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2021-08-28 10:03林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课标新教材模块

林昉

2018年1月16日高中课程方案与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步发布,2020年5月11日教育部印发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14个学科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也因由新课标的变化进行全新改版。如何基于全新课标、全新教材,落实学科培养目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研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新课标、新教材(下称“双新”)的主要变化,结合本地教学实施前后问卷情况,阐述对“双新”视阈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 教学实施前问卷情况

2020年8月进入“双新”教学前,笔者对福州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放新课标问卷,并对回收的204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了实施双新教学的基本条件及难点问题。

从回收数据反馈,本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龄集中在10年以上,其中16年以上的占比为56.86%,中级职称以上的占比为59.81%,大部分教师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师的专业构成如图1所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占63.24%,教育技术专业占24.51%,本地区师资在专业能力上应该能胜任新一轮的教学。

目前,本地区高中信息技术周课时量在8~12节的居多,属正常工作量范围。大部分学校配备2~3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配置的计算机数量为50~60台,基本能够满足正常的学科教学活动。

在新一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们认为项目式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不熟悉、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没有保证、学校基础设施支持等是实施的难点问题(如图2)。

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们反馈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计算思维”两个方面的培养较难把握。新课标必修模块涉及的六个主要内容对教师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需求(如图3),其中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的需求度最高(63.73%),这是因为在上一轮课标下,本地区选择“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较少,同时,这也反映出对本轮新教材中呈现的用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解决问题载体,大部分教师没有此方面的教学经验。

另外,在课程实施前教师们表示对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理解、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及项目学习教学法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表明本地区的教师面对双新变化的态度是积极的,通过有针对性的研训活动和自主学习,应能够顺利进行双新教学的落地实施。

● 教学实施后问卷情况

2021年1月,部分学校实施“双新”教学近一个学期后,笔者发放第二份问卷,并对回收的200多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双新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关于两个必修模块的课时分配,大部分学校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模块教学计划为36课时,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为18课时。在周课时安排上,因省、市行政部门有关文件对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要求,选择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完成学考的比例较大,因此,各校周课时安排一般为如表1所示的三种情况。

从课时安排上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时间相比上一轮课标被压缩四分之一,而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则必须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反馈课时与教学容量不对称,特别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模块的内容在难度上有较高要求,52.86%的教师认为课时偏少,其中“算法与程序实现”及“数据处理与应用”部分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来帮助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情况与实施前的问卷反馈相对一致,数据反馈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落实难度比其他三个核心素养难度大。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在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中任务驱动及讲练式仍是主要形式,但也看到超过半数的教师尝试用微项目进行教学(如图4)。这反映出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新教材实施的能力在逐步提升。

对新教材中呈现的Python编程解决问题的实施难点内容,教师们通过“提前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或“按教材逻辑线索,边应用边补充”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零起点的问题,两种方式的占比分别为41.41%和58.5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也反馈因课时受限,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较难拓展。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学生对Python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一般(如下页图5),不论是Python基础知识,还是在运用Python解决常见简单或综合问题方面都与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双新”视阈下的教学实施,教师们也尝试采用多样的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生自主及协作能力提升。例如,利用ITtools、UMU、微信公众号、QQ群、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空间、Moodle、超星学习通、OJ或自主开发的互动学习平台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体现出本地区教师具有一定的“双新”教学的实施能力,对新教材的教学处理也能基于教师理解进行合理重构,较好地促进了新课标理念和目标的落实。

● 教学实施思考

“双新”视阈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依据新课标培养目标和内容要求展开。通过问卷了解到本地区在新一轮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课时与教学容量不对称,二是教学实际与学习方式不对称。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下,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达成学科培养目标?笔者从教学实施的角度进行了思考。

1.基于学科大概念,关注教学本质

对于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教学,从学业水平考核要求来看,学生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即可参加学考,但目前两个必修模块教材是按照每本2学分、72个教学课时来设计的,而课标给予必修内容仅为3学分、54课时,比教学内容设计课时少四分之一。因此,在有限课时内完成课标对两个必修模块中16个内容的要求,一定要合理定位教学内容。新一轮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以达成“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强调让学生从认识身边的数据出发,通过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明白人类与计算机交流的基本通道,进而掌握数据加工、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若无现成工具软件,则需要将问题进行抽象,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构造出问题解决过程(算法),利用编程语言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新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以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为编程解决问题的载体,以算法设计为核心来完成教材中项目的学习,可见对问题解决步骤的分析与设计是学科思维的关键。樊磊教授提出“应以系统观和社会观的视角来看待数据、信息的流动与变换”,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的大概念可让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增值连接的环路,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新教学内容,不论采用何种版本的教材和案例支撑,建议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学科的四个大概念作为学科教学最本质的组成,它们是学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概括。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科大概念为教学主干来组织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知识的结构,有助于课标理念的落实。

2.采用多样教学法,提升综合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以大概念作为学科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侧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培养,新课标关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提倡通过项目式学习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可有更多的可能性。笔者梳理出新课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对四大学科概念的学业要求及相应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如下页表2)。

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环境,而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式教学,学生需要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真实的问题,经历项目分析、问题生成、分解项目、实践探究、成果展评等环节。教育部审核通过的五套新教材体例中均呈现了项目式教学的路径,但从福州地区第一轮实施情況来看,项目式教学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为实施时间和资源准备两个方面的原因,同时大部分教师对项目式学习测评与学业水平考试方向把握不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和讲练式仍占比较大的比重。

在“双新”教学进入实施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在普遍减少,而学科教学内容却在不断递增,新课标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基本涵盖并超载上一版教材中必修+选修的所有内容,所以对学科教学方式进行合理优化是十分必要的。从有效利用课堂效率的角度出发,对于事实类知识和关键技能,教师通常通过直接讲解、示范的方式来呈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也往往从简单到复杂来进行递进式的知识连接,但在片段性的概念和分散性的技能学习中,学生很难发现知识间的本质关联,在没有明确的有意义的学习脉络的支持下,这是有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因此,建议教师可基于学情和教材重组内容,同时体现学科知识本质联系和有意义情境的构建,通过分步骤的任务及活动来承载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各自的知识系统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论是在基于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或是双主体的教学中,均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达成素养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标新教材模块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