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08-27 06:14方堃杨贇陈雅楠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科研培养模式

方堃 杨贇 陈雅楠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要求加快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同质性强,教学模式单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度低,人才培养预期、学生职业发展意愿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教学、学习之间碎片化等诸多问题,很难满足新时代公共管理卓越人才需求。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探索借鉴教育学前沿理论,构建基于“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

公共管理类专业一直肩负着为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已演变为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专业群。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迫切需要更多的以公共管理为主的跨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本文立足时代需求,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评价,教师角色转换与回归,多样态教学方法选择、人才培养考评体系应用等多维度进行探析,希望从理论与实践双向构建基于“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理论阐释

“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德国统治阶级为挽救德意志,洗刷国耻,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实现民族复兴,对大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柏林大学创始人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新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教养相结合”,新大学的发展应秉持“孤独和自由”,以“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办学方针,逐渐确立科研、教学、学习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此后,科研成了连接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形成了紧密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对近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着眼于教学、科研与学习的有机融合。针对“科研飘移”与“教学飘移”问题,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率先提出“科研教学一体化”原则。尔后,为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到来,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在“洪堡原则”基础上,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进行研究后,提出构建“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设想。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该问题的研究,普遍认为应建立“人才、学科、科研”一体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层面,开展了诸如“校企协同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霍东霞,2018)、“产学研用互动培养”(严大龙,2018)、“平台-技能-实践-应用联动培养”(贾博等,2019)等模式的尝试。

伯顿·克拉克在《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一书中指出,“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比传统的“教学科研相统一”具有更明显的优点,可以有效避免不包含学习科研和教学极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教授從事的科研远离教学,更没有把学生包括进去,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成分被忽略。如图1所示,“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最关键的是营造师生相处如同双重螺旋线的理想环境,它由一个代表教学的教学群体和一个代表科研的科研群体相互缠结而成。

在该模型中,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的活动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转化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用是把科研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化为一种学习模式,科研同时使教授和学生定向,把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融合成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之网,这个双重群体成为现代大学避风的锚,守住大学的根本,避免科研教学相向漂移的浪潮。

二、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我国已经迈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数字技术将带来公共治理全方位变革,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公共管理学科呈现出交叉融入、综合集成、专业方向变化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新特征,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

以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为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围绕“新文科”等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趋势,深入阐释了伯顿·克拉克“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模型与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契合性与适应性。通过问卷调查、政策梳理、口述记录等形式,系统探究科研、教学和学习的连接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因素,总结凝练相关模式经验。特别是积极探索该模式与我校公共管理西部少数民族卓越人才计划、行政管理专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目标有效对接,关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象→理论→模拟→新现象”剖析。同时,面对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现实,瞄准公共治理的前瞻性、复杂性与交叉性,秉持“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价值取向,以教授为枢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整合多方协同育人资源,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打破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政府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国内与国外的边界约束,构建起科研、教学、学习三者互为“超链接”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跨学科整体培养

学科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如果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动,特别是以优势学科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就能实现协同创新育人目标。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由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通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学科体系。传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专业面向窄,学科交融深度有限,培养的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应对与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针对于此,应着力探究公共管理学科的创造性如何体现在既有学术轨道上的延伸,以及怎样用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替代旧概念、旧理论、旧技术,以科研撬动教学和学习整体联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治理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的新要求。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13部委决定联合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此背景下紧抓“新文科”专业优化和升级的契机,研究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管理本硕博一体化知识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大类有5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政治与行政学,涉及的学科涵盖了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学、医学和法学等。主张本科低年级强化通识、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认知实习;高年级注重学科交叉及专业核心学科、专业实习,通过参与研究生课题、科技创新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跟踪观察实验班、创新团队和各类特优生,促进形成电子政务、医疗卫生、社会救助、规划设计、地理科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资源环境等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教学研整体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须有赖于科研创新,在科研项目全过程融入教学改革,以教学和学习驱动科研项目持续创新。因此,应以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育为旨向,推动公共治理理念及方法创新性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形成教学研耦合机制。其中主要以大数据与政务效能、人工智能与智慧社区、人生风险与社会保障、土地整治与城乡空间重构等科研项目或实验项目为基础,通过共同开发与整合科研资源,加强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教育实践,再造科研带动教学和学习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流程。

另外,建议对本科第一学年主要以入学专业教育、实验室观摩和公共管理专业导论为重点进行培养方案改革,提高基础知识素养和专业认知能力;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主要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如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实习、学科竞赛等;第四学年除了毕业设计之外,通过学术报告发言和参加国际交流学习等高水平、国际化活动,促进学生与国际高水平学生团队同台竞技及交流互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以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及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支撑,面向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依托并发挥国家民委和湖北省重点学科、省级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等资源优势,以精英化培养为主体,个性化、国际化教育为两翼,培养志向远大、基础扎实、国际视野宽阔的公共管理学术精英和实践创新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还依托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校级重点研究部基地“民族地区人地关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优势,组建教授团队,通过成立师生共研小组、开展研究性教学、开启智慧课堂等方式,建立了城市民族事务大数据资源库、“百村”治理大数据资源库、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大数据资源库,打造了“科教研学”与“产学研用”互动互促的良性格局,顺势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升级改造、育人效果强化。

学生通过参与共研小组和智慧课堂,将科研知识内化为一种学习模式,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学术型视野和学术型研究人才的综合能力,应倡导实施科研、教学、学习融合育人的“七大工程”:在本科期间,学生至少写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至少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至少参与一次书稿撰写,至少参加一次创新训练计划或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发言,至少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至少参加一次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实习。

(三)政校企社整体培养

政府、企事业单位、NGO、社区作为多元治理主体,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急需大量掌握現代治理技术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研究发现,当代公共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价值取向是从“管理”逐渐向“治理”嬗变,公共管理应用性学科应从实际出发,重新思考学科进阶中的专业定位,甚至有的学校将“公共管理学院”更名为“公共治理学院”。鉴于此,要主动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应用性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2所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探索构建了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机理。从实践教学创新联合的角度审视,目前不少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不够,与社会治理创新匹配断裂,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实践型人才仍很紧缺。要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用人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创建“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共同体”,集高校学术前沿优势及社会实践平台优势,以大数据教育科研联盟的形式,促进教学研资源共建共享。跨学科专业、跨高校院系、跨治理部门组建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师资团队,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以项目制形式贯穿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人才需求侧精准对接。

中南面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积极利用在鄂部属重点高校“7+1”联合办学优势,建立了公共管理理论教学创新联盟。在参与打造新型高端智库平台(中农院“三农”研究智库、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智库、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智库等)的过程中,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发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理论教学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互认专业课程学分,实现交叉培育,避免近亲繁殖;邀请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导师进课堂;选派师生赴实地挂职锻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指导本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共建名师工作坊等,全方位推动了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为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高层次学术人才支撑。

三、结语

构建基于“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通过前瞻性和靶向性教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示范,带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化等多学科交叉“大系统”研究为引导,完善本硕博纵向贯通、多科并重的横向交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打造教学、科研、学习“三位一体”公共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新格局,提高文科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邓雨鸣.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分化与整合——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思想评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3).

[2]崔鹏.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在我国大学中的组织与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20(6).

[3]张家旗,刘晏男,郝宏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7).

[4]阳程文,侯保疆.政校协同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5).

[5]黄佳圳,邓雪琳.“四力合一”: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数据能力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9(9).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度重点教研项目“基于‘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ZD19033);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KCSZX20013)。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科研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