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同古城和大同古城墙发展历程及价值

2021-08-23 00:08陈占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3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精神文明文化传承

陈占军

摘 要:历史古迹连接过去未来,大同古城墙贯穿古今故事,架起今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经过历史沉淀保留下来的大同古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同古城见证历史的变迁,历史事件的上演,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大同古城本身就是一座文物,保护修复大同古城城墙的行动,传承的是千年文化遗产,寻找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文明。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任何古迹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大同古城的历史价值对当代大同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精神文明;文化遗产

1 大同古城的发展历史

“巍然重镇,北方锁钥”,大同古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几朝君王、将军都曾踏上大同,在此修建皇宫、祖庙、军事防御工程,在这里开始了浩大的建都工程。大同位于山西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紧靠蒙古高原,与南晋大地相连。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北边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此相遇。因此,山西大同成为群雄争霸的战场。

北魏皇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在大同修建皇都,建筑军事防御工程,使大同成为历史价值丰富的古都,奠定了大同今天的历史地位。经过辽、金两朝的打磨建设,大同古城在当时成为我国的繁华之城。

到了明代,大将军徐达的到来使大同古城墙诞生。极具军事战略意识的大将军徐达将它修建成扩固城坚的军事要塞,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九边”重镇。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大同古城墙始终屹立在此,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古代人民劳动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

在大同古城内,国保单位就有4处,省保2处,市保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现如今,大同在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三,是我国第九大古都。大同古城的历史地位使其具有被修复保护的价值,不管从文化、经济价值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大同古城都值得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保护修复。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大同古城的外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

2 大同古城墙的发展历史

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受命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修建新城,东西长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周长7.24千米,面积3.28平方千米。城墙之下设置有四扇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在城墙之上,72座门楼、角楼、马门楼、角楼、望楼矗立其上,突显其肃穆之气。每当有战争来临,城中将领士兵位于城墙之上的这些建筑物中,以此为制高点、掩体进行指挥作战。外敌入侵之时,士兵位于高地对其攻击。城墙的高大坚固、严密防控使外敌难以入侵,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使大同成为易守难攻之地。

大同古城墙建筑统一采用规格一致的石条、石板、石方。墙体采用三合土建造,外围使用青砖加以巩固。大同古城墙在历史的发展中历经多场战争,它抵御城墙之外的炮火,保卫城墙之内的人民,战争给它带来过难以愈合的创伤。

清顺治六年,大同古城遭遇了严重的破坏。明将姜瓖在明朝亡国之后投入清朝,后不满清朝统治者崇满歧汉政策,且大清对手握军权的汉军将领猜忌,姜瓖归顺南明永历政权,占据大同起兵反清。在与多尔衮对战之时,遭遇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杨振威杀死姜瓖,将多尔衮放入城内,历时九个月的战争结束。但遭受九个月攻击的大同古城的浩劫并未结束。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大同古城城墙在此次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昔日高大坚固的城墙被削掉五尺,如此古代文明被肆意破坏,损害的是我国的精神文明。

2008年开始,大同市决定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开始被修复,现在大同古城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且对游客开放。

经过精心的修复,在大同古城的东城墙建筑了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在南城墙不仅修复了被破坏的瓮城、月城、关城和东西耳城,在城墙之上还特别建筑了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现在的大同古城城墙又恢复了往日的威武高大,坚固雄伟,它屹立之处尽显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图1~图3)。它就像是浩瀚历史里程碑上的一处坐标,历史文化隐含在古城墙之中,浓缩了古代历史文明,它是引领我们寻找过去的符号,这里发生过的灾难,拥有过的和平,都藏在残缺的城墙和斑驳的古城之中。

3 艺术价值

大同古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记录大同古城的最早文献出自汉高祖时期。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在平城大肆修筑城池。后来又历经春秋战国、辽、金等朝代,多有巩固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建筑技艺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师建造这座古城时表达的思想、独特的设计内涵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大同古城建筑蕴含的艺术价值是多么大。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一砖一瓦,每一处建筑的材料、设计的造型和突显出来的美学。大同古城就是古代宏伟的艺术建筑。大同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大同古城墙上照壁、马道、正楼、瓮城、月城、箭楼、望楼、角楼、控军台、护城河等建筑,每一个建筑都独特庄严,古代的艺术设计融入了其中。

拿照壁来讲,它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有部分,经常可以看到它出现在我国经典建筑四合院中。大同古城中的照壁高4米,寬3米,厚55厘米,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位于中心区域,建造方法尤其特殊,需要将方砖倾斜四十五度角贴砌而成。每一块方砖上都有精心雕刻的麒麟图案,象征着威严清明,颂告和平吉祥的美好愿望。

再谈谈和大同古城墙有关的建筑—女儿墙和垛墙。垛墙是位于城墙外沿的墙体,大同古城墙外的垛墙平均高度为2米左右,城墙外沿垛墙之间存在许多缺口,这种缺口称为“垛口”,它的作用是瞭望和射击敌人,是城墙防御设施。在城墙顶部内侧往上还有一种薄型挡墙叫作女儿墙,女儿墙是我国城墙传统建筑。它的作用是瞭望和保障在城墙上面行走的安全。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独特性,蕴含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大同古城墙修复的过程中,始终以修复古代艺术为前提,以明代大同城规制严格修复,在修复中不断吸收古代工艺,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修复。大同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我们修复大同城墙的行动也是在保护它的艺术价值,并且大同古城也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通过对大同古城的修复,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的艺术建筑设计。

4 文化價值

大同古城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同古城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这里充满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碰撞,形成了大同古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它是我国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型文化的典例。

大同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活动,夏商时期,鬼方、土方等民族在此活动,楼烦、北狄等民族在西周、春秋时期来到这里居住。汉族来到大同古城的历史从战国开始,而后秦代、西汉时期汉族在此开拓疆土,匈奴开始在此与汉族交战。除此之外,鲜卑、突厥、高车、柔然、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先后在大同古城繁衍生息。其中鲜卑、契丹、女真族在这里建立过陪都,他们在这里留下的历史文化曾经成为主导性文化。大同古城这样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多彩多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大同古城繁衍过许多民族,历经多个朝代,作为多民族的陪都在这里兴起过许多文化,如都城文化、军镇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云冈石窟文化等。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现在的大同古城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认真开展大同古城的修复工作就是保护大同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开展历史文化的继承工作,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让大同古城成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

5 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项目。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名胜古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对于许多研究古迹的爱好者来说,大同古城墙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大同古城墙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战争被损坏,曾经不轻易对游客开放。现在的大同古城墙经过修复后又重新对游客开放,这对大同来说是一大旅游资源。修复后的大同古城墙重拾往日的风光。开发和利用大同古城价值的同时,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使游客充分体会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合理修复大同古城,使大同古城墙成为大同独特的文物景观,为大同带来经济效益。在不破坏文化价值、最低干预原则之下修复大同古城墙,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才能发挥大同古城墙的利用价值。利用不代表破坏,大同古城墙可以在被保护的同时为大同带来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大同古城墙已经是大同这座千年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成为我国4A级景区,是彰显我国历史文化的伟大建筑。每当黑夜降临,大同城墙之上的每座城楼灯光亮起,华灯初上,辉映着整座大同古城。■

参考文献

[1]商德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新思路研究[J].今日消防,2021(2):143-144.

[2]张成.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重点与对策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1(2):95-96.

[3]张吉祥.大同古城墙修复中的历史价值回归探索[J].明日风尚,2017(14):113,110.

[4]刘海滨.大同古城墙修复中的历史价值回归探索[J].中国文化遗产,2011(1):70-73.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精神文明文化传承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