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通报57个耕地保护重大问题典型案例等

2021-08-27 08:44
资源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耕地

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动  态

自然资源部通报57个耕地保护重大问题典型案例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的土地例行督察。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依法依规管理保护耕地,督促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真履职尽责、真正“严起来”,坚决整改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有保障、违法必受罚、违规必追究的氛围,自然资源部决定对57个土地例行督察发现的耕地保护重大问题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这57个重大问题典型案例,反映部分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日常巡查履职不到位。各级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做到“早發现、早制止、早处置”,对各类新增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问题“零容忍”。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将对通报案例持续跟踪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同时督察地方政府查处职责落实情况,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

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

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国家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标志着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

“地质云”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该局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地质云1.0”到“地质云3.0”的迭代升级。“地质云3.0”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整合构建了多圈层、多专业、多要素的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含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和近百个核心数据库,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同时实现了大量重要原始数据的上云共享及重要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云服务。

在进一步深化对地球认知的基础上,“地质云3.0”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支撑。目前已建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等一批重要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与统一监控,可对全国2万余个地下水监测信息进行实时管控与多尺度分析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空间信息支撑服务,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工具和技术支撑。

政  策

两部门部署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

5月25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在多目标平衡中牢牢抓住底线和要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统筹、省级抓总、县级落实的要求,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回头看”工作负总责,县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合查处、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区分情况分类处置,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主体权益,不能盲目赶进度、求速度,既要态度坚决,又要实事求是,宁可稳一点,也要准一点,不能简单粗暴,不搞“一刀切”。建立群众举报、社会监督制度,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

自然资源部规范和统一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和统一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划现状基数规范和统一的相关规则,旨在实现“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三调”)的真实性基础上反映规划管理的合理性。

《通知》明确,规划现状基数矢量图斑和矢量成果专项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经审核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不得更改“三调”成果数据。不得通过基数转换擅自将违法用地、用海合法化。同时,要求尊重建设用地合法权益,在符合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划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已审批未建设的用地、未审批已建设的用地、已拆除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原建设用地、已审批未建设的用海、未确权用海等五种情形,按照《通知》给出的处理规则分类进行转换。

《通知》强调,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现状基数的成果认定,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现状基数的归并、细化、转换及其举证工作。自然资源部将加大抽查与监督力度,对规划现状基数转换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予以通报批评、严肃查处、督促整改。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两通则正式实施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和《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自6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对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支撑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负债表编制等工作,完善自然资源评价评估技术体系,显化自然资源资产质量与价值起到重要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规范了自然资源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技术路径、工作组织和成果要求,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与生态管护并重转变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科学评价和管理自然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自然资源质量分布状况,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是首部针对包括土地、矿产、海域海岛等各类自然资源价格评估进行整体性规范的技术标准。完善自然资源评价评估技术体系,显化自然资源资产质量与价值,是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基础工作。

数  字

18%

记者日前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自然保护地已达国土陆域面积的18%。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

37次

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5月7日凯旋,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次科考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圆满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766.215万亩

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20年下达退耕还林还草规模766.215万亩,既直接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猜你喜欢
耕地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基于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研究
浙江: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