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理念下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2021-08-26 05:13李丹彤李宁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理念融合

李丹彤 李宁

[摘 要]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基础教育作为根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是教学的整体呈现,所以全课程理念的提出对小学课程改革及教学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改革趋势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全课程理念;课程改革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许多学者研究讨论的问题。全课程理念为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小学阶段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全课程理念对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给了小学学习方式改革、课程改革一个很好的引领,课程改革的道路也更加清晰。

一、读懂“全课程”

“全课程”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立志于尽可能将一切可用资源成为教育资源的课程改革,即生活资源与学校资源融合、学校资源与课程资源融合、各学科课程融合。全课程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具有完善的人格、独具的风格、灵活的头脑等具备核心素养的人。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强调课程的作用,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要贯彻落实《意见》,课程改革的创新教育理念变得十分重要。全课程理念就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而提出的,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求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这些都符合当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融合,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全课程理念着重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只限于以分数衡量的学科知识。

全課程理念对于指导小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引领、探索的过程,想要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课程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全课程理念可以看出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对此,就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改革趋势从三方面进行说明,分别为课程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二、全课程理念下小学课程改革依据

(一)依据办学方向

小学课程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因为课程依据办学方向,可以更好地明确目标、指导实践、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所以,教育的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方向,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更加有价值。

(二)依据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中也是“德”为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实践上多么出色的人,都要拥有“德”才能站得住脚。从教育中形成、在生活中影响、在风气中传播。我们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融合课程潜移默化且易接受的育人功能,其中要设计课程学科融合发展,就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无限可能性,不能忽视课程的隐形、延迟以及增值价值。

(三)依据教育理念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教育的最好状态就是现在和未来都幸福,所以幸福教育的理念值得发扬光大。当今社会,成年人面对社会问题时显现出的消极状态,甚至心理有障碍的人,很多现象的出现都能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找到根源。让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不仅有利于当前阶段的身心健康,更是对未来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关于小学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显现出的共性问题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全课程理念更加坚定了目前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路径,并且根据全课程理念的提出,为小学课程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小学课程改革从理论走向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或许是有所差异的,但理论与实践已经趋于统一,都在为达到相同的目的而探索,都在尝试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路径。

三、全课程理念下小学课程改革目标

(一)成就更好的自己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现在主张要有大教育观,随之也要有大课程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反思教育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积极探索改革的新路径。认识到基础问题,要想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就要真正落实课业上减负、整合课程上增质。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并且要和学生的优点亲近,懂得取长补短。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拒绝恶性横向比较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可以说学历并不等于学习力。要培养学生拥有学习力、思考力与实践力等重要能力。与此同时,为配合这样的课程目标,目前的课程建设也主张将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拓展,这不是简单的增加,甚至可以说是减负。通过课程的融合及有限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认知宽度。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与实践力等能力以提高其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教育终究离不开学生,课程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课程要融合,课程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最终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为学生未来做得较好且完善的准备,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四、全课程理念下小学课程改革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因为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在基础,学科门类的界限要比更高年段划分的清晰度低,所以课程内容的融合成果相对可以更好地呈现。把各学科的体系进行打破融合,将各科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化的课程。课程的融合不仅是学科融合,还要资源融合、活动融合、社团融合,甚至可以与地方特点融合、与教师体验融合,等等。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践重在融合课程,这对于小学课程改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二)课程内容的创造性

全课程理念提醒我们在小学课程中要突出知识传授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教师不应该一成不变地讲授教科书,因为讲课也是讲自己,课堂能体现出教师一生的缩影,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在课程中融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拓展性知识,使其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独具特色。教师要跨越对课程的固有观念,要拥有大教学观、大课程观,要通过丰富的课程使学生有更加广阔的眼界。

(三)课程内容的可能性

在小学课程中,无论是哪一种课程的呈现形式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课程内容要多角度地融合其他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加强自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数学学科可以与培养美学概念、加强手工实践、了解地理形态、感受地方文化等融合;语文学科可以融入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健康观及心理健康理念,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阶段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

通过学习全课程理念,着眼于给学生一个完整丰富的世界的前提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研究小学课程改革,总结出课程具有融合性、创造性和可能性。小学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对于课程内容要有创造性,让课程更加新颖、丰富。

全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引导探索实践理论,虽然课程改革、课程融合不是仅凭借理论就可以实现的,但是无论是对小学教育研究者还是小学一线教师都具有学习意义。不仅要认真学习、用于尝试,而且要在实践中引发思考、深入研究、查缺补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教育变得更好,让基础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成长。但是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课程的“度”很重要。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在思想上与行为上的转变。对于一线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陶静.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整合探索[J].江苏教育,2019(18):56-57.

[2]奚一琴.全课程理念下课程整合的校本化实践[J].课程与教材,2017(3):64-6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理念融合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