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极性程度构式“X到模糊”用法探微

2021-08-24 02:30刘脉含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刘脉含

摘   要: 近两年,“X到模糊”这一新兴极性程度构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该构式最初源于网络上的一张照片,随后流行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半填充式构式。对“X到模糊”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阐释生成动因。人们在使用“X到模糊”这一构式时,往往会搭配相应的表情包,类似这样表情包的使用,揭示出如今人们交流趋于图像化的趋势。

关键词: “X到模糊”   极性程度构式   生成动因   表情包文化

补语是汉语中重要的句法成分,表极性程度义的补语是其中一类。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我们发现程度补语不断地更新和演化,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形式,其中“X到模糊”就是近两年流行的一种极性程度补语构式。

一、构式“X到模糊”的来源及发展

据笔者调查,“X到模糊”源于网络上的一张照片,最初的用法是“气到模糊”。2018年10月23日杜江在微博发布了为其妻子霍思燕庆生的照片,照片里两人十分甜蜜,却把身后他们的孩子嗯哼(真名为杜宇麒)用P图软件打上了马赛克,这一照片引发网友爆笑。段子手纷纷调侃,对嗯哼表示同情:“三个人的电影,嗯哼不配拥有姓名。”“此刻,嗯哼只配是糊的”“嗯哼气到自动模糊”。虽然只是现实中照片的不清楚、模糊,但是网友将嗯哼在照片中的状态和他当时的心情联系在一起,认为杜江和霍思燕在孩子面前秀恩愛,却把嗯哼忘在了角落里,猜测嗯哼那时内心是很气愤的,所以大家觉得嗯哼不是被故意p到模糊,而是被“气”到模糊的。由此,现实意义上的“模糊”就引申为抽象层面上描述气愤程度的“模糊”,形容一个人气愤的程度之高。随后,“X到模糊”逐渐在网络上流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固定的半填充式构式。

这种新兴构式在网络交际中常被用来表达极性评价,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听说双方主观上对“极”的理解决定了这一构式的表达效果,在表达与理解上带有较强的主观性。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成中得到完全预测。”[1](4)刘大为先生(2010)进一步将构式分为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2](7)。笔者认为“X到模糊”符合构式的定义,且由于构式义的不可推导性没有在构式中语法化,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新兴的修辞构式。

二、构式“X到模糊”构成成分分析

(一)X的选择

通过对现有网络语料进行检索整理,笔者发现目前X的词性只能为AP和VP两种谓词性词语,下面进行分类分析。

1.X为AP

形容词按照功能和表达效果可以分为两类: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因为状态形容词一般都会隐含表示“某种标准或程度”的含义,与构式中表极性的构式义重复,所以一般情况下X为性质形容词,笔者又将其细分为主观情绪和自然属性两类。下面将举例对“AP(性质形容词)到模糊”构式进行分析。

①主观情绪类

主观情绪类形容词是指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态度,做出评价的形容词。因为主观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又可以将其分为积极类和消极类。

积极类:

(1)今天收到了奖学金,开心到模糊!(新浪微博)

(2)真是一个可爱到模糊的女孩子哦!(56视频)

(3)女朋友给我买了一个耳机,兴奋到模糊!(新浪微博)

(4)你有哪些幸福到模糊的时刻吗?(搜狐网)

(5)这舞跳得好看到模糊。(好看视频)

(6)刘雯晒自拍照,美到模糊。网友:一大中午就开撩吗?(米粒熊影视剪辑)

(7)王源更博告诉你什么是帅到模糊!短发背影撩人!(搜狐网)

积极类多表示主观正向或积极评价。如例(1)中用“开心到模糊”形容拿到奖学金后的喜悦心情,表明说话人开心的程度之高。例(2)中“可爱到模糊”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这个女孩子非常可爱。例(3)中“兴奋到模糊”用来形容说话人收到女朋友送的耳机,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非常惊喜。例(4)是一个讨论的标题,通过“幸福到模糊”对后面的“时刻”予以限定,要求是非常幸福的时刻。例(5)是一段视频的标题,通过“好看到模糊”表达出说话人对这支舞蹈极高的喜爱与赞美。例(6)和例(7)中的“撩”,为网络流行语,有引诱、讨人喜欢之意。用“美到模糊”和“帅到模糊”形容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意为“太美了”“太帅了”。

消极类:

(8)伤心到模糊……未来的路如此渺茫。(微博)

(9)自己气到模糊后如何平复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给自己解压?(知乎)

(10)双十一后,我穷到模糊了。(微博)

(11)灵魂画手再现江湖,凭借丑到模糊的画作,短短几天赚了12万。(腾讯网)

消极类表示主观消极情绪或负面评价。例(8)用“伤心到模糊”表示说话人认为自己的未来毫无希望,充满困难,感到无比悲伤。例(9)“气到模糊”中的“气”相当于“气愤”,形容说话人气愤程度之高。例(10)首先给出一个语境“双十一”,即购物狂欢节,所以虽然句中没有明说说话人花了多少钱或者还有多少钱,但我们能够推测出,他买了很多东西,花了很多钱,用“穷到模糊”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钱,变为一个贫穷的人了。例(11)用“丑到模糊”形容画手的画作。在看到画作前,人们可能已经对于画作有了一个大致的预期,但看到画作后让人大跌眼镜,由此表达出画作比人们所预想的要丑很多的意味。

这一构式的主观性可以分为表达的主观性和接受的主观性,这是交际完形心理作用的结果。表达者在使用这一构式对某一事物做出评价时,会结合以往的经验,将评价的某一方面具象化,并通过语言将这一感受表达出来。如前文例(2),说话人在说出“真是一个可爱到模糊的女孩子哦!”时,首先会在内心大致构想出一个具备可爱特点的女孩子的特征,例如“圆圆的脸”“双马尾小辫”“个子娇小”等,综合这些特点与这个女孩儿进行比对,得出“这个女孩子在我看来是可爱的,并且比我所构想的更加可爱”的结论。听话人在解读这一构式时同样会利用完形心理,将自己记忆中可爱的定义作为参照,如“眼睛小小的”“穿着裙子”等,解读出“说话人这样形容这个女孩子,可见其对这个女孩子的喜爱”这一会话含义。尽管双方所构想的参照可能不尽相同,但不会影响构式义的表达和接受。通过对以上例句的分析,笔者认为不论评价感情倾向为正还是为负,对构式义主观性的表达与理解都不会产生影响。

②自然属性类

自然属性类指性质形容词自身不带有明显的褒贬义或其他感情色彩,需要结合语境理解。

(12)白到模糊的神仙少年鹿晗!(腾讯视频)

(13)快到模糊!广西男子持械挑衅武警哨兵,被1秒拿下。(凤凰网)

(14)南方高温超长待机,热到模糊!(豆瓣网)

(15)从胖到模糊到瘦出腹肌,彭昱畅用了不到两个月?(腾讯网)

(16)虽然忙到模糊,但我决定了,今天要开心一天,随心一天!(百度贴吧)

(17)今天爬了黄山,真的是累到模糊。(知乎)

例(12)用来形容鹿晗的肤色非常白,构式本身并无感情色彩,褒义是由后面的“神仙”所表示的,“神仙+人”形容一个人颜值很高。例(13)只是单纯形容武警捉拿男子的速度之快,结合后面的句子,表达人们对这个武警的赞美。例(14)(15)同理。例(16)和(17)都是描述生理状况的,(16)表明说话人干的事情很多,非常忙碌,与后文“开心一天”对比,表明说话人紧张忙碌的心情。(17)描述了因为爬黄山,感觉非常疲惫的状态,与前面“真的是”搭配,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

2.X为VP

现代汉语中动词一般分为八类: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形式动词。由于“X到模糊”的极性构式义,一部分动词自然无法进入。结合现有语料,笔者认为可以进入的是心理动词和动作动词,下面对各种动词进入这一构式的情况进行分析。

①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心理动词主要表达人的主观感情和态度,动作性和时间性都很弱,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相似,具有一定的量性特征,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义。

(18)从始至终,爱到模糊。(百度贴吧)

(19)明知有诈还作死实验,弹出来的一瞬间都怕到模糊,还偏要玩。(腾讯视频)

(20)被郭巨侠吓到模糊跳起的白展堂,立刻改口供!(优酷视频)

(21)已经嫉妒到模糊啦!哼!是我本人了。(腾讯视频)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显性的,因此这种描述本身就带有主观程度义,进入这一构式后与构式的極性评价义结合,表示主观程度大量义。例(18)中“从始至终”也为“爱”的程度作了说明,表明爱的时间之长、之深。例(19)、(20)表示害怕、被惊吓的程度之大。例(21)中“嫉妒”这一心理活动本身就带有“极端”这一程度评价,进入这一构式后组成了“比极端更极端”的构式义。

②动作动词

除了前面所列举的心理动词外,有些动作动词也能进入构式“X到模糊”中。

(22)聊天时,有哪些让人笑到模糊的段子呢?(百度知道)

(23)这部影片竟然能让你哭到模糊、哭到晕厥、哭到反光!(搜狐网)

(24)跟着泰国美食博主吃到模糊!(搜狐网)

(25)学到模糊,终于考过了,学习渣渣也不容易了。(新浪微博)

(26)背政治背到模糊,但还是逼着自己要坚持。(新浪微博)

(27)睡到模糊的周六!太棒了!(新浪微博)

(28)昨天通宵写开题报告,真是肝到模糊。(新浪微博)

(29)写论文写到模糊,我的脑子它不动了。(新浪微博)

例(22)“让你笑到模糊”作为“段子”的定语,给“段子”划定一个范围,即非常好笑,可以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段子,具有强烈的形象感。例(23)连用三个程度补语构式,强调影片的感人程度之高。例(24)表示博主发布的关于美食的内容中,涉及很多饭店、很多道小吃或菜品,多得让人吃不过来。例(25)表示说话人为了通过考试,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学习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以此戏谑自己“学到模糊”,例(29)同理。例(27)表明说话人睡觉持续的时间之长,表达出非常满足的意思。

受极性构式义影响,动作动词进入这一构式常用来表示“动作难度(程度)极大或持续时间极长”。张谊生(2004)指出现代汉语中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既可以是心理动词又可以是非心理动词,都具有抽象的性状义特征[3](5)。刁晏斌(2007)认为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一般动词需要满足非动作性、性状义、程度义的语义特点[4](62-71)。杨德峰(2014)认为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都具有[+程度]的语义特点[5](3-9)。由于汉语中大部分动作动词仅表示某一动作的发出而不包括对该动作的程度评价,因此单纯的动作动词很难和极性构式义相结合,如果需要进入这一构式一般需要通过句意赋予评价义,使其与极性构式义在语义上形成统一;可以自由进入这一构式的动作动词是自身已经具备评价这一动作的隐含语义,在与构式义结合时可以自由显现这些含义。如上述例(28)的“肝到模糊”。“肝”在网络语中作为动作动词已经隐含了对程度的评价(因为熬夜伤肝,所以用“肝”来表示对于某件事情花费很大精力,通常带有熬夜这一行为的出现。)可以自由进入这一构式,例(18)的“笑到模糊”中的“笑”本身不包含程度评价,“段子”赋予“笑”进入构式所需的程度特性,所以这一构式在句中得以成立。

(二)“到”的标记化过程

“到”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随着其功能的逐渐虚化,最终演变为表达程度的标志。在“A到Y(的程度)”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Y”的中心语(即“的程度”)一再脱落,导致原定语“Y”转化成“到”的宾语。其次,由于“Y”的语义是对“A”的性状加以描述,导致“到”的及物性逐渐弱化、功能义随之虚化。随着“到”的功能虚化和“Y”的语义完整独立,支配彻底转为补充。由此,“到”的及物功能已经虚化、读音已弱化,“到”成为程度式补语的标记[6](49-61)。因此,“到”的意义虚化和功能泛化为新型构式“X到模糊”具有程度意义奠定基础。

(三)程度补语“模糊”

“模糊”一词的本义有两种。作为形容词,表“不分明,不清楚”,如“字迹模糊”“模糊的概念”。作为动词,表“使模糊”,如“不要模糊了是非界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进入“X到模糊”构式中,“模糊”用来描写前面AP或VP的状态,语法性质由作谓语、定语变为作程度补语,语义特征发生变化,“X到模糊”是对“X”成分语义的扩大化,以表示程度之深,这一构式表达含义的核心在“模糊”。类似这样表程度的补语,刘兰民先生(2003)将其定义为“极性补语”[7](115-120)。一部分词语进入“X到模糊”表达式中有这样两层含义,如“开心到模糊”,既表明开心的程度之深,又描写出人们开心时真实的样子,这一点在后文第四大点中会有所提及。

三、构式“X到模糊”的生成动因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语言系统内部的制约。总的来说,构式的显现都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主观心理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表征,形成特定的构式。反之,构式内部发生变化需要到外部寻求动因才能够得到更强的解释力。笔者认为构式“X到模糊”的形成是由焦点凸显和“陌生化”表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焦点凸显

在一个句子中,焦点往往是新信息强度最高的成分。刘丹青、徐烈炯(1998)认为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内容,以信息强度而不是信息新旧定义自然焦点[8](243-252)。自然焦点的特征是没有专用的焦点标记,而是跟语序紧密相关,出现在某些位置的句法成分在没有其他对比性焦点的前提下,会自然成为句子信息结构中重点突出的部分,往往是句子重音的所在。现代汉语句子的特点是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因此焦点往往处于句子末尾。

在构式“X到模糊”中,述语“X”是句子的结构支点,极性程度补语“模糊”处于句末,也就是焦点的位置,是句子表义的承担者,表达了说话人对某人、某物或某种行为性状义极高程度的主观感受或评价。罗荣华(2010)提到语言的主观量是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主观的感受、态度和评价意义的量[9](34-39)。该构式就是基于言者的主观情绪对句中的话题进行主观的评价。

(二)“陌生化”的表达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指通过陌生的语言形式,使所描述的語言内容或语言对象的认知难度增加,听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此语言上面,使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耐读性。“陌生化”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体验,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10](74-75)。

对于网络语言的表述,人们往往伴随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和跟风的现象。相比“X极了”“X死了”“X不得了”等传统极性义表达式,虽然两者都具有“反常”义,但新兴构式“X到模糊”更具形象性。采用这一曲折别致的新兴表达手段传达极性程度义,能够传达出更丰富的语义内容。而且这种表达方式使原本抽象的“程度”变得可知可感,进一步强化表达效果,能够更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感受或态度。这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更符合网络日常交际的需求。

四、从“X到模糊”看表情包的流行

笔者发现人们在使用“X到模糊”这一构式时,往往搭配相应的表情包。例如,在使用“笑到模糊”这一短语时,会配上一张某个人或某个动物正在笑的图片(见图1、图2,源于百度图片),并在图中标上文字“笑到模糊”。因为人们如果觉得某个事情特别好笑,在笑的时候面部表情就会很夸张,并且头部或身体会来回摇摆,也就是所谓的“前仰后合”,所以拍出的照片自然就不清晰,给人感觉静态的照片像是记录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十分形象。再如,如果想表达受到了很大惊吓的意思时,人们就会使用一张某个人或某个动物被吓到的图片(见图3、图4,源于百度图片),并配上文字“吓到模糊”。因为生理因素,人在被吓到时身体会快速移动,使用这样的表情包会更加形象地表达受到惊吓的程度之高。

类似这样的表情包的使用使作为主体沟通过程的信息传受互动进一步多元化,打破了沟通双方原本单一的文字化互动模式,使人们的交流越来越趋于图像化。

(一)模因论

一种新语言现象的传播也就是其不断泛化的过程,表情包文化也不例外。英国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首次提出meme(模因)的概念。他指出文化传播与生物进化过程一样,都是由一个宿主传到另一个宿主身上的过程[11](200-209)。

人们使用表情包的方式大体可分为直接引用、一图多解和拼贴重组这三种方式[12]。其中后两种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使受众在传播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再创作,这一行为不仅增添了成就感,还激发了受众间的传播兴趣。比如人们会拍摄一些身边朋友甚至自己的图片,并在图片内嵌入“X到模糊”,有调侃的意味。

(二)表情包的多种功能

作为一种图像化的交流方式,表情包具有很多纯文字所没有的功能。表情包的传播者实现了将虚化的内心情感向图片实体的转变,接受者解读表情包便是接收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当沟通方式由单一文字变得图文并茂时,接收者更加愿意接收信息,因为表情包能够弥补仅由文字传递信息带来的单调,降低接收者不由自主的抗拒感,更愿意将互动进行下去。其次,用生动形象的表情包代替文字表达感情让人更加容易理解,表情包的注释性使其能够弥补文字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情感语气缺失的不足,使要传递的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真,对交流互动起到促进作用。比如,在微信上单纯给朋友发文字消息:“开心到模糊”,无法表达出自己究竟开心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搭配一张表情包(见图5、图6,源于百度图片),就可以很形象地表达自己就像图片里的那个人一样开心,朋友也会构想出你开心的样子。另外,跨语言性使表情包的传播跨越了国家地区及语言的障碍。

表情包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一些劣质、低俗的表情包会扰乱信息互动行为,传递负面情绪。另外,当人们高度依赖表情包进行交流时,原有以文字为介质的习惯渐渐被遗弃。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会说话,当日常图片化沟通占据上风,人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会逐渐退化。

五、结语

“X到模糊”作为一种新兴的极性程度補语构式,其结构简单,构词能力强,颇受大众青睐。此外,除构式“X到模糊”,近年来还有很多表极性程度义的流行语构式。周敏莉(2016)探究了极性程度构式“A到没朋友”的用法[13](76-85)。邓诗悦(2017)对新兴极性程度补语“哭”进行了类型学考察[14](65-70)。陈诗语、尹群(2018)对新兴极性构式“X炸了”进行考察[15](90-96)。陈伟、李静(2019)曾对极性程度义构式“X+(到)+爆表”进行探究[16](64-76)。这些都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性,并且人们在使用这些流行语时会经常搭配表情包使用,符合当今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和满足日常网络交际的需求。但它毕竟是一种新兴网络流行语,能否长期存留下来,仍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戈德堡,Goldberg, et al.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12).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刁晏斌.试论“程度副词+一般动词”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5]杨德峰.程度副词修饰动词再考察[J].汉语学习,2014(4).

[6]张谊生.试论当代汉语新兴的补语标记“到”[J].当代语言学,2014(1).

[7]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8]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9]罗荣华.主观量相关问题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0]孙国华.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0(12).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6(2).

[12]郑东旭,曲书杰,陈雨航,等.互联网语境下表情包对信息互动的作用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9).

[13]周敏莉.极性程度构式“A到没朋友”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

[14]邓诗悦.新兴极性程度补语“哭”及其类型学考察[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7).

[15]陈诗语,尹群.新兴极性构式“X炸了”多维角度考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1).

[16]陈伟,李静.极性程度义构式“X+(到)+爆表”探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