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1-08-27 01:55张猛刘鲁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张猛 刘鲁平

摘 要 以浙江省50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双高”院校遴选条件的10项标志性成果为研究依据,全面比较分析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基础和优势,发现浙江高职院校因社会需求推动质量提高,专业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系列重大改革持续部署推进。未来,要切实推进浙江省“双高计划”的落地实施,需要围绕大局提升发展站位,把准方向提升改革引领,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力,凝聚合力提升浙江品牌。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标志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5-0051-06

2019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1],全国首轮遴选立项56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141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中,浙江省推荐申报的15所高职院校全部入围,包括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6所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9所,入围项目数量仅次于江苏省,位列全国第二。据统计,从入围A档数量上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和江苏省并列,是全国前十院校最多的省份之一;从入围院校占比上看,浙江省入围“双高计划”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比例为30%(15/50),全国排名第一(江苏省为22.2%,20/90;山东省为19.2%,15/78;广东省为16.1%,14/87)。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制定实施了若干重大关键性项目,如开展省级高职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遴选建设5所重点校和15所优质校;开展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分两批遴选12所院校的16个专业进行高职本科试点;开展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遴选建设150个高职优势专业和200个高职特色专业,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办学、高标准引领[2],为全省高职院校参与国家“双高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参照国家级项目做法,浙江省经过多轮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于2020年底组织实施省级“双高计划”项目,项目面向高职也面向中职,计划遴选建设15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并分A、B两类遴选建设3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和150个中职专业,全面开展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3],旨在国家项目优中选优的基础上扩大省级项目建设的覆盖面,更加强调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能力,更加突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继续保持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努力成为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浙江省“双高计划”遴选文件,已入选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A档)、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A档)、杭州职业技术学院(B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B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B档)、温州职业技术学院(C档)6所高职院校自动认定为省域高水平学校。其他44所高职院校均符合条件可参与申报遴选。截至申报期结束,全省有39所高职院校提交申报书和建设方案,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筹)5所高职院校未参与申报。

(一)全省50所高职院校的标志性成果分析

国家“双高计划”的遴选条件是9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5项,包括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国家重点专业、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学生国赛获奖、教师国家奖励、校级竞赛制度及国赛承办、校级质量年报制度等成果指标。浙江省“双高计划”的遴选条件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将其中6个成果指标的级别调整为省级及以上,并增加“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成果指标,同时要求申报高水平学校需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或在10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8项。全省50所高职院校的各项成果指标分析情况如下。

1.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遴选条件要求近两届获得过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且是第一完成单位。数据统计2014年、2018年连续两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2014年、2016年连续两届的省级教学成果奖。统计分析,从获奖数量上看,浙江省高职院校共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3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6项、二等奖88项;从获奖院校上看,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有9所院校、获二等奖的有17所院校,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有26所院校、获二等奖的有33所院校,未获奖项的有13所院校。在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虽然获奖项目数位居全省高职第一、第二,分别是7项、6项,但是两所院校至今未能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2.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遴选条件要求主持或联合主持过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且应用效果好。数据统计2010-2019年教育部立项项目。统计分析,从立项数量上看,全省高職共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2项,其中,第一主持的24项,联合主持的18项。

3.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遴选条件要求承担过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因浙江省未列入国家教学诊改试点省份,全省也没有一所高职院校立项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故数据仅统计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级3个批次和省级2个批次项目、省级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诊改试点2个批次项目,以及连续3年的国家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项目。统计分析,从项目数量上看,全省高职共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73项;从项目院校上看,承担国家级试点项目的有17所院校,承担省级试点项目的有41所院校,未承担过试点项目的仅有9所院校。

4.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

遴选条件要求有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数据统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省“十三五”优势专业。统计分析,在百所国家示范校中,全省有6所学校的29个专业获批立项;在百所国家骨干校中,全省有5所学校的19个专业获批立项。此外,全省高职共有44所学校的150个专业获批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仅有6所院校未获批任何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5.省级及以上就业创业典型

遴选条件要求近5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省级及以上就业创业典型。数据统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个批次项目,省级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统计分析,从项目数量上看,全省高职共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4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所、省级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13所;从项目院校上看,获2项国家级就业创业典型项目的仅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获1项国家级项目的有9所院校,未获得过省级及以上就业创业典型的有34所院校。

6.国家级及以上学生竞赛获奖

遴选条件要求近5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因全省没有高职院校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故数据仅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获奖数量上看,2015-2019年全省高职共获奖589项,其中,一等奖144项、二等奖244项、三等奖201项。从获奖院校上看,获得过一等奖的有29所院校,二等奖的有37所院校,三等奖的有37所院校,另有9所院校从未获得过国赛奖项。此外,5年累计获奖项数在20项以上的有8所院校,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4年获奖项数位居全国榜首。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获奖数量上看,2015-2019年全省高职共获奖14项,其中,银奖3项、铜奖11项。从获奖院校上看,获银奖的有2所院校,获铜奖的有7所院校,另有43所院校未获得过国赛奖项。2020年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1金2银”的优异成绩,成为省内首个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金奖的高职院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统计2015-2019年国赛成绩,全省高职仅有2所院校获奖,分别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大挑”一等奖1项、“小挑”铜奖1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大挑”二等奖1项、“小挑”银奖1项。2020年底,浙江省高职院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共获得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6项,获奖院校达到7所。

7.省级及以上教师奖励

遴选条件要求教师获得过省级及以上奖励。数据统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国家级教学团队。全省高职仅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另有11所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省级以上名师。全省高职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仅有4人,分布在3所院校;获评省级高校优秀教师58人,分布在30所院校。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从获奖数量上看,2015-2019年全省高职共获奖35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从获奖院校上看,获得过一等奖的有6所院校,二等奖的有7所院校,三等奖的有7所院校,另有38所院校从未获得过国赛奖项。

8.省级及以上竞赛承办

遴选条件要求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5年承办过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统计分析2015-2019年,共有34所高职院校累计承办386项省级赛项,共有8所高职院校累计承办17项国家级赛项。

9.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项目

遴选条件要求近5年获评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数据统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批次项目、省级2019-2020年度“五个一批”产教融合项目(申报主体单位),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单位)。统计分析,从立项数量上看,全省高职共有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0个、省级“五个一批”产教融合联盟1个和产教融合工程项目21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9个;从立项院校上看,共有28所院校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项目51项。

10.校级质量年报制度

遴选条件要求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按要求发布学校质量年度报告。据统计,因学校质量年报缺失“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被通报的有6所院校,其他院校近5年均未有负面行为被通报。

(二)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遴选结果分析

2020年12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公布了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名单,确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等50所中职学校为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30个高职专业群、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的生物技术制药等150个中职专业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4]。浙江省“双高计划”的落地实施,是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浙江省落实“确保高职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结合国家“双高计划”遴选结果,浙江省高职共有2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5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分为26个A类建设专业群和25个B类建设专业群。统计分析,从专业分布上看,72个高水平专业群涵盖15个专业大类37个专业小类,仅有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新闻传播、公共管理与服务4个大类没有专业群立项;从产业布局上看,72个高水平专业群中有55个专业群紧密对接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专业群布局对接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匹配性和契合度。

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项目,创设省级项目载体,快速启动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国家、省域两级互补的建设梯队,在进一步扩大“双高”建设覆盖面的同时,更是对“双高”建设项目做了再延伸、再深化,尤其是填补了信息、健康两个浙江重大产业领域没有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的空白,突出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浙江特色,充分体现了浙江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领先优势。

二、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机遇与挑战

浙江省“双高计划”的落地实施,是对国家“双高计划”的扩展和补充,为全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建设与发展定好了位、开好了局。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依然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的部署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都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担当和责任,国省联动的“双高计划”更是赋予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强劲的生命力和行动力。

一是社会需求推动质量提高。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人力资源支撑,而实现“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5],社会需求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专业特色发展愈加鲜明。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支撑区域中小规模产业向集约化发展、中高端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轉变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6]。同时,适应产业集群发展,以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的核心专业为龙头,推动专业集群发展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将成为新时期高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是系列重大改革部署推进。国家层面先后部署推进了诸如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立“1+X”证书制度,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建设任务,进一步激发高职教育的发展活力。同时,也亟需省级层面布局一批专项的试点改革与建设任务,通过先行先试为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和经验。

浙江省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挑战。一是职业教育虽然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能否有效引导高职院校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办学软实力,主动适应办学类型的变革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7]。二是围绕专业内涵建设,如何构建高水平专业群的办学标准和体系,紧密对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全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势还需深入思考。三是现行的制度保障体系能否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覆盖,切实保障所有“双高”项目从计划到实施过程的绩效转化,有效发挥“双高”院校在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三、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对策

一是围绕大局提升发展站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就是: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实际行动。“双高”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排头兵”,要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新期待,在新形势下以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重新审视学校发展建设的目标定位,积极谋特色、显优势、提质量,整体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尽最大可能把新目标、新定位量化细化具体化到工作举措上、体现到“双高”建设的精神状态上、落实到工作成效上,努力成为展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二是把准方向实现改革引领。“重要窗口”意味着“双高”建设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是普通的工作成果展示,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具有深远影响的展示。因此,必须把准“双高”建设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把高水平建设的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育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技术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改革破题,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提升院校治理水平、加大政策供给力度等重要改革领域,积极探索、突破瓶颈,通过出高招、出实招、出妙招,努力出标准、出制度、出成果,以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力。“双高”建设是教育领域的系统工程,也是与产业相关、社会相关的融合工程。“双高”院校要紧紧抓住浙江“改革开放再出发,八八战略再深化”的历史机遇,跳出教育看教育,一方面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找准、找好与产业需求的契合点,服务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资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搭建产教融合发展更高的平台、创新更活的机制,有效聚合产业链、创新链和专业链、人才链之间的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与专业之间深层次、多元化的交叉融合,形成“共建共享、互惠多赢”的政校行企合作良好生态,提升学校在人才队伍、教学条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力,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提升话语权、提高贡献度。

四是凝聚合力提升浙江品牌。“双高”建设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双高”院校既要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充沛干劲,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钉钉子精神,努力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积极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共同体,通过组建“双高”院校联盟等形式,共同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国家职业教育重大问题,推动我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14号,2019-12-10.

[2]孙凤敏,王斌,潘珂,程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办学、高标准引领的新思路——2019年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9(36):29-34.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Z].浙教职成[2020]45号,2020-09-30.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公布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名单的通知[Z].浙教厅函[2020]157号,2020-12-11.

[5]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1-95.

[6]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7]赵伟,孙英.职业教育类型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98-103.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与改革重点
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
谈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对新形势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