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医药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究

2021-08-27 05:28冯轲杰吴倩郑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药工匠工匠精神

冯轲杰 吴倩 郑勉

[摘           要]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医药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医药行业强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更需要发挥医药“工匠精神”的作用。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从始业教育出发,结合传统课堂、多媒体平台、职业技能大赛、“产教融合”模式,为社会培养“大国药匠”作贡献。

[关    键   词]  医药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012-02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工匠精神”作为近几年的热词,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医药类高职院校是培养临床试验机构、卫生和社会卫生行业临床人员、药师等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基地,所重视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其本意相同,都是在追求“精益求精”。

一、医药“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医药“工匠精神”伴随着人类长期医药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全面地理解传统医药“工匠精神”的元素,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促进新时代德才兼备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上工:永恒的追求

《黄帝内经》中《灵柩·根结》篇有一段简洁的描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2]虽并非指临床医术之高低,但依旧可以看出“上工”指的是知识领域广泛、疾病诊断准确而且治愈率高的医药从业者,如扁鹊、葛洪、钱乙等,都专注于自身的医药之术,并且推崇药德的至高所求。

在新时代,“上工”更多的是一个目标,一种“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勇敢追逐,医药人苦学、勤思,不断锤炼专业技能,培养“大国药匠”。

(二)精诚:“药匠”的本质

早在唐代,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中就把医学精神的核心要义定义为“精”与“诚”[3]。

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家把“精”作为职业大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医药从事者的业务能力不求上进,其他优秀精神品质就都是纸上谈兵。宁松生在《医有体用论》中认为从医者必须“读书穷理”,否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费伯雄也发出了“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的感叹,足以看出博学、精通的重要性。

“诚”代表“诚实”“诚恳”等,我国传统医药行业讲求与人和善、医者仁心,因此行医或制药都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诚”待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皆是对“诚”的解读。同时,在“诚”中,不作假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不矜名,不计利,最后方以传世。

(三)传承:不灭的灵魂

由于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较为迟缓,一辈辈药匠,从生疏到熟练,与师徒传承密不可分,医药“工匠精神”在传承中薪火不断、发扬光大。战国时期著名医药学家扁鹊经长桑君禁方传授逐渐参悟,医术大成,并对自己的弟子也倾囊相授,认真指导;东汉时期的医学家郭玉医术无双、品德至上,多是受到了师父程高和师祖涪翁的影响,无论疾者家庭贵贱,皆全力施救,并用一手精湛的针灸术解众人之苦,为后世所称道。一次次的传承,一次次的精华汲取,才使得我国医药“工匠精神”力量越来越雄厚。

二、医药“工匠精神”发展的当代困境

随着医药行业的全球化和监管水平突飞猛进,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医药“工匠精神”发展的优质土壤。作为医药类高职院校,有利因素的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危机,下面就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情境为例来阐述。

(一)医药专业发展与定位不符

浙江教育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工作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因此药学专业理应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创新创业课程占比过低、实验实训课程时间利用不足等缺陷。例如,创新创业类公选课仅占全部公共选修课的16.1%,专业选修课中实验教学占比为20%,这些情况会直接影响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预期完成度。

(二)医药专业培养欠缺思想政治元素

中国自古以来对医药从业者的要求都是“精”与“诚”的统一。但目前,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更多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领,而且由于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年限普遍偏短(3年),容易出现思政课程和讲座仅仅是为完成任务的情况,造成学生思想不稳固的现状。

(三)医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契合度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医药类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契合度较低,就业时往往将薪资待遇条件排在首位,而缺乏对医药从业者职业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偏差导致这类学生毕业之后不愿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医院、科研平台一线工作。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就会导致医疗力量的吃紧,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流失。

三、医药“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新时代”,医藥领域信息化意味着医药行业将会面临着挑战和冲击,医药“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以诚待人、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都是冰冷的机器所无法替代的,亟须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重塑。

(一)追求品质:精神力量的接受与传承

由于高考选拔机制的因素,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需求,与专任教师共同商讨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培育过程体系。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上较同龄人更为独立,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学生就可以根据具体目标和自身现状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才能认识到医药“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与专注的意义,从而在专业学习中拥有更多的热情。

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激起学生对医药“工匠精神”的追求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特殊时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的微信公众号“药创未来”从2月份至6月份不间断报道教师、校友事迹,从中展现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学之后,举办了多次交流会,让师生面对面可以体会到成为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特质,我们医药类专业的学生也会逐渐树立起为国、为民付出的理想,在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职业也可以“反哺”成为医药“工匠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承者。

(二)走进课堂:知识与精神的完美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医药“工匠精神”在医药类高职院校扎根的重要形式,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具体落实上,首先,可以创立“一院一品”课堂,由不同的讲述者对精神内涵、模范故事、优秀人物等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课程内容专题;其次,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师生推送传播精神核心;最后,大力推进有关医药“工匠精神”的研究项目,不断了解医药类高职院校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为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帮助。

同时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已经有13年医药工作经验的实验员孙崇鲁老师就在育人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与学生进行交流,告诉大家坚持的重要性,要让专业与热爱相辅相成,砥砺前行。通过众多“药匠”经历讲述的洗礼,学生也对一线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素质愈发的明确,更好地激发培养医药“工匠精神”的主动性。

(三)产教融合:精神培养的出发点

医药“工匠精神”在书本上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走出去”,带领学生去探索在医药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医药类高职院校普遍在第三年安排学生实习,如何在实习之前就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医药“工匠精神”的萌芽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把高职教育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在医药专业高职学生初入校园时就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前往医药制造企业和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且可以了解到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帮助学生将医药“工匠精神”具象化。同时让“双师型”教师加入思政师资队伍,亲自引领学生进行医药“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更有说服力。

“产教融合”指导下的实习工作也体现着浓浓的“工匠情”。众所周知,“工匠精神”自始至终与传统的学徒制关联密切,医药企业会在实习前期指定一批“师傅”导师进行规培,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怀着谦卑的态度体会着师傅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在实习实践过程乃至就业后都可以将模范的力量不断内化转变为执行能力,是一种“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培养上更具“工匠精神”,毕业学生也更符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反馈、资源互补精进医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医药“工匠精神”须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明慧,张煌强.“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7):85-86.

[2]郭静,曾芳,余曙光.谨守经络病机 提高针灸临床诊疗水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94-96.

[3]蒋伟.工匠精神培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8):1074.

[4]马兴铭,王竞秋,张李峰,等.“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探索[A].中国免疫學会.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中国免疫学会,2018:398-399.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医药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WELLNESS TODAY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藏医药三大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