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08-28 15:17冉智浩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课价值

冉智浩

摘  要: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的光辉历史、优秀经验、榜样人物与光荣传统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育人资源。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引领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面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多方面挑战,要从深化理论教育、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入手,加强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队伍建设,实现长效育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党史育人格局。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课;价值;路径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革命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成功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史,更是一部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强烈的使命担当实行改革开放的改革史。在党的百年历程中,诞生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榜样人物,熔铸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光荣传统,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育人资源。当前,党史教育的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在高校思政课中缺乏足够重视。挖掘党史育人价值,发挥党史育人功能,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关注点。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多方面挑战,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思政课程本身的理论化特征、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不一等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高校党史教育引领性不强

党史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党史教育不仅要了解党的奋斗历史,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更要践行党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与光荣传统,引领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激励向前,在实践中践行党的优良品质,做到学史力行。目前,党史教育在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内容讲授、轻思想引领的问题。在思政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是当前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课程时间与课程内容有限,在教学中存在内容分散、整体性不强的问题,思想引领性不强,难以对学生形成整体引导。在党史教育活动中,部分党史教育教育主体没有充分把握党史学习的根本目的,过于注重党史教育的量,对相关文件精神执行不到位,将党史教育仅当做工作任务,更多进行理论内容讲解,对党奋斗历程中彰显的优秀传统缺乏充分阐释与宣传,对榜样人物的育人价值没有有效挖掘。直截了当的方式讲解党的历史,造成把党史教育上成历史教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党史教育的初衷,造成党史教育有其名、无其实。

(二)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不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作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其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当前,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思政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人生阅历较少、跨學科知识储备不够,对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容易造成思政课形式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现象,制约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3]部分中青年教师受职称评定、科研压力、家庭等因素影响,对思政课程的形式与内容重视程度不高,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开展思政课程。新时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对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形式新颖、内容多样。传统的思政课程开展形式难以与学生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爱好相吻合,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风生水起,学生低头玩手机成为大部分思政课程的常态。党史以其特有的吸引力与价值引领力成为思政工作的重要补充,对增强专业课教师育人水平,提高思政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舆论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深入,为不同价值观的文化交流渗透提供了多样化传播渠道,一些承载着西方价值观念与政治目的的不良社会思潮开始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普世价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本质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在各个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为达到自身政治目的,在各类活动中极力虚构历史和解构历史,肆意夸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失误,潜移默化地传播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共产党的错误思想倾向,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搞乱中国、在领土上分裂中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逐步消解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思潮在传播不同思想文化过程中,隐秘地传递西方价值观,试图达到价值渗透的目的。

受成长环境影响,部分大学生成长过程比较顺利,缺乏吃苦耐劳的实践体验,使得部分学生缺乏正确政治立场、崇高理想信念、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品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节点,三观尚未定型,对复杂事物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之部分大学生渴望刺激、追求新颖的接受取向,极易受到外在错误思潮的误导,这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的国情、舆情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因时而动,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以适应新的国情与学生的思想变化。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5]中共党史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激发担负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

(一)党史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支撑

一部中共党史集党自身建设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史、中华民族奋斗史于一体,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对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6]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革命时期为拯救民族危亡抛洒青春热血的的英雄,建设时期为改善中国贫穷落后面貌而抛洒青春热血的建设者,改革时期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先锋模范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对人民忠心、对祖国热爱的高尚情怀,为新时期教育青年提供了鲜活的育人资源。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与行为的拨穗期,是树立正确政治立场、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与激发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充分借助党史中的榜样人物与典型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党史教育中,引领学生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重温党的艰辛奋斗历程,践行党的优良品质与光荣传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立足中国、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为什么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认识上与情感上加深对党的认识。党史教育是一场鲜活的历史教育,在认识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中知党情、跟党走,达到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党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迫切需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试图在文化上否定中国、在舆论上抹黑中国、在情感上瓦解中国,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青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如何避免广大青年遭受西方错误思潮的误导成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百年进程中始终肩负着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无数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与复兴抛洒热血、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强烈的使命担当。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打破以往高校党史教育存而不显、显而不用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史育人价值。在党史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展示党的奋斗历程,宣扬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从而坚定对党的信仰。深入学习和践行党的光荣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辨别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让试图抹黑马克思主义、抹黑社会主义、抹黑中国的错误思潮不攻自破,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主动拒绝与抵制错误思想倾向的责任感,净化舆论空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党史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面临多方面挑战,对如何做好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指向,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因时而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诞生了可歌可泣的榜样人物,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育人资源。将党史融入思政课,借助共产党员中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的优秀品质,发挥榜样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行为指导,能与思政课形成互补。在思政课程中,深入剖析党奋斗历史中的典型案例与特定历史时期,宣扬革命时期诞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现代的大庆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借助鲜活的案例与典型人物开展思政教学,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形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引领力,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获得感。用党史教育来教育人、激励人和引领人,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将人生奋斗方向与时代同频共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自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践行以理服人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行为指导的主渠道。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开展理论灌输,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中,要找准政治站位,理直气壮地向学生灌输多样化的党史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事迹来讲清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艰辛历程,从时代背景与党自身的优秀品质讲清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中国立得住、强得起,打消那些试图将党的成功归结为偶然因素的错误论断。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从历史选择、人民选择与现实需要等方面讲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以及包括哪些优势,为学生在思想层面认同党,行为上维护党奠定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还应坚持理论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党史教育资源进行凝练与包装,根据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教育需求的多样性选择不同党史教育内容,将兼具启发性与引领性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化理论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不回避党在奋斗过程中曾出现的失误,如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引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去站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问题,认识到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艰辛,自觉向党组织靠齐,听党话、跟党走。对学生呈现的问题进行正面疏通,增强学生的党史学习水平与分析能力,防止被不良社会思潮与错误价值观误导,达到以理服人的教育目的。

(二)加强榜样教育,坚持以事化人

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8]优秀的榜样人物能够以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典型事迹彰显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党在近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榜样人物,如黄继光、雷锋、铁人王進喜、邓稼先、现代雷锋郭明义等,挖掘他们的典型事迹来吸引学生兴趣,积极阐释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诠释中国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光荣传统,在阐释一个个优秀党员过程中逐步升华到中国共产党,由对典型人物的认同上升到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挖掘身边的党史教育资源,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事迹与榜样人物进行榜样教育。开展“身边的共产党员”、“党史小故事”、“战斗英雄专题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有关党史的内容,讨论相关主题,增强学生对党史知识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三)加强实践教育,深化以情暖人

实践是获得理论认知的主要来源,更是深化情感共识,践行正确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9]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红色育人资源,如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塞罕坝等,这些“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光荣岁月,见证了党从弱小到强大的奋斗历程,其中蕴含的红色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博物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红色战斗遗址进行参观,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党的历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重温党史记忆,在缅怀革命先烈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形成呼应。同时,思政课还可以举办相关红色文艺活动与党史知识竞赛,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在比赛中重温党史中经典的故事情节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达到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

(四)加强党史教育队伍建设,实现长效育人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思政课长效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高校党史教育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理论教育水平。学校应该组织多种教研活动,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活动、经验交流会等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储备,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党史教学技巧,深入剖析党史故事与榜样人物,借助影视音像、动漫、VR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开展党史教育,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与引领力。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单纯传授党史知识的教学习惯,理清党史教育真实目的,树立思想引领意识,注重挖掘党史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党的优良品质,赓续党的光荣传统。同时,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厚的育人情怀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用自身的人格力量与实际行动去感召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

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党史教育主体。多元党史教育主体有助于丰富党史教育形式,凝聚党史教育力量,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除传统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教育外,还可以引进党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红色景区的讲解员以及历史学教师、党团工作者担任党史教育兼职讲师,发挥各自专业上的优势,挖掘丰富党史资源,利用多样化的党史内容来开展党史教育,形成党史教育合力。如红色基地讲解员可借助丰富多样的党史故事、党史文物来讲述党的历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党的历史。历史学专家可从纯历史的角度,剖析党诞生的时代背景、成长的时代环境、奋斗的艰苦历程,全面把握党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

四、结语

党史不仅在学,更在思。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用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感染学生,引领学生领略党的奋斗历程,学习党的奋斗精神,这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引领力,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党史育人价值,为党史教育进思政课堂提供技术、人员、物质与经验上的保障,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習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任欢欢,刘志宽.党史教育在思政工作中重要价值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20(03):95-100.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43.

[5]《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6]程刚.隐匿与彰显: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7):38-4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9-04(02).

[9]习近平韶山献花篮称红色旅游景点是常学常新的课堂[N].人民日报,2011-03-24(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思政课价值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粒米的价值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给”的价值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