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教学的语用落实

2021-08-26 02:24武满意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武满意

摘  要:说明性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说明性文章在文本内容之外,其文本结构、文本选材、文本语言等都有自身的特征。有些教师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只重视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忽略了对说明性文章的语用教学,导致对于说明性文章的分析与应用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读”与“说”的结合,借“比”和“画”有效落实语用教学,用“思”和“写”有效提升语用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说明性文体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性文章;语用落实

说明性文章区别于叙事性文章和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介绍,这种科学知识是文章的必学内容,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教学误区。有些教师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一味地在科学知识学习上下功夫,忽略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合适的表达来呈现这些科学知识的,也就忽略了在说明性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说明性文章有自己的特征,需要教师在文体意识观照下注意把握,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开展语用学习提供适宜的策略。

一、让“读”和“说”有效指向语用学习

有人狭隘地认为,只有写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实践。其实,听、说、读、写、思这些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方法的适当运用都是语用学习的有效策略。在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读和说更是经常用到的语用学习策略。说明性文章中的“读”,可以选择那些科学对象固有的标志、独有的特征等反复地练习朗读,让那些准确的表达牢固地存入记忆;说明性文章中的“说”,可以选择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表达开展,让学生从中学习说的顺序、层次、重点等表达中的关键要素。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课文第二自然段写水在天空变成云以后的三种变化——雨、雹子、雪。对于这一段内容的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首先,要读出“我”在这一自然段中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在读中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读小水滴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自由读读议议,并用读重点词语来表达结果,聚在一起是落“雨”、变成小硬球叫下“雹子”、变成小花朵叫下“雪”。最后,读准课文用词,一是把“打下来”“飘下来”都换成“落下来”读读,体会“落下来”的东西不同,用词就不一样;二是把第二句“小水滴”换成“有时候我”,把第四句的“到了冬天”换成“有时候”,形成一种排比句读读,想想不一样的东西用哪种句式表达更好。经过这样的朗读练习,课文中关于落下“雨”“雹子”“雪”的情形就能够牢固地进入脑海之中了。

又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学难点在于体会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使桥身非常坚固。这种说明性文章中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采取“说”的方法。在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练说的情境:假如你就是李春,将如何向参加大桥修建的工匠们介绍准备把大桥修成什么样?与其他的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修建有哪些好处?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课文中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解答,在小组中相互介绍,最后再完整地说一说。这样的练說,指向的就是说明性文章中的语用学习。

二、借“比”和“画”有效落实语用学习

“比”和“画”不是一般课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法,但是比较适合说明性文章的学习,而且有时还是特别有效的学习策略。这里的“比”一般是指选择文本中的关键句采取换词等方法,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说明性文章准确、简洁的表达特点;“画”一般是把文本中的文字转换成图形等,以具体、生动的形式表现,帮助学生突破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加深理解与记忆效果。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说法:“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教师可以先去掉“表面”一词,让学生读读比比。学生意识到没有“表面”的限定,就会以为太阳的整个温度都是一样高,其实太阳中心的温度要高得多;再把“钢铁”换成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可以变成气体的东西,如水,学生无法感受到五千多摄氏度到底是什么样,毕竟水变成气体通过一般性的加温就可以实现。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感受到说明性文章中即使一个名词的使用,也都讲究准确。

三、用“思”和“写”有效提升语用学习

受限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说明性文章中语言理解上最难的是其中的逻辑性,思考和分析就是学生理解那些逻辑性语言的有效策略。而对说明性文章表达的把握,最终都要落实到写上来,只有写才能把读的输入化为有效的输出。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介绍蝙蝠在夜间飞行捕食的情形中使用了一些关联词语,有的是单用的,有的是成组使用的,形成了非常有逻辑性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联词语,并思考、分析它们在不同的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内容(对象)尝试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话。通过思考分析与尝试运用,学生对课文中关联词语的使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总之,针对说明性文章这一文体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语用学习,以充分发挥说明性文章学习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立华. 创设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J]. 小学教学参考,2013(25).

[2]黄军荣. 把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进行到底:福建教育(小学)“学习语言和文字的使用”系列评论[J]. 福建教育,2014(1 / 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