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云采集”助力煤层气勘探

2021-08-27 05:05朱改香叶红军
资源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煤层气技术人员

朱改香 叶红军

通过采用“智能云采集”技术,仅仅20余天,就完成勘探43平方千米……近日,由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承担的山西和顺阳光占区域煤层气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圆满完成野外数据采集任务,这是该院承担的首个大型煤层气勘探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院创新运用“智能云采集”技术进行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通过精细化管理,圆满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遭遇挑战

项目地处太行山深处,区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最大高差达500余米。目之所及,植被茂密,荆棘遍野,若不是之前搬运机器时开辟出来的小道,基本上无路可走。最让人望而却步的是丛林里布满密刺,稍有不慎,衣服和身体都会“挂彩”。

不仅如此,部分施工区域基岩裸露,地面风化严重,野外调查时,松散的碎石块使得脚底不时打滑,工作人员不得不手脚并用,小心翼翼。施工区东部为无人区,更让施工人员胆战心惊的是,这里曾有野生动物出没……这样的环境通常被业内认为是煤炭地震勘探领域的“禁区”,野外数据采集施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科学抉择

了解传统三维地震勘探的都知道:像葫芦兄弟般串在一起的检波器,错综缠绕的一捆捆数据传输线,重二三十公斤的专用蓄电池及大型车载仪器设备等是地震勘探施工最基本的“标配”。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表地质条件,如采用常规方法施工,效率低且质量难以控制,工期更无法保证。

经过该院领导及技术人员多次分析研判,一个全新的施工方案酝酿出台——引进使用鲲鹏节点仪,采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施“智能云采集”。

节点仪如陀螺般大小,重量轻,待机时间长,无需数据线串连,其内置的无线接收、存储和电源装置,便可替代常规地震勘探一系列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存储、传送等工作,具备铺设方便、数据传输稳定高效等优越性。节点仪不仅可以缓解和解决艰险地表条件造成的诸多困难,令整个施工效率呈倍数递增,而且植入其内的定位系统可直接与北斗、GPS相连,位置信息可适时传输到项目部的监控平台上。在施工现场,通过手机还能与周边设备进行智能连接,打开App即可随时查找复核其埋放位置是否有偏差,同时,监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每个节点仪工作状态,有效保证了野外采集质量,化解了之前面临的诸多困难。

精细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该区地表条件复杂,针对每一个物理点,测量放样都要求一点四标(木樁、布条、彩旗、反光碎纸屑),此外,施工人员还需将一些重要作业场景拍照或录像并上传至系统平台,无论甲方、监理还是技术人员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便可直观看到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是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足不出户便可进行“直播式”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实现了“云”管理。

“云”管理模式促成了各个班组通力协作,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实现40米点距、200米线距、240米炮距大排列施工,平均每天完成面积超3平方千米,创造了复杂区域施工单日692炮的佳绩。(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煤层气技术人员
山西今年将全面实行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
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应用
共建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
国家能源局印发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城市空间导示系统中的空间信息编码研究
浅议某集团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ST煤气30亿元收购夕阳资产
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目标几近落空煤层气如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