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供能水平下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021-08-27 04:36叶孟柯胡佳豪谢李星石宇谭晔邓小慧刘雪婷马鹏睿王吉文利新
中国食品 2021年15期
关键词:淋巴细胞猪油血常规

叶孟柯 胡佳豪 谢李星 石宇 谭晔 邓小慧 刘雪婷 马鹏睿 王吉 文利新

血常规(血细胞分类)是当今医学界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生理指标的最常用检测手段,其中许多项具体指标能够迅速地对机体内病理改变做出反映,因此不管是对于疾病诊断还是后期住院治疗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率和肥胖率的上升与心血管疾病的上升和血液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而现阶段膳食油脂摄入过量已成为人们肥胖率普遍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状况改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膳食中油脂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而不同的油脂因其脂肪酸组成、微量活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等都不相同,因此摄入不同油脂对健康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Jacqueline等报道指出Omega-6脂肪酸会增加炎症的发生,Tabibi等报道亚麻油对血液状况具有显著影响,Lin等报道指出应用某些植物油可以起到抗炎作用,Delgado-Lista等发现橄榄油对血小板的凝血、止血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曾禹发现适量摄入猪油可以通过升高循环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王吉等发现摄入适量的玉米油与猪油1:1调和油能提高小鼠肝脏氧化能力,降低氧化损伤。

2012年,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油脂摄入量(42.1g/d)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1/3,油脂占比为32.9%,已经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30%的推荐上限值。所以在居民长期保持高油、高脂的饮食背景下,探讨不同油脂摄入水平下,居民最常食用的各类油脂对机体各项指标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本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长期模拟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将植物油与动物油(猪油、大豆油及其调和油)搭配食用,饲养周期共24w,探究三种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居民膳食中食用油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选用180只SPF级8w龄雄性C57BL/6J小鼠,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2.主要仪器。血常规检测仪器:英诺华HBVET-3血细胞三分类分析仪。

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小鼠以基础日粮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5笼,每笼3只。正式实验每组分别饲喂油脂供能水平为15%、25%、35%、45%的四种纯化饲料,其饲料中添加油脂为:猪油、大豆油、猪油大豆油1∶1调和油,实验周期共24周。室温控制在24℃-26℃,每天早8:30晚8:30准时开关灯,每周2次更换垫料,饲养过程自由采食及饮水,第24周末禁食不禁水12h,随后进行采血工作。

4.血液采集。实验结束后,小鼠用10%水合氯醛(国药集团)按0.004mL/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摘眼球取血至EDTA抗凝管中,取血后脱颈处死,4h内完成检测。

5.饲料配方。饲料中猪油由采购自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猪板油炼制所得,大豆油购自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的福临门大豆油,调和油则是指猪油:大豆油=1:1。所有饲料均由南通特洛菲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饲料具体成分见下页表1。

6.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同一脂肪供能水平组间比较,使用One-way ANOVA分析,事后檢通过LSD方法实现, 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二、结果与分析

1.脂肪供能15%饲料模型下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相关影响详见下页表2。由表2可知,Lar组和Soy组之间的白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但Lar组和Soy组的白细胞数量都显著低于Mix组;Lar、Soy、Mix组之间的LY、MO、GR、LY%、MO%、GR%、RBC、HGB、HCT、MCV、MCH、MCHC、PLT、MPV、PCT都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15%供能水平的饲料模型下,食用不同油脂除了对白细胞有显著影响外,其余血液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2.脂肪供能25%饲料模型下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相关影响详见表3。由表3可知,Lar组中性粒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都显著高于Mix组;Lar和Soy组的淋巴细胞百分数均显著低于Mix组;Mix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Lar组;Soy组血小板数目显著低于Mix组。以上结果表明,在25%供能水平的饲料模型下,食用不同油脂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目具有显著影响。

3.脂肪供能35%饲料模型下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相关影响详见下页表4。由表4可知,Lar组和Mix组之间的白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但Lar组和Mix组的白细胞数量都显著低于Soy组;lar组、Mix组淋巴细胞数量都极显著低于Soy组;Lar组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Mix组;Lar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Mix组;Lar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Mix组。以上结果表明,在35%供能水平的饲料模型下,食用油脂种类的不同对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和血小板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淋巴细胞数目影响极显著。

4.脂肪供能45%饲料模型下不同油脂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相关影响详见下页表5。由表5可知,Lar组和Soy组之间的白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但Lar组和Soy组的白细胞数量都显著低于Mix组;Soy组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低于Mix组;Lar组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Mix组;Lar组单核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Mix组;Lar组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Soy组;Lar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极显著低于Mix组,Soy组显著低于Mix组;Lar组血小板数目和血细胞压积都显著高于Soy组。以上结果表明,在45%供能水平的饲料模型下,摄入不同油脂对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和血细胞压积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淋巴细胞数目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影响极显著。

三、讨论

血常规检测对是否感染炎症、贫血、患血液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膳食油脂不仅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而且能为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但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及微量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不同,因此不同油脂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本次研究发现,在15%饲料模型下调和油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上升,结果提示摄入过多调和油有增加炎症和细菌感染的风险;但摄入不同油脂对血液状况的整体影响差异相对较小。在适当提高了油脂供能水平的25%饲料模型下,发现不同油脂摄入虽对白细胞数目无显著影响,但猪油组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调和油组,造成了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百分比发生改变,因此提示猪油组相较于调和油组更可能会引发组织损伤、急性和化脓性感染,这与前人研究相吻合。豆油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调和油组,这可能是由于长期食用植物油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或血小板破坏增多,这和Delgado-Lista的研究结果一致。

油脂供能水平35%饲料模型下,豆油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猪油组和调和油组,这证明在35%供能水平飼料模型下,豆油更可能引发机体的炎症和细菌感染。豆油组的淋巴细胞极显著高于猪油与调和油组,这也进一步表明长期食用豆油可能会引发机体病毒性感染。猪油组淋巴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调和油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调和油组,这表明相较于调和油组,猪油组更易发生病毒感染。Zheng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猪油会诱导肝脏纤维化,这与本研究中猪油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调和油组的结果相吻合,结果提示了长期食用动物油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肝纤维化。

油脂供能水平45%饲料模型下,调和油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猪油和豆油组,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豆油组、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猪油组。综合三项数据分析表明,在45%供能水平饲料模型下调和油组更易导致机体诱发炎症和细菌感染。猪油组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豆油组,而且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极显著低于调和油组。综合分析表示,猪油组相较于豆油组而言更易引起小细胞性贫血;相较于调和油组而言更易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猪油组血小板数目和血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豆油组,这表明长期食用猪油可能会加强体内的凝血功能。

四、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膳食油脂供能水平从低至高的三种不同油脂对血液状态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低脂组油脂种类的不同对血液指标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油脂摄入水平下不同的油脂无法显示出差异显著性。中低脂组猪油相较其它组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影响较大,更易引发炎症及细菌感染,豆油对血小板影响较为显著,可能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多。中高脂组调和油对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影响较小,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高脂组调和油对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影响较大,与中高脂组结果完全相反,可能是当油脂水平过高时调和油反而会更易加剧炎症发生和细菌感染的风险,高脂猪油组相较于豆油组更具有引起小细胞性贫血的风险,但可能加强体内的凝血功能。[基金项目: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经费资助(2020NK2032)。]

作者简介:叶孟柯(199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营养代谢与动物保健。

通讯作者:文利新(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营养代谢与动物保健。

猜你喜欢
淋巴细胞猪油血常规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黄油代替猪油不利心脏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蔡澜谈食材》之猪油
猪油是好东西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