,废除一省制和丞相,提高六部地位,将相权分权六部长官,同时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亡清兴,仍设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雍正皇帝为防泄密,在内阁再设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处理政务,成为手握实权的宰相。

从历史发展来看,宰相由单一的官职演变为权力分解的制度。

丞相不能代表宰相

其实,丞相只是宰相制度的一种称谓而已。

秦国初设丞相,作为相国的帮手。汉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丞相的地位得以扶正,成为安邦定国的重要职务,直到被朱元璋废除。然而,明朝以内阁代替丞相,宰相制度依旧存在。可见,丞相和宰相之间的根本区别。

此外,很多历史人物虽无丞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唐武德年间,李世民担任负责政务的尚书令。在此期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推行新法。明朝的张居正、李东阳等人,清朝的索额图、张廷玉等人,同样担负了辅佐朝政的重任。

因此,宰相肯定包括丞相,丞相不能代表宰相,两者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宰相位高权重,参决政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宰相的官职并非世袭制的,权力由宰执团队共同掌握,其机构和名称变化不定。而丞相不过是宰相制度的分支而已。

猜你喜欢
相国官职丞相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一语破迷局
丞相何故发笑
一语破迷局
萧相国世家1
“父母官”新注释
该命什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