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双关语对比研究

2021-08-27 08:32胡文璐史妙杨伶俐叶婧邱娟余东涛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关语文化传播翻译

胡文璐 史妙 杨伶俐 叶婧 邱娟 余东涛

【摘要】双关语一词最早见于1662年德莱顿(John Dryden)的文章中,其来源和定义现难以考证。而在国内,双关语的定义最早见于1932年陈望道先生发表的《修辞学发凡》,他认为“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关语的定义在不断完善。譬如,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有学者总结归纳了双关语的特征。由于双关语的分类标准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当下有学者在分类时考虑了语境的因素,有学者按照词、音、形、义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还有学者依据双关语使用者的不同意图进行分类。本文在双关语的分类和研究中都考虑了其语境因素,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这里,双关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法,其背后还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若忽略了文化这一大背景,易带来理解及翻译上的困扰,影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需要文化传播者深入了解双关语产生的原因和翻译技巧等。而语境又是双关语产生、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背景。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着手,分析双关语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重点研究在具体文本语境下双关语的文化内涵,以此帮助大众了解外国文化,减少理解歧义,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双关语;语境;文化传播;翻译

【作者简介】胡文璐,史妙,杨伶俐,叶婧,邱娟,(指导老师)余东涛,湖南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

概述

从古至今,从大国外交到日常生活,从口头交际到文学作品,双关语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基于中外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亦或是上下语境,双关语在理解、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甚至是歧义。语境是帮助我们理解双关语的重要工具之一,而通过双关语我们又可以透视许多特别的文化现象,两者相辅相成,之间的奇妙关系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线。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略谈双关语类型及其作用,明确分析对象及目的,然后分析双关语与语境之间的联系,这里以两个部分展开论述,再谈谈其翻译方法和对文化宣传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当严谨而合理地使用双关语”这一倡导。

一、双关语的类型与作用

1.汉语中双关语的类型

(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如:

例1:在《红楼梦》中,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首字“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暗示着四姐妹悲惨的命运;

例2:“冯渊”同音于“逢冤”,同样暗示人物命运;

例3:“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可双关为“贾作甄时甄亦贾”。讲到甄家是为言贾家,讲贾事其实是讲真事。

谐音双关是汉语中十分常见的双关手段,它较为浅显易懂。

(2)一词多义双关。一词多义双关是由于汉语词汇具备多重含义导致。在《红楼梦》中有诗句:

例4:“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三春”表面指暮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却实要暗示元春、探春、迎春三人的遭遇。汉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其多义有时是词语包含的固定含义,有时却是依据作品赋予的情景而产生的临时的含义。

(3)汉字构成意义导致的双关。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这样暗示香菱的命运:

例5:“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字面来看两地生孤木,着实凄凉。同时运用拆字法,两地孤木为“桂”,该句暗指香菱碰到夏金桂后很快被迫害致死;

(4)布局象征意义导致的双关。曹雪芹在为花袭人写判词时,不仅写下了:

例6:“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还为整首诗设置了情境:判词前有一幅画,画着一素花,和一个破席子,既描绘了房间空荡破旧,也暗指花袭人;

(5)上下文语意与同音异义共同导致的双关,如一则玩笑说道:

例7:“请举一个生不如死的例子”,“不举!”。

这是由同音异义与语境共同造就的“巧合”,是借助语境借题发挥的灵机应变。

2.英语中双关语的类型。而英文中“pun”所指的范围更广,包括了:

(1)Homophonic Pun(同音双关)。英语作为表音文字,同音異形词汇较多,双关语因此而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例8:在英语短篇小说《肉铺老板》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某位妇女抱怨屠夫说:“his sausage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and but bread at the other”,而屠夫回答道 “Madam, in the times like these, 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屠夫的话语里使用了英语修辞格Pun的语音双关语,将“meat”与“meet”。意思是说现在做生意的人都难,没有一个屠夫能赚钱了,但又非常诙谐的回答道“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

(2)paronomasia(近音双关).

例9:——Who is closer to you,your mom or your dad ?(爸爸和妈妈谁和你更亲近?)

—— Mom is closer because dad is father.(farther)

对话巧用father和farther近音,既巧妙回复了这个两难的问题,同时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解释。

(3)Antanaclasis(同词异义双关)。同词异意双关多出现在英语习语之中,不能按照其字面组成词来解释。

例10——what weather do mice most dislike?

——when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to 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的实际意思是“下大雨”,答者恰到好处地将其安排在句子里,习语的字面意思是“猫狗从天而降”,自然是老鼠最不喜欢的了。

(4)Sylleptic pun(一词多义双关).

例11:“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most assuredly,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这是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其巧妙地运用同词异义双关来丰富话语的意境,“hang”一词在句中使用了两次,构成了双关语。当它与“together”组合时具有 “团结一体”的含义,当它与“separately”组合时又表示“一个个被绞死”的意思,幽默而深刻的阐明了团结的重要性

例12: “I miss him all these years...”

这句话出自综合英语教材第二单元课文。课文中女人对过劳死的丈夫表达思念,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念他;同时miss也有错过的意思,表示这些年来,丈夫忙于工作,根本没有互相陪伴的时间。英语词汇中很多都具备多重含义,一词多义双关在英语中也较为常见。

(5)Parody pun(仿拟双关)。仿拟双关又称成语或俗语双关,是故意效仿既有语言或格调,创造出偶发性的语言成分或言语作品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13: A sound way to learn English.

这是一则磁带的广告。这里“sound”可作名词“声音”的意思,表示听磁带是一种通过声音练习听力学习英语的方法。“sound”也可作形容词,“好的,优质的”的意思。表示选择这个品牌就选择了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如此双关不但突出了磁带这一音像制品的有声特性,更强调了其优质品秀。

与汉语双关相比,二者有共性,也有语言差异导致的个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同音异意或文化象征意义导致的双关,这些双关多依附于特定语境存在。

3.双关语的作用。双关语在政治、商业、文学与日常交际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几个双关语是双关语在政治语境下的应用:

例14:记者问周总理:“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呢?”周总理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例15:邓小平主席曾用双关语描述政治形势:“已经是春天了,冷不到哪里去。”

例14中,外国记者问这个问题的本意是为了嘲讽中国人民——马路就是牛马牲畜走的道路。而周总理的回复既没有造成政治冲突,也没有踩入外国记者铺下的圈套,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和立场。例15主席回复于1972年早春,他的警卫劝说他早些回屋以免着凉,邓小平一语说明了当时的自然气候,也是对政治气候转好的喜不自禁。

在商业中,双关语有提升品牌知名度、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作用。请看以下例证:

例16:夏普产品的广告 “From Sharp minds, came sharp products”中,“夏普”是一种高科技产品,而“sharp”一词既是产品的品牌,又含有“精明的,智慧的”意义。广告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扩展了夏普的知名度,同时暗示夏普产品品质卓越,有口皆碑,以此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雙关语在文学作品中与日常交际中的作用相似,都具备了暗示、讽刺、幽默、含蓄表达情感等作用。比如,《红楼梦》中的首首判词既写景,也借物喻人,暗示着各人物的命运;一段英文对白 :

例17:A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显然,学生故意双关了order一词的含义,故意理解为“点餐”来跟教授捣乱。这些重要作用足以证明,良性双关语在交际中不可或缺,有了它将给我们的语言锦上添花,而帮助读者理解非母语的双关,更是必要的、有利于文化传播的。

二、从语境中理解双关语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本文采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这一分类方式。

文化语境是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不仅是双关语产生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艺术独一无二的重要历史基因。

例18:在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写道“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是写包马蹄的布由于路途遥远而被磨破,露出马蹄来。同时一语双关,暗示匪徒行踪露了马脚,为其被捕埋下伏笔。“露马脚”在汉语中有“不光彩、不公开的事情的泄露”之意,是基于马皇后的历史典故,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赋予的独特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情景语境,即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况,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情景语境中,说话方都十分了解交流的内容,因此可以使用双关来使表达简洁、增强情感。

例19:在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中,无路可走的周繁漪警告周萍:“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话语表层含义指天气不佳,狂风暴雨即将来临;同时周繁漪话中有话,告诉周萍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要来了。情景语境中的双关语在理解和翻译中较易,且汉英文本与交际中用词、表意都存在共性,譬如 “ Storm is coming” 同样比喻风暴将至,危险降临。

由此可见,在双关语的理解过程中,只有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双关语的准确含义,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因“境”制宜,才能让我们在理解、翻译双关语时更加准确和便捷。

三、从双关语中透视语境

语境与双关语为共生的关系,双关语的产生离不开语境,忽视语境的存在,双关语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双关语这一文化符号带有特定的文化色彩,它是一扇帮助读者展望异国文化的窗子。

在唐宋诗词中,松、竹、梅都是常见意象,诗人常用其托物言志,在赞赏它们的时候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20: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人先写松树在幼苗时期被埋没在深草里,被人忽视。但它“自小刺头”,充满锐气,最终长成“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参天大树,为人所惊叹。作者以此诗赞扬松树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人不识人才、目光短浅的讥讽,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作品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意象,外国友人也可以归纳出:“松树在中国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它代表着一往无前的勇士精神”,除此之外还有“月亮在中国代表着思念家乡、团圆美满的含义,而不同于在西欧文化中,月圆之夜狼人和吸血鬼出没的恐怖”“柳树在中国文化中是劝留、不舍之意”。由此,外国友人或许会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柳树有劝人留下之意?为什么欧洲墓园中种了几个世纪的柏树了,却没有引申出松柏坚忍不拔的内在含义来呢?由于双关导致的好奇促使外国友人想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的内核。

同理,中国人民在阅读外国作品时,也会产生对异国文化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比如,

例21:伦敦地铁广告“Less bread, no jam.”,

乍一看它会被误认为是食品公司的广告,bread 和jam 会被翻译成“面包”和“果酱”。但依据广告牌周围环境,这样翻译显然不合理。其实在英语俚语中,“bread”有“money”之意,jam可以理解为traffic jam, 因此广告本意“Less money, no traffic jam.”是为正解。这样的转换增加了中国读者对异国文化的兴趣 ,鼓励他们自己去了解英语发展的历史,理解西欧国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双关语的存在让读者更有兴趣去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它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用双关语促进文化传播

因为双关语与其背后文化语境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我们多了一把理解双关语的钥匙,也增加了一种了解世界的途径。翻译作为沟通两种语言乃至两种文化的桥梁,过程中所选取的方法应兼顾民族文化和读者的接受程度,在翻译效果上要求传神达意,译文与原文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从而让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常用的双关语的翻译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译为非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手段。意译是依据语言的深层含义进行翻译。在翻译一词多义类、汉字构成类以及布局象征类双关时使用意译法,并辅以必要的注释或是情景,将有益于读者或听众对文字整体大意的直观把握,同时给受众或是文化上,或是精神上的知识补充与给养。比如例22:在BBC的纪录片House of surrogates中,讲述者将印度称为一个名副其实的motherland。在这里,motherland既指所有代孕者的祖國印度,也指“母亲之国”,以形容当地代孕产业的兴盛。以代孕为主题的该影片已经给观众必要的文化知识补充,使motherland在这里理解和翻译为 “母亲之国”合情合理。在翻译丰田汽车的广告词时,

例23:“Where there is away, there is a Toyota”

译者将其翻译为“丰田汽车品质卓越,广为人爱”而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该句采用的是仿拟双关,套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便于记忆,起到了广告广而告之的作用。而广告本身具备的艺术性和文化基础,更是带给人们文字美的享受。

直译是直接翻译字面含义的翻译方法。在德国Larger牌啤酒公司广告

例24:“Which lar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

译文为:哪种大啤酒能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能。广告第二句中的can是一词多义的双关语,既可以表情态动词“能、能够”,也当名词“罐装饮料”,而译为汉语“这罐能”,则清晰表述了英语中一词的两个含义。这里关于英语词汇can 的用法,也给中国群众增加了些知识。

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其优越之处,在翻译时应当妥善选择。但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应当指出双关语背后的文化现象,给其添加必要的注释。文化背景的补充将有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

2.译为双关语。即便“双关语不可译”这一观点仍然存在,仍旧有翻译家将双关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双关语。比如,

例25:BEROWNE.... By the world, I would not care a pin if the other three were in.

朱生豪将这句话翻译为“凭着全世界发誓,即使那三个家伙都落下了情网,我也不以为意。”“落下情网”清晰地将谈恋爱及谈恋爱所面临的如网般的复杂情况表述出来,一语双关而简洁明了。

例26:KATHARINE. No, I'll not be your half.(Love's Labor's Lost, Scene II)

朱生豪将翻译为:不,我可不和你配对儿。这个例子将原文本意“我不想和你共享”和“我不想成为你的妻子”用“配对儿”一语双关地表达出来,巧妙至极。除此之外,还有苹果公司的广告词:

例27:“Every kid should have an apple after school.”

其译文为:每一个孩子在放学过后都应当有一个“苹果”。给“苹果”加上了引号,暗示每个孩子都应当在放学后吃一个苹果,每个孩子放学后也应当有一台苹果电脑。苹果公司广告语一语双关,令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见,在准确表达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少数的双关语可以直接译为双关语。双关语不论译为双关语还是非双关语,都应当为清楚地表词达意和文化交流服务。

五、合理而严谨地使用双关语

双关语的巧妙使用有诸多益处,让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央视女记者王冰冰因甜美容貌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深受观众喜爱,她的个人视频日志下网友有评论:

例28:“今天天气好冷,我的手是冰冰的,心也是冰冰的”,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天气之冷,也表达了对冰冰记者的喜爱。这样的言论是文明的、妥善的、可爱的。

但是,如果用词不够严谨,将会引起曲解与误解。曲解多为有意识的,恶意的曲解具备攻击性,强词夺理、攻击伤害他人,属于不文明、不道德乃至违法因素。比如:

例29:甲说:“不要动手!”乙踢了受害者一脚,并狡辩:“我没有动手啊。”

误解多为无意识的,或是两种语言文化冲突、象征意义不同的结果,亦或是词语一词多义、同音异义酿成的后果。在欧美国家,人们常用“小老鼠”形容活泼可爱的女孩,但是在中国,“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是老鼠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汉人用乌鸦骂人,乌鸦常象征着不祥,但在尼泊尔,乌鸦是“神的使者”,是吉祥的象征,而在日本,乌鸦是超度亡灵魂的使者,可敬却又可怕。因此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日常交际中,不同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前提起,他们会有不同的情绪与理解。在中国“前”与“钱”同音,曾有官僚腐败分子笑称,

例30:“我们要向前看,更要向钱看。”

“前”意为前途、仕途,“钱”则意为钱途、发财。思想态度之不端正令人咋舌。

总而言之,双关语的巧用、妙用值得鼓励提倡,但其可能导致的误解应当尽量避免,以防导致冲突。而有意的曲解则不允许、不可为。合理而严谨的表达、使用双关语是所有文字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

结语

双关语和语境紧密相连。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一国文化的双关语对另一国不同。了解双关语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关系是有益的,也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二者联系的深入探究,加深了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赏析认知。它有助于我们做一名更好的文化传播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同时,也帮助中国人民扩展视野,“开眼看世界”。文化交互是双向的,将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展现给外国友人,将西方文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吸收和保留,待双方的偏见消除,中西之间的交往交流将会更加顺畅而友好。

参考文献:

[1]沈志和.“pun”与“双关”比较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2 (3):29-35.

[2]柳萍.双关语的翻译研究——以《爱的徒劳》中双关语的翻译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5-97.

[3]王志伟.论中国文化中的双关传统[J].湖北社会科学,2009 (4):109-112.

[4]林婷婷.译谐译趣:英语情景喜剧中双关语字幕翻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7-61.

[5]游洁.论霍译本《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基于德拉巴斯替塔的雙关语翻译理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3-125.

[6]繆明珠.从文化因素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创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123-124.

猜你喜欢
双关语文化传播翻译
浅谈俄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
大脑如何感受幽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