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读

2021-08-27 02:41
决策探索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刘奇林毅夫生产率

林毅夫

继续利用“后来者优势”深挖经济增长潜力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改革开放,但绝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迷失的20年”,只有中国在1979年至2019年的40年间实现了平均9.4%的经济增长速度,且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增长奇迹,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即利用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从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尽管存在人口老龄化、外部环境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林毅夫认为,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只要保持定力,继续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及新经济带来的“换道超车”优势,仍可以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

蔡昉

数字经济时代应高度重视就业政策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发展数字经济还是要注重就业。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把就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政策要求赋予其中。

“数字经济时代应该打造一个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可能靠所有企业同步取得生产率进步,而只能靠生产率高的企业生存、发展,生产率低的企业退出、萎缩,甚至死亡。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率高的企业可以得到新的更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整体生产率得到提高。在整个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有企业、有产能要受损的,被竞争破坏掉的。然而,这个过程可以破坏产能、企业,但不能破坏‘人,因为劳动力是被承载在人的身上的。那么如何促进就业、保护人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在更高的科技发展,比如數字经济发展条件下,这个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所以,需要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统一来解决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问题。”蔡昉说。

陆铭

人口流动并不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

“提到人口流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背后的原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但人口流动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吗?关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到底关注的是总量不平衡还是人均不平衡?我们口头上谈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总量,如果换‘人均角度,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演讲中这样表示。

“展望未来,我们预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人口会是中国的集聚点,远离中心城市,人口就相对较少。中国人口在中西部围绕着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布局,远离中心城市的区域会成为人口负增长的地区。这是不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是的。根据预测,当未来中国人口逐步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聚时,中国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将缩小到日本和美国现在的水平,中国会成为现代化国家——经济和人口高效集中在少数地区,但地区间在人均意义上达到平衡发展。这恰恰就是中央所希望实现的‘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趋势。”陆铭认为。

刘奇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用好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

“我认为,要做好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关键是用好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蓄的多方面能量还可以继续释放,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刘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一是几万亿项目投资的溢出效应,可以对乡村振兴起到强力支撑作用。二是几百万干部队伍培养的溢出效应。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许多干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接下来该如何继续用好这些人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扶贫搬迁的溢出效应。脱贫攻坚期间,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接下来需要继续巩固这一成果,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能致富。四是产业扶贫。五是精准理念的溢出效应。抓乡村振兴同样要用精准的方法,科学把握乡村发展的变化趋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六是提升社会关注度的溢出效应。通过脱贫攻坚,全社会对乡村的现状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这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万众一心、合理奋进的能量,助力乡村振兴。”刘奇说。

猜你喜欢
刘奇林毅夫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ulations of equity—based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d USA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科学小卫士(三)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