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与瓦厂
——萨洋、唐亮访谈

2021-08-31 03:35叶扬潘奕YEYangPANYi
世界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

叶扬,潘奕/YE Yang,PAN Yi

WA: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我们知道现在一些乡村面临着衰败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经济的落后,另一方面在于人口的流失。乡村旅舍这一概念的产生,既可以为乡村带来经济发展点,也可以带来人才就业的活力点,同时也能衍生出其他相关的产品产业。二位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经历过多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想必在乡村改造方面有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视角。请问两位在1995 年开始参与乡村改造工作时,是基于怎样的契机?

萨洋:我们在1995 年租了一栋慕田峪村的房子,进行了简单的改造,作为我们业余生活的落脚点。2005 年,我辞掉了工作搬到村里长住,对它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那时慕田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希望我们还能做点项目,于是我们租了一个废弃的小学,起名叫“小园”,功能包括餐厅、画廊、艺术展厅。2006 年开业后,发展得比较快,恰逢北京即将举办2008 年奥运会,我们成功接待了一些国外的高级官员,有了一定的资金,之后投资改造了瓦厂。

唐亮:我是第一个发现瓦厂的人,当时还在冒着大黑烟做琉璃瓦,整个场地几乎是垃圾场,萨洋看后很难受。我提醒他转身看看背后的长城,我们为这个场地所面对的景观感到激动。

1 长城

萨洋:但当时那个地方很难处理。我们先与大队签了50 年的租赁合同。2008 年,奥运会结束后开工,改造成了一个小规模的乡村酒店,有16 间客房,这是一期。主要是我自己设计的,与怀柔的一家设计院合作,2009 年做施工图,2010 年1 月完工,我们自己先去试住了一晚上,体验自己的设计有没有问题。3 月,我们正式开业了。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酒店公司,办好了所有需要的批文,包括营业执照、规划审批、消防审批等等规范的手续。随后,我们进一步扩大,改造做了二期。2011 年增加了SPA,2012 年做了员工宿舍,增加9 间客房,总共25 间客房,其中有一个套间。在乡村的遗产环境中将原有建筑设施改造成酒店,我们是全国第一批的第一个。

WA:瓦厂前期准备非常充分,与一般到乡村创业的家乡情怀驱动、资本资金驱动似乎不太一样。从一开始,你们就非常严肃地在做一家酒店,是因为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吗?

萨洋:酒店和民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觉得城市过日子太不舒服了,就有一个梦想,赚点钱退休到乡村去,自己改造一个房子做民宿,以为这样日子会很舒服,实际上不是那样的。有很多这样做的人,民宿做成6~10 间客房的规模,但是他们都发现2~3 年后,他们花了10 块钱的成本,只能收入8 块钱,也累坏了,还要雇佣很多人,每个月资金都有问题,这样不行。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做成酒店,才能有足够资金维持运转,而民宿确保这一点会比较困难。

2 瓦厂长廊

3 慕田峪长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什么才能完成足够的资金流动。如果要做一个酒店,是要自己管理,还是招一个管理团队?规模大了可以委托专业的管理公司,但乡村小规模的酒店是另一种挑战。我们原来有意做瓦厂的连锁,比如租一个镇里淘汰的派出所,可能新酒店的名字就叫“派出所”,这是它的特色,是它的故事。因为要想创造一个品牌,必须得有一个故事。品牌是增值的,本来一个东西值1 块钱,你有一个好的品牌,客户就会很乐意给你付1 块5,那个5 毛就是你的品牌增值来的。所以我们从头到尾的工作,小园也好,瓦厂也行,还有一个成功的面馆,这些都有注意运营品牌。我们有一个工作文件,制订品牌的内容,开业之前做定位,决定品牌怎么做,有什么特色。每过两三年我们就更新调整这个文件,一直在更新,因为社会在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唐亮:瓦厂的介绍上写是“The Luxury of Simplicity”(简约的奢华),这是我们的目标,16年来没变过。我们在前期选址的时候就会花很多时间。包括我们的小园餐厅,包括我们改造了30 多栋老房子,为我们自己,为客户,选址都要很好。瓦厂是借着慕田峪景区的风光,它的地理位置也方便抵达。我们研究过,乡村精品酒店如果是离市区1~1.5 小时的车程,入住率会提高很多;超过这个距离,入住率马上就会减一半。因为靠近城市可以接待一些公司会议,两三天到四五天的都有。怎么能够填满入住率,我们不能只靠周末、节假日。酒店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就是当客人住到两晚以上,才有机会盈利,住一晚只能是基本持平,除非成本特别低。很多人觉得乡村酒店的成本应该很低,为什么卖这么贵?因为乡村的人力成本、各种成本都比城里高。比如,一名经理每月在五星级大酒店挣8000 元,我可能要花12000 元才能雇来他,让他可以持续留在这里,而且还要给他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让他有发展的机会。我们是在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后,才定位我们的酒店要做成什么样子、价位是什么样子。

WA:每次接触到一个新的乡村旅游项目,请你们去场地看的话,你们会关注哪些方面?怎么思考这个项目能不能推进?

萨洋:要考虑到很多不同的方面,不一定需要万里长城才可以有乡村旅游的成功项目。唐亮已经说了,离城市太远的或者是离机场太远的地方很困难,因为基本上不能接公司的活动,太远了会限制发展的机会。

要考虑到旅游和地域、和气候的关系。比如中国北方很多地方冬天冷,所以人家不想到北方去,要去南方。本来我们一直有想法,如果要有一个集团做不同的酒店,那么就要有一部分在北方,有一部分在南方,这样每年运营的旺季会在不同的时间。

要考虑场地有多大。如果场地够大又可以完全控制环境,就可以做自己的娱乐项目。如果场地很小,你就得考虑周围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像我们瓦厂就在长城的脚下。但如果只爬长城也是不够的,而回头客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和周围的民宿合作,从到我们酒店到那里吃饭,客人可以吃正宗的乡土菜,到村民个人家里,有一些不同的体验。来自公司团队旅行的客人也可以参与不同的活动,我们与专门做培训的公司合作,接待他们的客户。

当然也必须考虑到社区的情况与发展。原来在周围生活的人,大部分的住房已经集中在新农村里边了,老房子被拆除了,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个人的看法是太遗憾了。集中生活在新农村是有道理的,可以享受公共市政,也可以得到医疗服务等等。与此同时,人多少与土地有关,从原来的土地和房子离开,对他们,特别是老人来说,并不舒服。怎么能够让当地人参与新开发的项目,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了,很多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个话题对乡村也非常重要,要与其中的遗产结合得非常好。如果为了保留乡村的特色而回避现代化的东西,太过分了就会太俗气,实际上活的社区是老房子、新房子在一起,逐渐扩大,逐渐修复。场地里的建筑,是改造还是新建,需要做出对照。为什么很多人不保护老建筑?因为拆了重建不仅便宜速度也快,保护老建筑成本高,所以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出平衡。老建筑与新建筑应该是既有对照又相对完整的作品,否则看了不舒服。

另外是需要注意舒适性。我在大同附近看到一个有特色的小山村,偏僻、欠发达。那里的窑洞很有特色,可以做客房,但是室内太小,加建了很暗、没有通风、小小的卫生间,一开淋浴到处都有水,下水也没有做好。客人的体验会不太好。

有的地方有建筑师介入,但还是存在类似问题。有时建筑师的意图很好,业主得到一个方案找人来做,施工却比较粗糙。我看到一些旅舍没有完整的供开会的空间,也没有完整的餐厅,这些空间对客人很重要,可能需要新建建筑。有些地方采用保留老立面再接真正的改造建筑的方法。每个地方的解决方案不一样。

WA:两位没有建筑学教育背景,但是在你们的项目中,建筑设计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唐亮:最初在美国,我们看弗兰克·赖特比较多,他的大部分作品我们都去看过。同时,我们两个都特别喜欢安藤忠雄的作品,去世界各处现场看。再与老萨一起工作,我也快成半个建筑师了,跟着他学。我不去工地,有人站在工地就可以想象这个空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没有这个能力,可能学建筑的都有这个能力。

萨洋:我担任建筑设计的工作,有机会作为我自己的客户,为我自己做设计,有人喜欢我做的,所以很多年来一我直有客户。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注册建筑师。我一个合作伙伴,他叫钟文凯,是伯克利建筑学的毕业生,我们一起做设计和咨询的项目,合作到现在已经12年了。我、文凯和其他注册建筑师有一些不同的交流,我有我的想象力,也有我的经验,政治学的背景让我具有分析能力,慢慢看,慢慢做。我也是其中启发灵感的人。做设计,无论多小的东西,都得反复考虑,要“编辑”,要能够“编辑”自己,也得能够允许别人“编辑”你。

4.5 瓦厂别墅外景

我是一个追求美的人,理解美,去欣赏美。日本有一个概念,中文是“侘寂”(wabi-sabi),就是说不可能有100%完美的东西。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作品就接近日本的侘寂。我去看过他的作品,他从头考虑到工艺,请工人按自己的方法去做,实现他的设计。我们也像那样施工过。像瓦厂头16 间客房,每一间都有一个马赛克,是用瓦厂原来产的碎琉璃瓦,每间房由两个工人将琉璃瓦拼在一起,很有侘寂的感觉。这与遗产保护的观念有关。

有一个概念是利用,怎么能够保护的同时利用好,有时候会矛盾,或者没有好办法,所以你除了从真正的建筑原理出发外,可能还要对建筑冷漠一点。在山村里面都有个概念,北边不能开窗户。但北边的光也特别的好,也可以自然通风。所以我刚开始在长城脚下做很多不同的房子的时候,当地人特别有意见:怎么能开北窗呢?但最近10 年,有很多老乡自己都在开北窗了。

我不拆原来的建筑,尽最大程度做改造,有的东西应该全部保留、不能动,但不是所有的建筑都需要这样的。文物局的领导也同意。一个地方的遗产要保护,可以拨款做一次性修复,但怎么过日子呢?能年年拨款修复吗?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要能够创造一个经济基础。乡村酒店,也是一个办法。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要成功,必须得舒适,必须把21 世纪的技术放在里面。

WA:有种说法是乡村酒店的主理人决定了它品质的高低,主理人的细心程度和要求决定了这个乡村酒店除了设计之外的很多部分,它的舒适性实际上是在主理人提的要求上体现出来的。

唐亮:如果你是要做一个乡村酒店,必须要考虑到酒店客人的体验,包括舒适度、方便程度。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到整个酒店运营的作业流程,把这些因素考虑得尽量周到,这样就能降低你将来运营的成本。

最近有一些开设在遗产环境中的乡村酒店,我们慕名去住了,但实际上我们的体验是非常不好的,为什么?有几点特别重要:如果你只是改造房子自己住,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如果你的建筑是要改造成一家酒店,你是要接待客人的,所以你必须要考虑舒适度。从建筑改造的角度来看,建筑师太过于忠实于最原始的当地建筑,所有的木门、所有的窗户全部是特别厚重的,确实跟老乡的房子看起来很一致,但是有什么问题呢?所有的自然光都进不来。我们住到了一个山景特别好的房间,而且还是在三楼,首先它原有的老式楼梯特别窄,很危险,但建筑师连一个扶手都不放,采光又暗。其实他是可以加的,这也不会破坏老建筑。建筑师完全尊重当地的特色,其实并不符合一个酒店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在尊重老的传统建筑改造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酒店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萨洋:这也是运营成本。如果设计做不好,运营成本更高。改造成了一个网红的建筑,但网红不一定适合做酒店。因为设计要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不注意到实用性,漂亮是漂亮,但是不好用。

WA:网红可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大多数人最初的追求。

唐亮:对,网红不是初衷。尤其是对我们来说,历史使命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作为设计师,或者将来的运营者,要在乡村找到这些遗产环境并利用它,一开始都要抱有非常重的责任感。首先,你要有责任保护这些遗产,第二是要做出一个非常好的乡村酒店。这样一方面让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一方面让客人住了还能回来,利用这些口碑来发展这个乡村。既然要做,就要做到这种效果,不管谁来投资。就像萨洋刚才说的,要赚钱,不可能等着相关扶持政策每年给你拨钱。

WA:运营中具体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呢?

唐亮:运营中的困难,首先就是如果没有好的人才,没有办法运营乡村酒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特别大的挑战。我们酒店的定位比较高端,需要好的团队,要有好的中层管理团队,要有英文基础,能够非常有服务意识,这些都非常难找。要培训员工,尤其还要在乡下留住他们。我的老员工基本上都跟着我们10~12 年。当地人相对比较好雇一点,我们也花了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来培训。这么多年的经验就是如果没有人才,一事无成。

萨洋:留人是特头疼的事。有时候他们自己愿意在乡村工作,但是找不到对象,这就是很麻烦、矛盾的事。还有他需要朋友,但朋友不愿意到农村去。有时候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反对。我原来慕田峪的实习生,他是当地村民,去西安学了建筑,他非常愿意来做我的助理,但是他爸爸妈妈不愿意,觉得我们让你在西安读5 年本科,你却给老外工作,没有一个可靠的饭碗。其实,他在设计院工作,有一定收入,但是很难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大的设计院、事务所、研究所都类似,工作分得特别细,很难发挥自己的东西。我们一个小的独立企业很难吸引人才。

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培养当地人。像本来北沟村的一位家庭妇女,她是我们公司洗盘子的临时工,她慢慢学做菜,做中餐和西餐,然后自己看菜谱、写菜谱,自己学计算机算成本,现在她自己可以跟外围的供应商谈好需要什么东西,她变成主厨了。如果你就把她只看成是一个农民,那完全是错误的。人才在身边。我们的员工里,也有残障人士。有一个员工是智力障碍,他洗盘子、洗碗可以20 年不感觉无聊,很高兴、心态很好,跟他在一个团队感觉很舒服。国家有个规定,企业如果雇佣残障人士,是可以免一部分税的,我们从来都是免交那种税的。有人问,客人看到这种形象的工作人员会是什么反应,我说他们会觉得我们是有贡献的,我们在做一件很好的事。

6 瓦厂别墅内景

WA:瓦厂项目是一个独特的机会吗?还是说如果不是遇到瓦厂的话,你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在做成这个商业计划?

萨洋:我也给别人做过设计,延庆百里乡居的规划是我做的,第一期的建筑设计是我做的,也做了一个运营的计划。我前两个月去了一次,我觉得他们是比较成功的。百里乡居的开发商与当地人建立了一个合作社。虽然房子腾出来了,人搬进了新农村,但当地居民还有股分,到时候会分红,他们也获得了一些工作机会,在企业里担任保洁等等。他们的做法和我自己经营酒店可能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概念,我很欣慰。

WA:有机会的话,瓦厂会组建一个集团、开几个分店吗?像刚才说的,到南方去,现在有这种想法吗?

萨洋:15 年前我们是考虑做成一个集团的,但我老了,不感兴趣了。我不想把我所有的精力放在成为一个企业家上,我要做设计。设计,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造性,适合老人。很多建筑师都类似,他们最突破自我的那个设计,不是出现在他们30 岁、40 岁,是在他们60 岁、70 岁的时候,所以我还是往前看,我心里还有项目在,还有人委托我做设计。当然了,我跟设计院合作,他们有资质,认可我的设计。我们不想做企业家。我们是小园及瓦厂的创始投资人,现在是小股东,已不参与日常运营工作。我们的小园也让一个承包商来做餐厅。我特别喜欢那段时间,因为可以做菜单,可以跟厨师长谈菜谱。都是设计,如果只是作为一个爱好,其实是不尊敬专业,所以我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生意,我必须得注意到成本,花多长时间,向客户提供好的作品,好的体验,而且必须能够赚钱的。如果不赚钱,那就是一个爱好。所以我喜欢做设计,我也喜欢做咨询、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设计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