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2021-08-23 07:46周宜
管理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重要性大学生

周宜

[摘 要]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对其加强劳动教育。文章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劳动意识薄弱的成因,强调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创新思维、审视自身,同时突出了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实践中,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以此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1-0082-03

★课题项目:HLZXW20001,项目名称: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生活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马克思这个观点,在当今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劳动随着时代的变化,范畴也在变化。在农业时代,劳动更多指的是体力劳动;在工业时代,劳动便与脑力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的服务业时代,劳动的范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涵盖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多方面。当今我国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明显缺失。由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源变成了人才之间的竞争,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与壮大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劳动的意识,转变他们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地参与相关劳动活动,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早期准备,为我国未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匮乏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由于我国很多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容易导致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由于受我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有的家庭教育将其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受社会风气影响,人们对劳动价值的选择甚至对劳动产生偏见。此外,随着国内外交往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被西化;高校对大学生未采取相应的管理劳动机制等原因,使得我国高校很多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接下来笔者将从认知上、情感上、观念上以及行动上,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解析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成因。

(一)认知上:劳动意识不足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很多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并且极其宠爱,因此作为家庭团宠的孩子,长辈们几乎不让他们参与任何劳动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升学率与综合考核机制的影响,使得校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劳动意识也比较淡薄,以至于经常出现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对劳动的认识都显得不足,企业与个人似乎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实际效能,对劳动对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与认识极为不重视或者不予考虑。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系统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认识不足以及意识淡薄,使得高校大学生群体不重视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意识。

(二)情感上:劳动传承不连续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解放双手,脱离劳动活动。同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整体风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急功近利似乎是每一个行业以及个人追求的快捷目标。以此导致了很多人虽然明白躬行实践的道理,但是在工作与学习中还是喜欢借鉴别人的劳动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不劳而获的“效果”。由于社会多个环节对劳动活动传承的不连续,不重视,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活动认知不足,情感不浓厚。

(三)观念上:劳动定位根源化

在我国古代,在农业与手工业并不发达的前提下,读书成了底层人民改善生活与功成名就的唯一机会。这种与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对立的观点,直到今天也未完全根除,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种观念更为深重。由于整个大环境出现了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其他“四育”的现象,并且受到一些根源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也出现了偏差,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出现根源化误解,最终导致在观念上对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空缺的。

(四)行动上:劳动落实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重新审视全社会对待劳动的态度貌似好像只停留在五一劳动节这个口号上。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直教育孩子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因此很多家长从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在教育系统中,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仅仅是为了考查科目而设置,并未真正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加之学校对于劳动教育未有一个健全的考核评估机制,使得众多教师以及学生对劳动教育更加不予重视;此外一些相关企业单位虽然倡导要组织员工户外活动或者参加具体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落实上都有所欠缺。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虽已成年,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机会,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都相对较弱。

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深化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创新思维以及审视自身。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日益发展与技术更新的应有之义。同时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新时代也显得更合时宜。

(一)强健体魄

毛主席很早就提出:“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3]毛主席大力提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参与实际锻炼,这不仅能增强其基层实践能力,还能很好地锻炼身体素质。毛主席的这些提议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他本人也以身作则,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去陕西插队,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很好地锻炼了总书记的劳动技能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愈发要重视劳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适当地参加劳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长期劳动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头脑的清醒,延长大脑思考的时间等。大学生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这样才能向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努力,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砥砺意志

近些年,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综合国力不断强盛的同时,各种思想观念也异彩纷呈。这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甄别能力,无疑会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典型的表现就是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意志相对比较薄弱,爱幻想,因此稍遇学业、情感上的挫折,便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入极端。而劳动教育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其抗压与耐挫力,是在困难中百折不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也是让其摆脱虚幻的想象,回归现实生活的最佳良方,同时也能使其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大幅提高。使其在日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及承载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中能游刃有余。

(三)创新思维

在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实践的高度肯定与科学总结,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5]在高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劳动、自愿劳动的良好氛围。在此氛围中;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创造思维,在自己的学业中打拼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工作中,激发更多的创业创新激情。

(四)审视自身

从战略角度来看,各行各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这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与国家发展质量的高低。但是无论这些技术的发展到何种程度,落脚点始终是人才,因此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虽然现在的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人才只需要技能的范畴。为此,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基层实践的能力、抗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实现。有了经得起考验的专业本领以及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走得更加长远。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让大学生成为“又专又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途径

在认真分析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之上,高校理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来落实好劳动教育的各项工作,把具体的劳动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于全社会、各大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的积极意义。高校在响应具体劳动教育方针的同时,应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日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全过程,通过强制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方法策略,以此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思想意识在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外部灌输,大学生群体作为高知识群体,本身学习与接受消化能力很强,因此,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会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高校要经常举办有关劳动教育的专题讲座与主题活动;并且把有关劳动教育的讲座与活动计入课程学分和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让大学生乐于参加,勤于参加相关劳动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寓教于乐的氛围;同时高校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纳入教师与大学生的成绩考核之中。以此让老师和大学生更加注重劳动教育,从而发挥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活动中

除此之外,劳动教育不仅是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还是高校大学生参与校风建设的途径之一。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集体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可以让高校大学生积极有效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其热爱劳动、自愿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增强其学会生存、热爱生活、重视学习的实际本领。通过在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发挥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

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各大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实习机制,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机制,有目的地去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让有寒暑假实习任务的大学生,真正做到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时要求其所在实习部门开具真实有效的实习证明;对于应届参加实习工作的大学生,高校应与相关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通过种种措施,让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让大学生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使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之路更为顺畅。

高校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社会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当代的高校更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努力把大学生群体培育成为综合发展以及全能型的人才,使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 OL].2013-04-28[2016-03-18].http://www.gov.cn/ldhd/2013-04/28/ content_2393150.htm.

[3] 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 闻亦.中外名人论劳动教育[J].陕西教育,1996(10):01.

[5]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重要性大学生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