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照射剂量的估算

2021-08-31 07:01蒋丽莎向镛兆刘斌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核医学探测仪技师

蒋丽莎 向镛兆 刘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成都 610041

99Tcm-MDP骨显像是临床核医学最常见的诊疗项目之一[1],我国核医学现状的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99Tcm-MDP骨显像达128.5万例次[2]。近些年,随着99Tcm-MDP骨显像诊疗数量的逐步增加,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医护人员存在潜在照射风险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3-5]。本研究估算了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的照射剂量(radiation dose,RD),以期评估公众及医护人员实际辐射风险的高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9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行99Tcm-MDP骨显像的6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4~82(55.1±12.8)岁。包括乳腺癌24例、肺癌18例、前列腺癌13例、其他恶性肿瘤9例。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

1.2 仪器与药物

99Tcm-MDP由成都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5%)。显像仪为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Skylight双探头SPECT仪。辐射剂量的监测使用美国Inspector公司的手持式核辐射监测探测仪(IA-V2型),使用盖革-弥勒计数管,有效直径为45 mm,云母窗密度为1.5 mg/cm3。剂量测量范围为0.01~1100 μSv/h,测量灵敏度为350 cpm/(μSv·h)(cpm为每分钟计数),测量精确度为±10%。

1.3 显像方法

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 740~925 MBq 3 h后,行全身前、后位骨显像,扫描速度为15 cm/min,参数:能峰140 keV、能窗20%、矩阵1024×256、放大倍数1.0。

1.4 辐射剂量的测定

将手持式核辐射监测探测仪置于距地面1 m高的铅柜并保持固定,先测量本底剂量当量率(dose-equivalent rate,DR)。嘱患者于静脉注射99Tcm-MDP 后15 min 分别直立于探测仪前的1.0 m和0.3 m处[6-8]进行DR的测量。每次测量时间为60 s,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时,患者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仪的探测窗保持平行。分别用距患者1.0 m和0.3 m处的DR减去本底DR,得到距患者1.0 m和0.3 m处的DR,记作DR(1.0 m)和DR(0.3 m)。

1.5 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照射剂量的计算

按照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CRP)155号出版物[9]提出的公众人群RD的计算方法,根据公式(1)计算99Tcm-MDP 骨显像患者对公众的RD,以下公式均参考文献[9]。

本研究假设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后3 h开始显像,核医学技师因指导体位摆放短暂接触患者,接触时间为5 min,接触距离为0.3 m,即t1=3 h,t2=3.08 h,根据公式(2)计算核医学技师接触1例99Tcm-MDP骨显像患者的RD:

假设99Tcm-MDP注射后3.5 h患者完成显像,离开核医学科室,开始接触工作同事和家庭成员,即t1=3.5 h,t2=∞,将不同的OF(即0.25、0.33)代入公式(3)分别计算家庭成员和工作同事的RD:

患者完成显像当天若全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即t1=3.5 h,t2=24 h,OF=1,并假定患者与邻座乘客的距离为0.3 m,根据公式(4)计算邻座乘客的RD:

符合正态分布的RD以x¯ ±s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的DR

静脉注射99Tcm-MDP 后15 min,64例患者的DR(1.0 m)为15.9~32.7(22.6±3.6) μSv/h、DR(0.3 m)为70.8~154.2(105.5±20.9) μSv/h。

2.2 RD

99Tcm-MDP骨显像患者与公众及核医学技师接触产生的RD见表1。

表1 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产生的照射剂量(μSv)Table 1 Radiation dos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nuclear medicine technicians from contacting patient undergoing 99Tcm-MDP bone scintigraphy (μSv)

3 讨论

全身骨显像是核医学主要的诊疗项目之一,99Tcm-MDP是其最常用的显像药物[1-2]。99Tcm-MDP在患者体内的代谢率是决定公众及医护人员RD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鲜见通过实测患者的外照射剂量率,同时结合99Tcm-MDP在患者体内的代谢率,对公众的RD进行估算的报道。本研究根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定义的OF值,依据ICRP发布的99Tcm-MDP在人体的代谢数据,综合考虑了99Tcm-MDP在人体内的生物和物理代谢过程,对公众的RD进行了估算。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按照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740~925 MBq99Tcm-MDP的用药方案,99Tcm-MDP骨显像患者在完成显像离开核医学科室后,当日即使与配偶同床共寝或全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众的RD也远低于ICRP提出的1 mSv/年的限值[11]。这表明,对公众的照射风险而言,99Tcm-MDP骨显像的“安全窗”较宽。在完成检查后,患者基本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可不受限制。

核医学技师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本研究估算了核医学技师因指导体位摆放,短期接触99Tcm-MDP骨显像患者时的RD。每接触1例99Tcm-MDP骨显像患者,核医学技师的RD为3.9~8.5(5.8±1.2) μSv。以ICRP提出的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年均受照剂量≤ 20 mSv计算[11],1位技师1年内接触2347例99Tcm-MDP骨显像患者,其受照剂量才达剂量限值。

制定辐射防护措施及指导意见时,应在确保公众和核医学技师的RD不超过剂量限值的同时,兼顾核素诊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应过度地限制患者的社会和家庭活动。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99Tcm-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产生的RD较低,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不必过度担心、恐惧接触99Tcm-MDP骨显像患者。

本研究未能多时点实测99Tcm-MDP在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而是通过国际权威机构ICRP提供的99Tcm-MDP生物代谢信息,估算99Tcm-MDP在患者体内的代谢,由此进一步推算患者对公众和核医学技师的RD。目前,对于物理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多是通过多时点实测方法了解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12]。但对于99Tcm等物理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核素,多是依赖现有的人体代谢动力学模型[13]。未来如何精确测量物理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核医学技师在核医学诊疗的全过程中,如放射性药物的分装、显像仪器的质控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辐射。放射性核素挥发造成的吸入式内RD也同样存在。目前的研究多根据核医学技师某一工作岗位或工作环节的特点,计算并评估其RD,无法测量核医学技师工作过程中全部的RD。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在患者注射99Tcm-MDP后较短时间内与其接触,RD较低,不必担心或恐惧。

利益冲突本研究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蒋丽莎、向镛兆负责现场的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刘斌负责方法的建立与论文的审阅。

猜你喜欢
核医学探测仪技师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危险探测仪
空中杂技师
日本查酒驾不许再闻
嫦娥四号将载4台外国设备登月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核医学科的应用效果
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核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